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

2021-10-12 10:54雷光辉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0期

雷光辉

摘要:地震勘探勘探是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观测和分析大地对人工激发地震波的响应,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叫作地震勘探。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静校正;振幅处理;速度分析;反褶积;叠后时间偏移

一、地震资料的处理

根据地质任务要求,地震资料处理要在保证较高信噪比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分辨率,做到高保真。在处理过程中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使用法国CGG公司的Geovecteur Plus交互地震数据处理系统,在SUNBlade2000工作站进行处理。

地震资料处理主要技术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静校正

静校正处理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初至折射静校正、自动剩余静校正逐步细化的静校正应用方法。在此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绿山初至折射静校正的逐炮拾取阶段,务求所拾取的初至折射波必须来自于在全区较能连续追踪的同一层,建立精确的近地表模型。

在准确求取了绿山所得静校正量后,分离长波长分量及短波长分量,应用短波长分量,解决邻道间的剧烈跳跃现象,在此基础上求取剩余静校正量。求自动剩余静校正量时,应在全区找一个较好的标志层,使其达到效果理想而且保真。

(二)振幅处理

该项包括:1.补偿地震波的地层吸收;2.结合地层,选定速度进行球面扩散补偿;3.对地表一致性振幅分解,求出振幅补偿因子,对地震数据进行消除由于激发、接收等因素引起的振幅能量差异进行一致性较正;4.动态振幅均衡

对振幅的上述处理,完全消除了由于地表巨烈变化,地层吸收等因素对振幅产生差异,使振幅变化真正反映地层物性参数的差异(补偿效果见以往地震项目振幅补偿前后对面图)。

(三)反褶积

由于大地滤波作用,震源激发的尖脉冲经地层传播而被检波器记录下来的反射波形不是一理想的脉冲,而是混合相位波形,也就是说由于大地滤波作用降低了时间分辨率。反褶积是提高时间分辨率的重要手段,处理时应进行多种反褶积方法进行测试对比,以提高反射波的频率、拓宽频带,消除激发、接收条件对地震波形影响,压制层间多次波。

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反褶积方法和参数可以使剖面的分辨率得到提高,从我队在邻区的单炮记录和频谱可知:在同一条线上相邻的炮无论在频率还是在相位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必须加以消除,以免影响叠加和偏移成像。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的目的在于消除由于近地表条件的变化对地震子波波形的影响。而且由于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对子波振幅进行了更合理的调整,因此对于AVO和反演等需要利用地震振幅信息的分析技术来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是更合理的选择。

(四)速度分析

叠加速度不仅与地层倾角有关,还与均方根速度有关。进行速度分析应与倾角时差校正同时进行。在速度分析过程中,还应做好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与速度分析的迭代处理。

(五)叠后时间偏移

由于地层倾角的影响,叠加后的地震剖面并不是地震反射界面的真实反映,而叠后时间偏移就是对剖面上的地震同相轴进行归位,使地震剖面反映地下反射界面的真实位置。

二、地震资料的解释

本次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拟在SunBlade2000工作站上,使用美国斯仑贝谢公司的GeoFrame4.5解释系统完成的。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依据,参考偏移时间剖面和波阻抗反演剖面,结合地质规律和钻孔资料对地震时间剖面采用人机交互计算机解释系统和人工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精细地质解释。

(一)解释方法

地震解释工作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灵活、方便的解释功能和先进直观的显示手段,利用所得到的数据体可以提取各种类型的时间剖面、平面图,从而使解释工作更加深入细致,同时亦使解释效率大为提高。其解释的基本方法:

1.以工作站解释为主,在人工对比解释的基础上,针对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时间剖面,重点解释和控制宏观构造,建立全区构造格架,利用全区资料对资料进行细致解释,最后确定整体解释方案。

2.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时间剖面相结合,全方位地进行对比追踪,进行综合解释,确保解释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二)解释步骤

1.地质层位的标定

地震地质层位的标定是地震地质资料解释的基础,在分析地震时间剖面的基础上,根据地震时间剖面和钻孔资料人工合成的地震波做对比;即把钻孔的测井曲线人工合成地震反射波,再和实际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并经过抽层处理,并结合所得地震时间剖面上的强相位,来最终确定地震反射波与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

2.波组的对比追踪

首先确定地震反射波的地质层位,以目的层反射波为主,别的地震反射波为辅来进行地震反射的对比追踪,并对其反映出的地质构造进行反复确认,在平面上对断点进行初步组合,形成全区构造形态的基本格架。这样不仅保证了逐线逐道均有解释结果,而且保证了资料解释的合理性及質量。对于原始资料较差,构造复杂地段,则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分区段进行层位追踪。

3.断层解释

根据地震波追踪对比结果,可以确认剖面上褶曲形态,然后分析平面上褶曲的延展及形态合理性。断层解释首先在地震时间剖面上进行,经追踪对比后,断层的落差、性质、倾向、倾角等要根据地震波组关系确定。断层解释重点是研究其平面组合的规律性、合理性。

(1)断点解释

在断点解释中,以波形变面积时间剖面为主,结合其它彩色显示剖面识别断点。断点的主要标志为:反射波同相轴错断,强相位转换,相位突然增多与减少,分叉合并,断点绕射波的出现。

(2)断层倾角的解释

当断层在时间剖面上错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射波同相轴时,其上、下反射波断点的连线就是断层线,其倾角就是断层的视倾角。当时间剖面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其倾角就是断层的真倾角。

(3)断层组合

二维地震勘查的断层组合就是将相邻剖面上显示特征、性质相同、落差相近的断点按一定的展布规律组合起来。在解释系统中可以检查断层的平面分布规律是否符合工作区所属区域构造特征。

(4)时深转换

为了求取准确的转换速度,用区内钻孔的层位深度及拾取的层位时间反算速度,利用钻孔反算速度与迭加速度拟合的方法共同完成,将拟合好的速度按层位时间数据网格标准网格化,直接用于时深转换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