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在混合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联合应用观察

2021-10-15 08:18滕丽峰林劲
山东医药 2021年27期
关键词:普罗泵入心动过速

滕丽峰,林劲

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海口570311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衰均为常见疾病类型,其发生原因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稠、高血压、高血脂等相关,上述疾病是导致临床心源性猝死(SCD)的主要基础疾病,已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高居各种死因首位,50%以上脑血管意外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2]。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大多合并不同程度心律失常。其中,混合性心律失常是指同时出现几种心律失常,包括起源异常、频率异常、部分甚至可出现起源和频率同时失常。研究报道,混合性心律失常危害性较高,极易酿成心血管不良事件,目前尚无彻底根治方法,转复难度较高[3-4]。普罗帕酮作为广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膜稳定效果,可抑制心肌兴奋性并延长心肌电位时程,多应用于室性早搏及心动过速的治疗。胺碘酮对钙离子可发挥阻滞作用,可调节正常心率并抑制肾上腺素,扩张外周血管。临床上混合型心律失常多选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将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联合应用可发挥较好的协同及互补作用,不仅可有效稳定膜电位,还可提高转复异常频率。目前临床关于普罗帕酮、胺碘酮联合应用治疗混合性心律失常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且结论不统一,我们观察了两药联用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混合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经心电图检查,患者同时出现新发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室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纤颤、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陈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双重心率、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数支传导阻滞等2种以上心律失常[5]。排除标准:合并药物过敏史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疾病者;无法配合研究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1~79(64.27±10.32)岁,病程1~9(5.16±3.25)年。其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4例、冠心病史22例、肺心病史10例、无诱因4例,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早搏患者2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双重心率27例、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并存8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0~83(65.12±10.45)岁,病程1~10(5.45±3.20)年,既往高血压病史25例、冠心病史23例,肺心病史9例、无诱因3例,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早搏患者20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双重心率26例、房性早搏与室性早搏并存9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两组上述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

1.2 普罗帕酮及胺碘酮应用方法两组患者均建立静脉通道并进行心电血压监测,于治疗前观察患者10 min并详细记录其12导联心电图、血压、心率各项指标。整个治疗过程均在心电图监护下进行。同时给予常规吸氧,静脉滴注肌苷、辅酶A、三磷酸腺苷等改善心肌代谢药物并进行对症处理。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150 mg胺碘酮加葡萄糖注射液稀释,静脉注射,10~15 min完成注射,无效者可于15 min后再次注射相同剂量。在心律得到控制后,予以胺碘酮1 mg/min持续微量泵入。针对连续3次静脉注射均无效者,亦予以微量泵入,方式同上。微量泵入胺碘酮48 h后停用。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帕酮35~70 mg,静脉注射,5~10 min注射完成,无效者于20 min后再次注射相同剂量,心律控制后予以胺碘酮1 mg/min持续微量泵入。针对连续3次静脉注射均无效者,亦予以微量泵入,方式同上。微量泵入胺碘酮48 h后停用。患者均以7 d为1个 治疗 周期。

1.3 临床疗效评估记录两组患者QTc、心率、PR间期、左心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等临床指标[6]。临床疗效标准[7]如下:显效:心动过速、早搏减少超过90%;有效:上述指标减少在60%~89%范围内;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记录两组心律失常转复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中,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分别为30、16、14例,76.67%,两组有效率比较,χ2为4.002,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临床指标比较,P均>0.05;治疗后,两组心率、P-R间期、QTc、LVEF、6 min步 行 距 离、FS比较,t分别为1.994、2.312、3.489、11.133、15.874、9.362,P均<0.05。两组临床指标见表1。研究组中,转复58例(96.67%)、平均转复时间为(1.18±0.42)h,对照组中转复46例(76.67%)、平均转复时间为(3.49±1.02)h;两组心律失常转复率比较,χ2=8.725,P<0.05;两组平均转复时间比较,t=16.221,P<0.05。

表1 两组临床指标结果(±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结果(±s)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心动过缓、嗜睡、窦性静止、唇舌麻木分别为0、1、0、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心动过缓、嗜睡、窦性静止、唇舌麻木分别为1、2、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

3 讨论

混合性心律失常是指同时存在起源和传导异常的一种疾病,属心律失常常见类型,是诱发急性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8-9]指出,混合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心肌细胞膜电位不稳定相关,且此类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多脏器功能障碍及全身炎症,临床危害性较高。因此,应及时予以有效救治,以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在临床治疗中,多选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胺碘酮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范围和价值均较高。研究[10]指出,胺碘酮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心肌心室颤动,还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阻断肾上腺素,可有效扩张冠脉、增加血流量。另外,通过静注方式还可实现降低血压,但不影响心排量、动作电位高度等[11]。但值得注意的是,胺碘酮在膜电位稳定方面毫无作用。因此,应进一步寻找联合治疗方案,以实现更好治疗效果。

普罗帕酮属于广谱高效膜抑制性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仅可以对心房、心室产生作用,还可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对兴奋形成与传导产生作用。研究指出,普罗帕酮存在明显膜电位稳定功能[12-13]。因此,在胺碘酮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帕酮可发挥协同互补作用,可有效增加复律成功率[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QTc、心率、P-R间期、LVEF、6 min步行距离、FS指标均改善,且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疗效更好,这可能与联合用药可发挥协同作用,更好稳定膜电位、改善心肌功能等因素相关。研究组心律失常转复率高于对照组,平均转复时间短,进一步研究研究组疗效更显著。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连献杰等[15]研究结论基本吻合,说明加用普罗帕酮不会增加患者肝肾功能负担。

综上所述,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在混合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联合应用效果好,优于单用胺碘酮,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未能进行长期随访,无法对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疾病的远期效果及安全性等指标进行探讨;研究样本量较小,期待未来能有更大样本且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对普罗帕酮联合胺碘酮治疗混合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不良反应及患者预后情况提供更加准确、客观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普罗泵入心动过速
左侧旁路并房室结双径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奇怪的纸盒子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国产碘克沙醇和碘普罗胺致肾功能不全患者产生肾毒性的比较
《思考心电图之169》
血压正常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微量泵入的疗效
持续泵入奥曲肽治疗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米力农联用呋塞米和多巴胺静脉泵入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