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标识,助推中班幼儿区域游戏秩序感的形成

2021-10-15 18:43陈莉芬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秩序案例区域

陈莉芬

普遍来讲,学前幼儿对游戏的规则意识较弱,随意性比较大。我们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讨论,如何巧用标识来帮助中班幼儿形成秩序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好习惯。

由案例引出的问题思考

案例1,闹哄哄的剧场。“剧场”中,摄影师不断地在给客人拍照,客人走来走去在挑选衣服,看看这件又看看那件,衣服散落一大堆,化妆品堆得乱七八糟,有些顾客等不及了便自己随手拿道具,剧场里人多嘈杂,一片乱七八糟的景象……案例2,售货员不见了。结账的顾客排起了长队,收银员面对这么多不同的商品有时还会算错账,搞得有点手忙脚乱。许久后超市的顾客总算少了一点,他趁着没有人来结账,就来到了旁边的甜品屋。案例3,玩具大杂烩。娃娃家的“妈妈”收拾起餐桌上的食物,只见她用手抓起食物就往碗里放,甚至把放在桌子一角的拼图也装进了碗里。游戏中的“宝宝”把沙发上的图书一股脑儿塞进了柜子里,整个整理过程一点都没有条理。

从案例可以看出,幼儿对游戏的规则意识较弱,随意性比较大。案例1中,参与本次游戏的幼儿较多,“工作人员”照顾不过来,顾客随意插队甚至随意翻弄剧场的道具等,可见孩子对游戏材料操作的很随意,规则意思模糊,从而导致游戏学习效率较低,幼儿对游戏操作方法不熟练,角色意识不明确。案例2中,该幼儿对超市游戏中具体商品的虚拟价格不清楚,对售货员工作的操作不熟练,甚至当超市顾客冷清时擅自游离岗位,可见孩子对游戏操作方法不熟悉,角色意识还不够明确。案例3中,幼儿虽然在整理玩具,但是缺乏科学的整理方法,可见中班幼儿已经有了整理的意识,但还是会出现忘了分类整理的方法。

巧用标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我们尝试运用简单的标识,试图寻找一种适合中班孩子形成区域游戏秩序感的方法,将标识渗透在幼儿游戏中,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游戏“前”的暗示作用。教师根据幼儿游戏需要,与孩子一起共同商量出游戏名称与规则,将幼儿设计的标识张贴在游戏区中,既美化了班级环境,又发挥了标识的隐性暗示作用。游戏“中”的对话作用。区域游戏中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操作方法标记,可以引领、提示幼儿的游戏行为,给孩子提供游戏情节的发展线索,协助幼儿处理游戏中的突发事件,使幼儿可以自主、有序地玩转不同的游戏。游戏“后”的规范作用。老师提供的区域游戏材料内容丰富数量较多,材料需要分类摆放,便于幼儿取放。投入标识能够帮助幼儿区分、掌握游戏“后”的规则与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标识助推秩序感的形成

自制规则性标识,增强幼儿的秩序感意识。制作规则性标识把游戏中应该注意的事情用有趣简单的图画或易懂的符号表示,便于查看、模仿、暗示等,从而抑制一些不良的习惯,萌发自律行为。

例如,共同商讨,确定标识,让秩序感落地。我们和幼儿一起商量游戏规则,给游戏取名字,用图片或者符号表示游戏。建构区可以用搭积木的图,医院用红十字和医生打针的图,美工区可以画上铅笔橡皮以及剪刀之类的图来表示等。又如,动手制作,填充内容,让秩序感生根。了解游戏规则后,我们尝试用废旧材料设计简约化的标识,与孩子一起收集麻绳、树叶、光盘、碎布、纸板等,共同将抽象的规则运用不同的材料绘制成形象直观而有趣的标识图。

运用渐进性标识,内化幼儿的秩序感形成。首先,优化标识,增强幼儿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意识。进入中班后,区域游戏的标识从游戏实物标识图转化为暗示性标识图。将以前最直观、最简单的实物照片优化为暗示性标识,将区域游戏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来暗示幼儿游戏的标识。

其次,升级标识,提高幼儿自主游戏的创生能力。随着中班幼儿的年龄增大,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幼儿还不会用文字来描述和记录,所以我们在“小医院”中提供了印章和“病历卡”(印有人体的图片),“医生”根据“病人”病情在人体图上盖章来表示,让做B超或者做CT的医生根据画出的标志检查身体,还有配药的药剂师根据医生开出的标识图来配药等……这样有趣而生动的标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再者,潜移标识,促进幼儿学习品质和习惯的养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戏的进展,幼儿对已有的标识形成一定的秩序感后,这时我们要撤出一些标识图,不能让幼儿有依赖感。让幼儿在无范例无暗示的情况下,将区域游戏的规则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幼儿记忆中,在无标识图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已有经验和习惯来游戏。

评价性标识的助力,推动幼儿的秩序感发展。评价性标识就是运用拍照、录视频、记录表、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活动记录,通过这些标识记录幼儿游戏情景,并在幼儿之间进行游戏解读的过程。

第一,互动性评价标识,改进和调节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每次区域游戏我们总是会拍摄或记录一些幼儿操作过程的精彩画面,我们将幼儿活动照片、活动记录表悬挂在游戏区角,孩子们可以随时对自己或者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多方面的评价。如:哪个区域的玩具收拾最整齐?哪几个小朋友的作品最吸引你?这种互动性评价方式,可以改进和调节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引导性评价标识,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我们在游戏中投放了记分牌和领奖台(三个不同高低的废旧鞋盒制作了领奖台),游戏时幼儿会记录自己的得分,游戏后幼儿会画上自己的自画像登上“领奖台”。这种引导性的评价标识可以激起幼儿二次学习的愿望和兴趣需要。

第三,展示性评价标识,展现幼儿自我评价和同伴学习的机会。幼儿区域游戏中,往往会受到游戏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幼儿作品不能得到保留,这样会使孩子没有游戏成就感。有时幼儿中途离场后,作品会被其他孩子损坏等,这样远远降低了孩子对游戏的兴趣。针对此状况,我们在区域中放上了纸和笔,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的“名片”作为展示作品的标记,也方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幼儿中途暂时离开游戏时放上“名片”,能起到提醒别人的作用,增其创造的积极性。

有了標识的暗示,幼儿学会了如何玩、怎样遵守规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幼儿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养成。并且,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学会了运用各种标记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或成果进行记录,促进了幼儿自我评价和同伴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注重观察分析,倾听幼儿的游戏,鼓励幼儿运用标志记录游戏的方法,抓住每一个美好的游戏瞬间与幼儿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有了标识的引领和记载,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评价更直观了,对孩子不同程度的进步能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价,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专家点评

本文通过对自制性标识、渐进性标识、评价性标识在幼儿游戏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应用,呈现了标识在助推幼儿区域游戏秩序感形成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免幼儿游戏仅仅停留在表面热闹,文章花费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笔墨论述了评价性标识的运用策略,提炼和延展了幼儿游戏的价值,也是本文的亮点部分,值得读者参考。

猜你喜欢
秩序案例区域
样板案例
分割区域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秩序
擦桌子
心灵秩序
老师来审题
区域发展篇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