品味语言“三法”

2021-10-11 02:28张玲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9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通感对比

张玲艳

[摘 要]《桥》作为一篇小说,借助情节感受人物形象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对比、层递、通感等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味语言;对比;层递;通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06-01

《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临危不惧,沉着指挥,顺利帮助村民脱险的故事,赞扬了老支书临危不惧,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小说,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那么,怎样才能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呢?

一、对比——聚焦矛盾,延展体验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使事物之间的内部矛盾凸显出来。在语文教学中,选择文中在刻画人物形象或者思想情感方面最突出的、能够表现矛盾冲突的地方进行阅读品味,可以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以《桥》一课为例,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排到后面去!”一个“揪”字把老汉的高风亮节形象地刻画了出来。教学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整体着眼,删繁就简,联系下文中“他用力把小伙推上木桥”这句话中的“推”字引领学生对比阅读,并让学生说说从这一“揪”一“推”中感受到了什么。经过对比阅读,学生感受到了两者内涵的不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教師又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家刚才从一个‘推字感受到了老汉父爱如山般深沉的爱,那么他为什么要义无反顾地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来呢?”在这样的语言品味中,学生读懂了隐藏在“揪”字背后的一个父亲的痛心,在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学生感同身受,对老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也有了深刻体会。

二、层递——一咏三叹,加深感悟

层递即连用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层层递升或者层层递降的意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一咏三叹的方式进行引读,可以使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反复揣摩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在《桥》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洪水,洪水的变化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描写洪水以及环境变化的相关句子,仔细研读品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从中找出老汉在洪水来临时坚守阵地、沉着指挥的相关描写,对照起来阅读,以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感悟。

师:在这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

生:他像一座山,耸立在那儿,直到最后一刻。

师:老汉的儿子在人群中,他完全可以当作没看见,但是——

生:就因为他是党员,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了出来……

就这样,在教师引读,学生对读的情境中,师生合作,烘托出了一咏三叹的语境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一切语言评价对老汉来说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在这样的反复对读吟诵中,学生如同置身于滔滔的洪水之中,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三、通感——情韵在胸,丰富认知

通感即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官之间的相融共通。教师以较高的艺术通感引导学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打通各类感官,丰富学生的认知,达到情韵和谐的艺术境界。

在《桥》这篇小说中,整篇课文都被一种悲壮的情绪萦绕,这种悲壮气息主要是以短句独立成段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师借助师生合作,重塑意象,形成教学通感,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深刻认知。教师可以这样教学:“这个故事的结尾虽然只有短短的37个字,可是作者却用了4个自然段来呈现。这样几个字独立成段有必要吗?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把这些句子整合到一段来写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经过反复揣摩,品味思考以后认为,短句独立成段更能营造出悲壮的气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总之,在《桥》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紧扣小说的特点,以语文要素为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通感对比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让心灵与文本对话
品味语言,让阅读教学更具魅力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