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2021-10-12 07:12周鑫涛
客联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挑战

周鑫涛

摘 要:近年来,宿迁在“生态立市”战略的引领下,下大力气建设生态文明,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在生态法制保障、生态知识供应、企业推动作用、公众参与等方面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多措并举探索提升宿迁生态文明的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挑战;路径

一、宿迁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生态法制保障亟需进一步完善

第一,现行环境保护法律存在现代环保理念和具体制度的缺位,规定的基本制度不全面,留有大量的制度空白等不足。生态保护立法的源头在于建立明确的自然资源权属制度,以遏止资源浪费和过度开发问题。而当前自然资源产权制、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都亟待健全。第二,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之间的协调统一明显缺乏,同其他法律规范中的环境资源保护条款更缺乏有效衔接,使现行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第三,由于与现行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加上规定又存在过于原则的弊端,现行制度的可行性大打折扣,使得现行规范大多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作用未能得到发挥。

(二)生态知识供应体系尚未确立

在生态知识生产层面,囿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影响,难以立足于当前的困境提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态文化思想; 对西方生态思想的引荐缺乏对中国生态现实的深刻观照; 受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著作中某些特殊的生态思想论断的拘束,难以依据现实情况进行再度创新; 多数成果都是地域性的经验总结,理论高度欠缺,很难给国家的宏观建设带来有益借鉴。

在生态知识传播层面,第一,我国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领导体制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完备,严重影响了生态教育的效果。第二,我国生态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经费难以得到保证的问题在学校生态教育中非常突出。第三,生态教育的范围及教育的程度还很有限,尤其是普及性的生态教育同一般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处于落后的状态。第四,相对基础生态教育,也就是学校生态教育,我国的成人生态教育及社会生态教育更受轻视; 在学校生态教育中,人文生态素养教育比较于具体的技术学科教育更受忽视;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生态教育相对于专业生态教育更不被重视。

在生态知识应用方面,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学技术落后,强调科技发展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的增长,而忽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生态技术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细胞,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力还是相对较弱。

第一,企业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推动力不足。在现行体制机构中,政府与环境保护部门缺乏协调,对企业进行生态生产约束力不够。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联系松散,对于资源的调控缺乏统一性和规划性,为企业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提供空间。当前因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造成诸多环境不公现象,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钻政策空挡迅速发展,对于造成的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却需要全体社会为之补还。第二,在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中,企业观念落后。企业在管理中缺乏生态意识,只注重对于一切人力、物力资源的协调利用,以提高企业利润,而忽视在企业发展中协调组织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技术发展中,很多企业更加倾向于注重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持一种单向度的技术创新观,只关注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向自然掘取到更多的资源。而忽视在技术创新中如何保护环境,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对于生态平衡的考虑[1]。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从参与的形式来看,社团和公众对政府环境决策的影响、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企业制约、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以及在国际环境保护事务中的影响所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从参与的过程来看,在实践中,社团及公众参与大多数都是针对已经产生并且对公众生活产生影响的生态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做出相应的反应,属于事后的监督。从参与的效果来看,社团及公众的环保行动力严重弱化。例如现实中把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付诸实践的公众大多数是因其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且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而对于社会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较强的政府依赖,自身参与并不积极。从参与的保障来看,社会参与的保障制度严重欠缺。例如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大多数都是由政府组织和发动,或者靠政府支持,而且也没能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宿迁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生态保护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铺设法治轨道

一是亟需制定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诸多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以统一管理、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典型示范为基本原则,逐步建立一套健全长效的生态制度,积极鼓励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及节约集约资源体系的快速推进,从而从政府与领导层面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是可根据国家和江苏省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照宿迁市本地区之基本情况,尽快制定出一套符合宿迁市情和时代要求及科学发展需求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诸如生态补偿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资源监管制度、生态资源归属和转让制度等,以全景式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环境污染违法成本以及政府的生态管理和城市规划职能,从而为宿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实现良性互动

把生态文明理念置于精准扶贫的全过程,以贫困地区适度开发、发展特色生态经济产业、加大智力与科技扶贫等策略,促进宿迁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长远发展规划,明确宿迁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目标、任务、方式、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内容,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健全扶贫开发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法规。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至上、绿色发展的原则,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要以生态为目标,做到寓生态文明建设于精准扶贫之中,实现“精准扶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精准扶贫”的良性循环。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鼓励贫困群众发展生态农业,通过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改变贫困地区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生产。坚持精准扶贫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相结合,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后劲[2]。

(三)提高企業生态自觉和环保能动性,充分发挥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政府要引导企业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纳入到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促使企业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纳入到企业的文化体系建设中,在企业的“愿景、使命和发展理念”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效地渗透进去,渗透到每一位员工中,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企业自觉和整体的行为。

2、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对于环保做得好的企业,政府要给予表彰和激励,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持续增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开展节能环保优秀企业评选活动,并向同类或相关企业介绍推广成功经验;同时建立企业节能环保定期汇报和公示制度,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上,公示或曝光企业节能环保或污染排放情况,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1]朱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

[2]邓小海、曾亮:《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互动对策探析》,《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 年第4 期.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挑战
极限挑战
眼力大挑战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