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写作变革研究

2021-10-12 07:05高莉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新闻写作客观性真实性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驱动下,媒体融合越来越深入,新闻文本无论从语言、体裁还是内容上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过去的新闻写作模式已无法适应媒介变革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受众新的需求,所以新闻写作模式的变革迫在眉睫。本文梳理当前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新闻写作变革路径,并对新闻写作变革给媒体发展带来的新机遇进行分析。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写作;新媒体;真实性;客观性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170-03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出现在P·戈尔德马克(Peter Carl Goldmark)的作品中,两年后的1969年,E.罗斯托(E.Rostow)在给政府上交的工作报告中多次使用了“New Media”(新媒体)一词[1]。此后,“新媒体”受到了业界与学界热议。在学界的认知中,由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兴媒介即“新媒体”,早期的新媒体是网页、光盘出版物,而发展到今天则是各种手机媒体。总之,新媒体是一种与传统媒介有着截然的不同传播方式的媒体形态。

信息时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新闻写作变革的动因,所谓的新闻文本不再是仅出现在纸间报头的单一的文字形式。新媒体的出现开启了新闻写作新的发展篇章,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发展空间。让新闻文本内容更加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是新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这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学习进步,以新媒体的传播需要为基础,革新新闻写作的体裁、形式与方法手段,最终在忠实记录新闻事件的基础上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顺应新闻行业发展,为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媒体的疯狂发展;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由此又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并向纵深发展。在传统媒体行业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中,纯文字的使用考验的是编辑记者对于文字的把握以及对语言逻辑的掌控;而在媒体融合的当下,纯文字内容的新闻写作方式已无法适应媒介变革的要求,无法满足受众新的需求,新闻写作已从传统媒体时代单一的文字性内容写作发展到如今的图文结合、影音结合等形式的内容写作,这不仅拓展了新闻文本的意义空间,也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写作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新闻写作变革是在原有新闻文本内容写作的基础之上,为满足不同类型事件、不同类型平台的传播要求而出现的相应升级变化。新闻写作的变革在内容上主要体现为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的语言使用,在形式上主要体现为文字混合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内容的写作。

不囿于单一文字性表述,意味着将会有更多选择素材的余地,新闻从业者可以采用更多的方式进行新闻写作,突破报纸杂志原来的文本形式,将有效提升内容的传播效果。但多样化的新闻写作内容虽然有助于提升新闻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却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闻写作主要存在以下四点问题。

第一,新闻写作思维亟待改变。如何以高质量的新闻写作提升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使得现阶段的新闻写作内容适用于媒体融合发展,这是全体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宏观的、导向性的问题。新闻写作变革的根本目标是在了解媒体融合写作宏观要求的基础上有效缩短用户获取新闻的时间,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最终提升所在新闻媒体的综合竞争力。

但是当前的新闻从业者们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容易被以往的固化经验束缚,难以走出新的发展之路。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区别与联系,真正意识到二者的差别,才能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实现新闻采、编、写一体化发展进步。

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写作还要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从更多角度对可能出现热点话题、热点新闻的内容进行及时追踪,从受众的立場出发,了解受众的意愿,厘清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此外,还要找准新闻报道中最能够满足受众心理需要的关键信息点,从表达手段上着力提升受众的关注度,从写作形式上适应受众日常接收信息的习惯,最终做到与时俱进,扭转新闻写作的思维方式,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到人机并重,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新闻写作的变革,最终有效提升新闻写作的发展水平,顺应新闻写作的时代思维发展。

第二,目前的新媒体新闻写作定位不明确。新闻的内容以新闻写作为载体并最终传递给受众,因此新闻写作要尽可能清晰、易懂、易传播。当前,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出现,媒体融合速度加快,不同的技术形式都对新闻写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新闻工作者针对不同的媒体形态,生产出有针对性的新闻作品,根据受众所需,实现内容更好地精准投放[3]。也就是说,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内容写作要以明确文本的受众群体范围为基础,根据新闻产品的不同特征,提供适应不同内容表达的具体要求的文本作品。

第三,新闻写作内容不够规范,甚至背离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移动终端设备、智能穿戴设备等的使用丰富了新闻传播渠道,可以针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内容实现有针对性的传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从业者为了适应媒介平台和流量的要求,背离了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范化、时效性和真实性的要求。究其根本,媒体融合时代仍然是内容竞争的时代,因此真实和迅速仍然是新闻传播两个亘古不变的核心要求。不论新闻的形态如何发生变化,在第一时间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在清楚表达新闻内容的情况下保证新闻的率先到达,在还原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注意发掘新闻中的更深层次含义,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在不违背客观性和真实性原则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阅读量与关注度,也是对新闻写作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新闻工作者用最言简意赅的话语表达最清晰易懂的真相,这需要编辑记者在文字的使用与篇章的分布构成方面下功夫,提升新闻稿件的质量,提高整体的综合竞争力。此外,大众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直接决定不同主体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新媒体的新闻写作更要保证表达言简意赅。

归根究底,新闻写作需要有一套较为规范化的标准的限制与约束,在方法和技巧方面有科学依据,才能在不越界、不失范的情况下提升新闻写作水平,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新闻作品,进而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报道。

新闻传播渠道的增加也意味着新闻的传播形式需要更加丰富。新闻在不同平台间的流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同一篇稿件多方转载,而是不同平台通过不同的报道形式对同一篇新闻内容进行多维度的呈现。新闻写作在内容的跨平台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好的稿件拥有较强的平台适应性,能兼容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降低编辑在转载过程中二次加工的难度,能让其通过对超链接等网络工具的使用,对新闻事实涉及的相关材料进行补充,帮助受众既能通过一篇报道了解新闻事实,更能完成对其他知识的拓展性学习,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第四,全域全能新闻写作人才不足,无法满足当前阶段媒体融合发展要求。高校开设的新闻基础写作的课程大多流于表面,学生的学习仅限课堂,无法真正在实战中实践与成长。同时培养重点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无法与时俱进地适应当前阶段的全面化发展要求。因此,高校的教育需要在新闻理念、新闻伦理、新闻理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4]。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性思维,重视新闻职业教育,同时提升对文字的应用能力,学习多媒体写作技巧、数字新闻写作技巧,真正提升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此外,新闻工作者也要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在工作中及时纠错,自我调整,不断进步。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写作的发展策略

新闻从业者想要更好适应新闻行业的变革与发展,就应该在能力素质方面下功夫。传统媒体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首先要突破原有的发展桎梏,在报道方式、报道渠道、报道内容、新闻文本写作角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满足不同水平、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的需求。此外,还要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发展。新闻工作者还要坚持新闻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在保证新闻时效性的同时以建设性新闻学的思路关注新闻真相背后的意义,才能真正以新闻写作提升媒体的综合竞争力。

(一)精准定位,精准投放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占网民整体的99.2%;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78亿,占手机网民的99.3%[5]。如此清晰明确的数据更加充分证明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媒体融合势在必行。并且随着“Z世代”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媒体融合的趋势只会增强不会削弱,如果新闻从业者所写作的内容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要求,就可能会导致所在媒体因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逐渐走向消亡。

此外,通过CNNIC的数据可以发现,使用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信工具的“产销者”用户已经成了主流用户群体,人们借助不同平台或传播渠道对所需内容信息进行收发,一方面成为信息内容的接收者,另一方面在转发评论的过程中成为信息内容的发布者。一收一发之间,对于用户来说或许只是简单的键盘操作,但是对于行业的发展而言,构成了对传统新闻从业者中心化写作模式的巨大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受众身兼传播者和接受者两个角色,他们的参与增强了新闻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促使新闻从业者向着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型。此外,随着“Z世代”群体使用互联网,不同年龄的用户均对新闻写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新闻从业者也要关注不同群体间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关注焦点不同的问题,定位受众需求,实现新闻稿件的精准传播。

(二)创新结构,精简文字

媒体融合时代,受众阅读新闻内容的习惯偏好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碎片化的阅读时间、数字化的阅读设备、强互动性的阅读习惯无不冲击着传统媒体一贯的新闻文本的生产方式。在新形势下,新闻创作要求随之提升,报道节奏与速度的加快也对新闻写作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娱乐性、趣味性强的视频、影音图像远比单一的文字性报道更受受众欢迎。当前,受众需要的是集文字、图像、视频于一体的新闻写作,传统意义上长篇纯文字的深度报道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步下降。而文字表达、结构、版面设计等原本居于二线地位的要素成了新闻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的新闻写作需要在这些方面实现突破性发展。

其次,新媒体的发展也使得受众对于单一文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大大缩短,冗长的内容只会让大部分读者直接失去阅读兴趣。因此,新媒体的文本要求尽可能精简,使受众使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方能称之为高质量的新闻文本。

(三)掌握受众心理,增强内容互动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目标群体才能赢得更多受众的青睐。节节攀升的网民人数见证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受众在阅读新闻内容的同时也不满足于做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反而开始通过评论、转发、点赞三大“法宝”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甚至在阅读中参与到新闻写作的过程中。受众参与新闻写作,既是实现媒体的有效互动的过程,也是新闻文本再创作的过程。媒体也可以根据网民发表的观点意见,发掘更多的新闻线索。

此外,新闻是一种带有服务性质的文本,因此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心中有受众,要增强新闻的服务意识,一方面,要针对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推出相关报道,并答疑解惑,对受众所关注的政策、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等进行深度发掘;另一方面,要深挖受众心理,使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态、方式制作新闻,有效提升传播效果。

三、媒体融合下新闻写作的新机遇

(一)媒体融合加快新闻写作的速度

融合性报道相较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融合性报道打破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采、写、编、发的环节限制,从原本采写编发到如今的采编一体、编发一线,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力成本。在这个过程中,记者一个人就可以迅速完成原本复杂的采、写、编、发流程,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提升,让新闻事件在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有与受众见面的机会。

但在受众获得极大便利的同时,编发一体化却对传统媒体造成了冲击。“低延时性”是融合性新闻写作最为显著的特点,从首发新闻到新闻后续内容的及时跟进,尤其是在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直播式的融媒体报道给新闻媒体从业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要求他们从“专家”发展为“全面手”。但是,新挑战也给新闻媒体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新闻工作者如果拥有了高效率、高质量的新闻写作能力,就能帮助媒体迅速在内容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媒体融合延展新闻写作的边界

云存储、云传输等互联网技術的应用让大容量储存不再是梦想。海量信息的传递与储存增强了新闻文本内容素材的可选择性,海量的背景材料大大延伸了新闻写作的边界。在传统的媒体新闻报道中,新闻文本的写作与报道受限于写作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写作者阅读量越大,知识体量越大,就越能够在新闻报道中旁征博引,写出的报道就越能给受众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新闻写作者可以随时检索需要的信息,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不仅可以丰富新闻文本的内容,还可以丰富新闻的表现形态。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升级对新闻行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的进步推动着不同媒体形态走向融合。更精准、更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更新颖、更专业的渠道,更精致、更科技化的媒体形态,都使媒体行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写作需要在夯实自身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写作模式,厘清未来新闻写作的标准,找准目标,与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新闻需求相匹配,开拓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媒体融合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从业者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找准定位,坚守新闻传播的行业底线,保障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不趋利,不避害,为新闻行业行稳致远打好基础。这是新闻写作内容变革的核心所在,也是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推动新闻写作正向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朱垚颖.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变革、困境与发展路径[J].写作,2019(05):72-79.

[2] 李昕燃.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写作的变革及创新[J].新闻传播,2021(01):111-112.

[3] 于春山.媒体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J].科技传播,2016,08(19):72-73.

[4] 孔林方.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写作变革[J].传播力研究,2018,02(11):75.

[5] 廖卫民.移动互联视域下政务短视频传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闻世界,2021(07):12-16.

作者简介:高莉(1979—),女,山西灵丘人,硕士,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新闻写作客观性真实性
浅析历史的客观性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聚焦以能力立意的六种“客观性”函数问题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从《绸都·丝韵》谈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理念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女性获奖者作品对英语专业新闻写作的启示
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性评价问题探讨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