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古诗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1-10-14 01:08林玉彬
速读·中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核心素养

林玉彬

◆摘  要:古诗教学的意义体现于让学生在朗诵古诗中形成高尚情操,在理解古诗时领悟中国文化,在情感体验处了解先人情怀,在学习古诗后热爱古典文学。同其他文学教育一样,古诗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勿拔苗助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古诗;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广,小学语文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渗透到小学古诗教学中,利用古诗的历史文化特性,可以让学生认识、了解并感悟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明,有益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所以教师必然要重视古诗教学,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利用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古诗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短短几句话就将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感情表露无遗,值得细细品味,体会其中的情感意境。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古诗学习活动中,反复咀嚼诗文,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纵览大多数古诗,不难发现爱国情怀是诗人最常抒发的情感之一。巍巍中华,悠悠历史,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的国家,从古至今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时隔千年,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诵读古诗词,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感受到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例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通篇阅读下来无不让人感受到诗人弥留之际仍对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的念念不忘,明知道“死后万事空”去仍然坚信“王师北定中原”,可见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真挚而又热烈,但又饱含悲愤。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让学生准确掌握诗句中的重点字词,还可以融入多种手段引领学生感悟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导入更多陆游的作品,为学生作拓展理解,比如陆游20岁时所作的《观大散关图有感》,68岁时所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让学生在了解朗读中明白陆游的“悲”从何来。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讨论小组,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观点,分享各自的想法。还可以导入一些社会时事热点,比如前段时间的“港独”事件,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进行交流和探讨,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由此,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注释

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给古诗文添加注释,学生就不会对古诗文进行思考,也不会查阅相关传统文化的素材。但是如果注释太少也是不行的,课本中的古诗文都是编纂者精心挑选的,学生的知识面是有限的,学习起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注释太少,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时就需要自己去查阅素材,并且做更多的对比,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理解时也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古诗文时,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对传统文化的注释,这样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一致的。小学阶段的古诗文需要添加注释的地方非常多。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清平乐·村居》的知识时,很多学生都会将“乐”念错,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不知道这首词,也不知道清平乐是词牌名。课本中可以添加这样的注释:清平乐是唐教坊曲,是从汉朝时期的“平乐”“清乐”的基础上得到的,乐的读音为音乐的乐。学生在学习中很少会接触词牌名,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问题,课本在编排时也可以增加词牌名的注释。古诗文是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因为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调动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的经验对古诗文进行理解,可能會在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教师对古诗文没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有时解释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本中添加一些注释是非常重要的。

三、演绎诵读,渗透传统文化

演绎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常见形式。古诗文虽然情节、人物特点不是很突出,但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可借助网络搜集古诗文的吟唱材料,为学生带来全新视听体验。古诗文吟诵有一定曲调,其演绎特征极为鲜明,教师借助这种诵读形式展开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学习体验。在开展演绎诵读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比赛活动,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学生大多有表现欲,教师创设设计比赛的机会,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对演绎诵读还不是很熟悉,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做出示范,还要调动学生展开创意设计和探索,自行设计演绎形式,这对提升古诗学习品质有重要帮助。如教学《凉州词》这首诗时,教师利用吟唱的形式展示诗句内容,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氛围之中。学生开始仿读时,大多找不到感觉,表现有些拘谨,不能自由展示。为此,教师调整了教学设计,这样引导:“我们有比较熟悉的歌曲,尝试将歌词换成诗句,看谁创编更贴近旋律。”学生听说要以替换歌词的形式演唱这首诗,顿时有了参与的主动性。学生开始寻找适合的歌曲,教师也参与其中,为学生做出一些推介,让学生顺利进入吟唱环节。在课堂展示时,学生利用多种曲调演唱这首诗,将学习气氛点燃。教师对学生个性展示给予更高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创意表现。一个吟唱互动,将古诗学习推向高潮,这源于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针对性做出调整,创造了更多教学契机,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教学效果自然更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国家和人民最宝贵的财富。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古诗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同兵.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古诗文教学[J].才智,2020(05):193.

[2]潘慧娟.挖掘古诗词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课外语文,2019(27):176-177.

[3]李通,杨婷婷.试析小学古诗文教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山西青年,2018(20):142.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策略核心素养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