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贵州赫章可乐墓地出土铜洗

2021-10-12 07:12黄雯
客联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

黄雯

摘 要:赫章可乐墓地滇东黔西地区一处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该遗址共出土数十件铜洗,体现了汉文化与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民族的交流。此外,铜洗被用于特殊葬式的墓葬中,或盖于死者面部和臂上、垫于死者头下,或立于死者上肢外侧,是具有特殊文化涵义的随葬品。本文主要归纳赫章可乐墓地所出铜洗的形制特征,并与中原、峡江地区同类资料对比,分析其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赫章可乐;铜洗;葬俗;文化内涵

洗作为一种盥洗用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两汉时期,汉墓中所出铜洗实物大多为圆形,敞口,直腹或敛腹,平底或假圈足,器表素面或饰有鱼纹、虫纹、草叶纹,并刻有吉祥语或纪年铭。铜洗的日常用途是盛水供人盥洗,《仪礼》亦载有“设洗于阼阶东南”、“设洗直于东荣”[1],意指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时需在堂下置洗,以备宾主盥手,可见人们较为重视铜洗的实用功能。但部分铜洗在出土位置和摆放方式上较为特殊,被作为“套头葬”墓中具有特殊涵义的随葬品盛放或标识死者肢体,是我国目前发现墓葬中少有的现象。

一、可乐墓地铜洗型式划分

赫章可乐墓地中的两类墓葬从分布范围上相距不远,但二者并不杂处,两类墓在墓葬形制、葬式葬俗、随葬品组合上均有所不同,乙类墓中发现的“套头葬”特殊葬俗在国内遗址中仅见于此,但两类墓中均出土铜洗,其形制特征不甚复杂,尽管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残器,仍可从残存的口部、腹壁特征推定器物造型。笔者对赫章可乐墓地甲类墓、乙类墓出土铜洗情况分别作了统计,根据其腹外壁有无铺首、口部及底部特征,大致可将其分为两个类型:

A型,敞口、外折沿、腹外壁有铺首衔环。

Ⅰ式:敞口、外折沿、微鼓腹、平底,可分为深腹与浅腹两类,腹外壁饰铺首衔环,如M216:2。

Ⅱ式:敞口、外折沿、斜壁或直壁、内折接圜底,均为浅腹、腹外壁有铺首衔环,如M274:6。

B型,敞口、外折沿、斜壁或直壁、内折接圜底、均为浅腹,腹外壁无铺首,如M342:50。

其中甲类墓出土铜洗均为A型Ⅰ式,与中原地区同类器物造型差异不大,同时近于西汉时期峡江地区出土铜洗,具有深腹、腹壁上刻画数道弦纹的特征。而乙类墓中出土铜洗多属AⅡ式和B型,绝大多数为浅腹铜洗,每件器物铺首造型各不相同。整体造型为圆形耳的兽首,有的耳外带一小尖,兽眼斜直,鼻中部起棱,并以一枚大铆钉接于外壁,铜洗内壁对应处可见接痕。

除深腹、浅腹的划分外,A型铜洗与B型铜洗均可按照器物尺寸划分为大、小两类,其中大型铜器口径多在30厘米以上,小型铜洗口径在20厘米上下,与大型铜洗差异较大。但二者在乙类墓中的使用方式一致,都用于特殊葬式墓葬中,盖于死者面部或上肢,进一步说明了铜洗在这类采用独特葬俗的墓葬中,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盥洗器皿的实用功能被虚置,墓葬的布置者将其视为丧葬观念上的特殊用器。

与中原地区西汉铜洗相比较,赫章可乐墓地随葬铜洗无论是在器物造型还是装饰工艺上都较为单一。首先,西汉时期中原地区铜洗部分器表鎏金,如洛阳西郊汉墓7047:29这件小型铜洗,口径仅10.2厘米、高度仅3.9厘米,造型小巧、器物表面鎏金。此外,中原地区西汉墓所出铜洗有许多赫章可乐未见的器型,如陕西眉县常兴汉墓M4:22,该器物属深腹小型铜洗,但该器物敞口特征更为明显、腹壁斜直、底面更小,不似赫章可乐A型Ⅰ式深腹铜洗腹微鼓。尽管如此,中原、峡江等地区西汉墓与赫章可乐墓地所出铜洗的共性因素仍更为显著,从器物形制而言,赫章可乐所处的各类铜洗均能在其他地区墓葬中找到对应器型,如陕西紫阳白马石汉墓M12:1与赫章可乐A型Ⅰ式铜洗造型相近,均为深腹铜洗,敞口、外折沿、鼓腹、平底,腹外壁饰有铺首衔环。AⅡ式铜洗与重庆临江支路西汉墓M2:9这件铜洗造型近似,均为浅腹、折腹接圜底。以上几个区域铜洗器型、尺寸、铸造工艺的相似性,体现了西汉时期汉民族文化因素对于滇东黔西地区的影响,即使是在赫章可乐墓地中的土著墓葬,即报告中所称该遗址乙类墓中,也发现墓主头部盖洗、垫洗的现象,或在上肢旁立有汉式铜洗。尽管“套头葬”葬俗和銅洗特殊摆放所代表的具体观念尚不明确,但从当地土著居民对铜洗这类器物的接纳程度上判断,作为乙类墓中较为珍贵稀缺的大型容器,汉式铜洗在该区域得到了当地民族观念上的尊重。

二、可乐墓地铜洗的文化内涵

赫章可乐墓地出土的器物着重反映了汉文化与当地土著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这类融合的实例不仅体现在乙类墓出土铜洗、铜鍪等汉式器物上,甲类墓同样出土了具有西南民族特色的干栏式陶屋模型等器物。在这种双向的民族文化交流中,铜洗从汉式实用器进入特殊葬俗的观念领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从出土铜洗乙类墓的年代而言,M298因其叠压打破关系和出土柳叶形铜剑等器物,其年代可能稍早于其他墓葬,为战国中晚期。该墓同样使用了铜洗垫头的方式对墓主进行安葬,证明将铜洗作为特殊葬俗所用器具的传统出现较早,在赫章可乐墓地的一期就已发现,早期墓葬中的铜洗大多为B型,即腹外壁无铺首、造型较简单的铜洗。而M273、M274两座西汉中晚期墓葬中所出铜洗则不止一个类型,既有B型铜洗,也有更接近于中原地区、样式更为复杂的A型铜洗,但数量不多,可能与铜釜一样,存在一件器物延续使用时间较长的现象。

而赫章可乐墓地中随葬铜洗的甲类墓,年代均为西汉中晚期,墓葬长度基本超过4米。除出土铜洗及其它汉式生活铜器外,还常见铁兵器、漆器、黛砚及各类材质珠饰。出土铜洗的乙类墓墓坑明显较小,墓葬长度在2.5米左右,随葬品较甲类墓而言也较为贫乏,未见特殊葬俗用途之外的大型铜容器。

其中M274虽在墓扩尺寸上与其他墓葬大体相当,但随葬品明显较其他乙类墓更为丰富,更重要的是,M274是“套头葬”中葬式葬俗最为复杂的一座,不仅以两件辫索纹耳大铜釜分别套于死者头部与脚部,更以1件铜洗盖脸、3件铜洗盖于或立于死者上肢,铜釜制造得极为精美,套头的1件铜釜和铜柲冒上都有立虎装饰,死者头部及铜釜口沿处出土大量装饰品,说明M274墓主生前权力地位较高,更印证了特殊葬俗和墓主地位之间的关联。结合墓中多出兵器的现象以及武器斜插于地面的特殊葬俗,墓主更可能是在军事上掌管权威的人物。

三、结语

赫章可乐墓地作为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民族的历史遗存,“套头葬”及墓内出土器物,在反映当地土著民族原始精神信仰的同时,也展现了西南夷民族所创建的物质文化与汉文化、巴蜀文化等外来文明因素的交融。铜洗这类汉式铜器在乙类墓中与土著民族的装饰品共出,并作为特殊葬俗所使用的器物安葬身份地位较高的死者,反映了当地民族对汉文化在观念上的接受。使用铜洗垫头、盖脸或将其立于手臂旁侧的墓主,可能是当地族群中在军事上具有特殊权力的个体。铜洗作为赫章可乐墓地中沟通汉文化与土著民族文化的一种器物,虽保存数量较少,却能够显示中原地区和西南夷地区在文化因素上的往来。

参考文献:

[1]郑玄注.阮元校.《仪礼注疏》卷四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M].2009年版.p1197.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文化内涵
现代中国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与价值体现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浅议蛙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