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引领 立足学科 存同求异

2021-10-12 23:38徐英萍
速读·上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标法治

徐英萍

◆摘  要: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跨学科整合教学已经成为教改的新趋势,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本文就以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及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融合教学的实施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与社会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策略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中考中,跨学科的综合题型出现率越来越高,以中考命题作为导向,深化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教育领域课程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向。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探索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教学,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并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在当前的新课改背景下,不论是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其课程标准都要求教师必须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而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体现课程教学的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及实践性,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方法及手段,鼓励并引导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此外,在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还专门提出了要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统筹教学目标的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学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政治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其功能远非其他学科所能及。而历史与社会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其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经过整合,开展教育,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要求,能更好的落實新课标的要求。

(二)推进新课改“课程整合”理念的落实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加强课程整合是其重要的内容。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而加强历史与社会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合,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能进一步开阔自身的教学思路,挖掘自身的教学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对于学生来说,加强课程整合,能促使他们将不同学科之间的只是进行融会贯通,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更灵活地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教学而言,通过将历史与社会与思政课程融合,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营造更活跃的课堂氛围,进而从更多层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新课标明确强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而进行课程融合教学,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这样能为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就当前的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已经进入青春期,已经具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面对日益开放且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能够进行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而且,他们经过思考和分析后提出的问题,往往会超出课本教材的范围,超出学科的范围,如果教师不能进行学科融合,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解答。因此,教师通过学科融合,利用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方式开展教学,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实现全面的发展。

二、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学实施的建议

(一)解读课标,分析课程融合的关键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而当前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重叠交叉现象。而导致其产生内容交叉重叠的重要原因就是课程标准。首先,从课程的性质来看,两门课程都注重人文性、综合性及实践性,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公民。具体来说,《历史与社会》课程强调“提供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标准则明确指出“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基于这两者的课程标准,《历史与社会》课程指出是提供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是当前我国初中教育中人文社会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这两门课程就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重叠和重复,例如政治、经济、伦理及心理等领域。简而言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公民教育领域和国情学习领域。因此,作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或者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时,应及与新课标,对其进行细细品读,细致探寻两门课程之间的融合的关键点,从而更好地开展融合教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问题》的内容时,就可以一“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作为课程融合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当前我国在人口、资源及环境方面遇到的问题,了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与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求同存异,不失学科原有的本色

对于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及《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两者既存在的交叉重叠的内容,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实现两门课程的融合教学,还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在相同内容中找寻不同之处,实现融合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学科原有的本色。例如,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时,往往是借助诸多的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作为支撑,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是将对学生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育的首位,且并不是一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作为支撑,而是以生活中的时事、热点事件作为素材直接开展教育。因此,在融合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求同存异,不失本课程教学原有的特色,避免导致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混乱的现象。

(三)立足学科,探索有效的融合策略

正如在前文所说,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程及《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性质方面都是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人文性学科,而且两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但二者又各有侧重。因此,作为初中教师,在进行学科融合教学探索时,应立足学科,不断探索有效的融合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时,就可以立足教材文本,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尤其熟记党的十二大到十九大的相关史实,并借助教材文本提供的内容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学生们能够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及《道德与法治》课程都是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在对二者进行融合教学中,教师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求同存异,并立足学科,不断探索课程融合教学的有效策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从而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玉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活动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04):11-12.

[2]蔡双喜.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整合初探[J].新课程(中学),2018,No.443,(04):155-155.

[3]姚黎.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德育课程改革路径探索——观“浙师·甬江”初中社会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课堂展示活动有感[J].新课程(中学),2017,(07):236-236.

[4]张卫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对策研究[J].丝路视野,2018,000(001):P.59-59.

[5]黄仲俊.课标引领 立足学科 存同求异——初中社会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No.198,(06):23-25.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标法治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