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专业+外语”国际化 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0-15 16:34常开瑜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外语互联网+互联网

常开瑜

摘    要:自“一带一路”政策实行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则是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进入了新的维度。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推行,在线外语教育不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培养模式面临转型。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仍然适用、如何培养出具有过硬专业素质和卓越内涵的国际化外语人才,都是值得讨论的课题。

关键词;国际化本科卓越人才培养;“专业+外语”;“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0-0041-02

高等教育国际化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生流动、教师流动、课程设置国际化、开拓国际化合作伙伴关系等方面[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互联网+”高等教育模式已经在多个国家与地区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探索与开发。“互联网+教育”并不只是前沿技术与现有教育体系的简单相加,而是立足于互联网大数据资源的技术优势,将二者深度融合,相辅相成。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如教育资源跨国界共享和流动现象的进一步加速、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性增强、高等教育体系的多元化发展等。在多重的新趋势下,我国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学习者主体如何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是一个亟须探索的课题。

一、背景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国际化大背景下,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家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外语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承担培养国际化卓越人才的责任。因此,外语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将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国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以高校法语专业为例

据一项调查显示,近30%的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读研或海外深造,其中有28%转换了专业。转换专业的最主要理由是“职业发展需要”(22%)和“就业前景好”(21%)。这样的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学生想要接受更全面、更国际化的教育,从而增强自己的综合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的注重听说读写译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国际化形势的需求[2]。而国内多数高校外语专业依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培养模式单一,教学理念传统。虽然近年来提倡外语教学方法改革,但是多数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地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从而忽略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法语专业为例,目前多数高校法语专业仍然沿用几本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教师按照教材的进度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尤其是在初学阶段,多以教师的单向传输为主。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国内高校本科法语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占多数,辅助以少量的语言学、文学、区域国别研究的入门课程。课程设置方向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

3.学生国际视野有待增强。许多高校给予本科生或研究生到境外访学的机会较少,很多学生甚至很少有机会与所学语言国家的人进行直接交流,对于当地的文化特征、风俗习惯等缺乏直观的了解。对于法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去法国学习交流的机会有限。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法语专业学生,赴法交流的机会仅限于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或者校际合作项目中的极其有限的名额,对于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水平意义不大。

4.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很多高校的法语教师很少有机会到法语国家参加学术会议或与优秀的国外学者教授进行交流,到海外优秀高校进行进修深造或者攻读学位的机会也不多。

三、构建“互联网+”背景下“专业+外语”人才

培养模式——以高校法语专业为例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

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虽然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还达不到深入细致发展的程度。

国内高校设置的外语专业中,法语专业通常是非通用语种中学生数量最多的专业。“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国际化卓越法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校法语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1.结合就业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 打造跨学科知识体系。 综合性高校可采取跨学院合作制,拓宽法语学科的课程维度。例如,法语专业可与法学院或电子工程学院开展合作,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修合作学院课程,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就业优势。

2.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打破时间、距离的束缚,利用慕课等平台,辅助以钉钉、微信等作为教学工具,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各大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开展线上教学。这是对于“互联网+”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一次严峻考验。尤其对于法语专业学生来说,网上的学习资料数不胜数,学生在选择时难免感到迷茫,不知从何入手。这时就需要教师结合法语专业的特性、课堂使用的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进度,筛选适合的在线学习资源,结合合适的网络平台,高效率完成在线教学。

3.积极与法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办学模式。借鉴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中外合作院校比较成功的办学经验,以联合培养、互认学分等方式与法国先进高校开展合作,如“2+2”“3+1”模式等。紧紧围绕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在办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更多的创新。2020年是互联网教学快速发展的一年,国际合作办学也应与时俱进,灵活调整。与法国院校的合作可以不局限于传统的培养模式,法国院校的优秀线上教育资源也应是重点借鉴的对象,实现国际高校间的高层次合作,让学生不受地域、距离的限制,接触到更加先进的法语原版教育资源。打造学生的国际沟通桥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语水平,为学生就业以及深造做准备。

4.构建“专业+外语”辅修平台,打通专业壁垒,给学生更多选择。如上海高校开展的跨校辅修项目,让法语专业的学生可以辅修复旦大学的金融学、新闻学、法学等专业,理科方向还可以选择辅修上海电力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仅实现了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更在培养“专业+外语”的国家化人才方向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值得其他高校借鉴。另外,積极在校内开展各种活动,例如法语电影配音大赛、法语辩论大赛、法语戏剧节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自主研究能力,从各个维度深入理解法语国家的文化与历史。

5.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一方面努力引进法国专家或高水平法国留学归国人才,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到法国高校访学研究或攻读学位。此外,鼓励支持教师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定期举办关于国际期刊论文写作的讲座与论坛,给予教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国际化水平。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战略与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高校法语专业的发展应努力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模式,在人才培养、师资科研等方面努力与国际化趋势对接。在“专业+外语”人才培养理念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打造有效的国际化本科卓越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开宝,王琴.国际化视域下的外语学科发展:问题与路径——以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科建设为例[J].外语教学,2017,38(2):2.

[2]曹德明.“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与实施路径分析[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7,1(1):13-14.

[3]郑颖.“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2):256.

■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外语互联网+互联网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