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有效路径

2021-10-11 22:58曾海科
新课程·上旬 2021年35期
关键词:美育渗透语文教学

曾海科

摘 要:美育能促使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艺术鉴赏和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高的教育价值。因此,第一部分阐述借助精美图画展现自然之美;第二部分阐明借助音乐艺术感悟唯美想象;第三部分阐释借助师生互动探讨人性之美;第四部分论述借助电化教学体验情境之美,以此四种路径对小学生渗透美育活动。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小学生;渗透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学校教育中的美育越来越关注。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学自觉肩负起进行美育的时代重任,并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渗透美育,以此加速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借助精美图画展现自然之美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精品资源,自然也是渗透美育的核心区域。古诗词的写作手法多是写景抒情和借物言志,自然景物的描写内容就成为古诗词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展示古诗词中的自然之美,教师可以在网络上的教学课件中精心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精美图画,用图画内容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古诗词中较为抽象复杂的思想情感,以此完成美育活动。

以教学二年级下册高鼎的《村居》为例,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提供四幅精美的图画。第一幅图:“草长莺飞图”,让小学生看见生机勃勃的春草以及活泼可爱的黄莺鸟驻足树梢;第二幅图:“杨柳醉春图”,让小学生看到微风习习中河边的垂柳犹如长发少女娇媚地站在河边,河里倒映着垂柳那妩媚动人的身影;第三幅图:“孩童放学图”,让小学生看见图画中的小孩子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往家跑;第四幅图:“纸鸢高飞图”,原来图画中的小孩子快快樂乐地往家跑,是回家拿风筝,去放风筝。

二、借助音乐艺术感悟唯美想象

古诗不仅具有迷人的自然之美,还具有唯美的思绪飞扬和神奇想象,为小学生创设出一段异彩纷呈的心灵之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艺术去点拨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状态,推动小学生的大脑进入高度兴奋状态中,以此释放出小学生固有的强大主观能动性和生命创造力,去主动探知古诗中的唯美想象和艺术熏陶,借助激昂的生命活力去获得更多、更好的美育滋养。

以教学二年级上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例,《望庐山瀑布》是体现作者神奇想象力和唯美艺术力的名篇佳作,因此,教师要用音乐艺术去营造轻松、自由、快乐、活跃的人性化氛围,以此激发小学生的生命活力。如教师可以播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利用古筝悠扬、婉转、激昂、浑厚、有力的艺术底蕴给予小学生良好的感官刺激。《望庐山瀑布》的最后两句是小学生的认知难点之一,教师要使用语言描绘与音乐感染这两种教学手段去帮助小学生感悟作者天马行空的唯美想象,积累更多的美育资源。

三、借助师生互动探讨人性之美

教师不仅要通过精美图画直观展现古诗的自然之美,还要通过音乐艺术加速对想象美的感悟,更要引导小学生进行师生互动,深度开发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合力去探讨文学作品中故事主角的人性之美和品质之美。故事主角的人性之美和品质之美能够对小学生提供高价值的思想教育、美育熏陶和德育教化,教师非常有必要将故事主角的人性之美和品质之美为小学生开发出来。

以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身怀报国之志、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的感人故事,对现代小学生非常具有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进行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让小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全面把握“少年周恩来”的远大目标和精神追求,让小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人性之美和品质之美,并鼓励小学生以“少年周恩来”为人生楷模,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

四、借助电化教学体验情境之美

教师不仅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借助精美图画、音乐艺术和师生互动等帮助小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中的美育资源,还可以使用电化教学去直观展示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美。文学作品素来就是传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因而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旨在向外传输某种情感,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因此,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切身感悟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积极接受其中的美育教化。

五、结语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承载者和建设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开发课文内容中的美育资源,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美育和思想教育。教师要借助美育资源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内外兼修、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策略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0-93.

[2]余玉泗.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学周刊, 2017(20):73-74.

猜你喜欢
美育渗透语文教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