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实现

2021-10-16 04:04范琐哲李红琴张雪梅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德育模式小学课堂立德树人

范琐哲 李红琴 张雪梅

[摘   要]新时代小学课堂与公民道德建设在主体、指导思想及终极目标上的高度交融性,决定了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宣化功能、价值拓展功能、价值定位功能及价值导向功能。要保障功能的实现,必须积极应对挑战,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四个总要求为根本遵循,切实发挥小学课堂立德树人的主旋律作用,并积极创新小学课堂德育模式。分析探究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功能及其实现,既是深化学科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细化、深化、实化的重要内容,对凝聚道德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课堂;公民道德建设;德育模式;立德树人

小学课堂是儿童学习的主战场,它的有效性始终是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小学课堂中的双边教学活动,既彰显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也化育着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培养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阵地。小学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语文课堂上的优秀文化作品,在师生互动中构筑了儿童理想信念之基,为儿童的道德建设打开了一扇窗。“学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1],基于二者的高度交融性,科学地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分析探究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实现,对于提高公民道德素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课堂与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交融

小学课堂是融教材、教学、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它既体现了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的传授过程,又体现了深刻的育人性。《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指出:“注重融入贯穿,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2]。可见,小学课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二者虽因各自内涵的指定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在主体的共生性、指导思想的同一性、终极目标的一致性上高度交融。

1.主体的共生性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首先都是公民,都要遵守公民的道德规范,践行公民的道德行为。《新纲要》指出,道德建设的主体是公民,是全体国民,自然涵盖了教师和儿童。在小学课堂上就要重视对儿童的道德引导,注重儿童的道德行为实践,由此成长而来的国民,必将成为民族之基与国兴之源。同样,如果小学教师有职业道德,遵守社会公德,严守个人品德,也将对儿童理想信念的建立,产生大的影响。可见,小学课堂的主体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具有共生性,缺失了任何一方,公民道德建设都将无法圆满实施。

2.指导思想的同一性

小学课堂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依据课程内容,确定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小学课堂的价值观目标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一脉相承。如《新纲要》指出:“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3]”此外,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历经了多次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4]”这与《新纲要》的指导思想同样具有同一性,即都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传统的小学课堂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目标的达成,以及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教轻育换得的成绩,损害了儿童的发展,是教育异化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小学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为首,是人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公民道德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因此,二者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即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新时代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功能

综上所述,新时代小学课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着突出的价值定位功能、价值宣讲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拓展功能[6-9]。

1.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功能

小学课堂中所传授的价值观,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美德、公民美德等社会主流文化开展。它如定海神针一般,宣扬民族气节,倡导社会主义主旋律,牢守公民道德建设的轨道,弘扬社会正气,抵制社会邪气,厚植正义、诚信、勇敢等道德信念,以夯实学生的道德认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小学课堂的价值定位,使它成为道德宣传的主阵地,弘扬人类美好生活的重要场所。

2.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宣讲功能

小学课堂是多姿多彩的,学习内容涉及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例,作为教学重要载体的小学语文教材,采用了语文要素和人文精神的双线结构,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公民道德素养的宣讲。如课文《青山不老》《只有一个地球》试图唤起儿童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慈母情深》《父愛之舟》让儿童感受舐犊情深,血浓于水的亲情;《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向儿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激发儿童的民族自豪感;《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金色的鱼钩》等红色题材的课文,向儿童讲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激发儿童关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怀;《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向儿童传播了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不能失信》在儿童心里播种诚实守信的种子,《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传播了博爱的思想观念。通过凝练的诗歌,优美的散文,精彩的记叙等不同的体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不同角度向儿童宣讲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从小处细处着手,将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3.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导向功能

儿童的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在道德方面需要更多的引领和指导。小学课堂是儿童除了家庭之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由此,以小学课堂为组织形式的学校教育,就成为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分享道德情感,培养道德信念,养成良好道德行为的沃土。师生德行会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儿童的世界。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儿童的道德幼苗不断生长。如果缺失了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导向,儿童可能建立错误的是非观、美丑观,从而引发不道德行为。因此,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价值导向功能,帮助儿童构建正确的道德世界,实现精神上的引领。

4.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拓展功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课堂不仅仅包括知识课程,还涉及综合实践课程,它使儿童的道德观念由虚入实,丰富了儿童的道德体验,拓宽了儿童的道德认识,活化了儿童的道德行为。如研究性学习培养儿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引导幼儿践行热情服务,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美德;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儿童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精神;美育课堂培养儿童认识美、热爱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为儿童心灵美、行为美服务,装点儿童的精神家园。儿童在做中学,在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中,将深化拓展原有的道德认识,逐步确立正确的道德行为[10]。

三、新时代小学课堂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功能实现

促进新时代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功能的实现,既是推进小学学科知识教育,促进儿童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细化、深化、实化的内在要求。为此,要直面问题,从理论与实践探寻路径。

1.新时代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功能实现的现实挑战

当前,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儿童道德认识面临着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11]。儿童的道德认识一方面来自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还受家庭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在小学课堂上,儿童学习到的英雄人物、经典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回到家里就变了样,有些家长宣扬的道德观念与孩子课堂上的道德理念背道而驰,一些家长的拜金主义、投机取巧、奢靡享乐等不道德思想与行为,成为儿童道德认识的一元,挑战着儿童从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知。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不健康的网络文化、无视公序良俗等不良道德思想的弥散,也在冲击着儿童的课堂认知。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功能,直接关系到能否凝聚道德理想与信念反对来自家庭与社会的不道德价值观念的冲击,能否发挥学校在育人方面的主导作用。只有加强小学课堂的道德宣讲、道德引导、道德实践,坚决抵制来自家庭、社会的错误道德观点和倾向,形成统一的道德教育方向,才能帮助儿童不断澄清道德认识,构建正确的道德行为[12]。

2.新时代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功能实现的根本遵循

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首次提出公民道德建设。在《纲要》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颁发了《新纲要》。《新纲要》明确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总要求:一是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四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新纲要》的总要求,为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功能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施方法,是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功能实现的根本遵循[13]。所有学科都要遵循四个总要求,各个教学环节也都应注重融入贯穿四个总要求。

3.新时代小学课堂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价值实现的路径

(1)着力强化小学课堂的根本支撑作用

小学课堂是发挥课堂育人作用的根本支撑,需要打牢道德根基,形成扶正气、祛邪气、扬善去恶的课堂德育环境,着力解决好用什么教学育人,以及怎样教学育人的问题。

一是小学课堂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育德的关系,发挥好课堂的教学育人功能。小学课堂虽然有不同的授课内容,但是都有要实现的三大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顺利实现,与教学育德的成功与否有很大关系。不同的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特点,选取公民道德建設的某一方面作为课堂价值观目标,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引领学生,帮助其构建正确的道德认知[14]。

二是小学课堂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发挥好教师育德功能。小学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的德、行将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教师必须是德行的表率,要以德立身,公平民主地对待每位儿童;以德施教,科学准确地讲授知识;以德立学,求真务实地处理课堂问题,德行的种子才会在每日的践行中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进而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新时代教师当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为目标,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

三是小学课堂要处理好生生关系,发挥好人际关系的育人功能。课堂上的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合作、礼貌、谦让、诚信等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生生关系会促成儿童友爱、团结、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使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

(2)发挥小学品德课立德树人主阵地的作用

《新纲要》提出“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15]。关于立德树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偏正结构,有的理解为并列结构,有的理解为动宾结构。事实上“立德”包含两个对象,既有教师也有学生。在小学课堂上,立德树人既包括小学教师,也包括儿童,双方都要不断践行。

小学品德课是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无论是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还是三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都承担着师生双方修德立身的使命。对学生而言,要帮助他们挖掘生活和社会中的品德,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而对教师而言,品德课的授受过程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道德自律的过程。

(3)积极创新小学课堂德育教育模式

儿童道德认识上的多元化,家庭、社会的不良道德观,很容易使他们从课堂上建立的道德认识功亏一篑。一方面,有的家长道德失范,见利忘义,不讲诚信,进而使一些不良思想侵蚀了儿童的道德建构;另一方面,社会上的有害网络文化,如损公肥私、崇洋媚外、自我否定等歪风邪气也混淆了儿童的道德认识。为有力抵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良习气,要发挥好小学课堂的教学育人功能,积极创新宣讲教育工作方式,利用小学课堂育人的优势,发挥好公民道德建设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儿童的道德影响。

以小学品德课为例,传统的品德课以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的形式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思考、践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以单纯的知识记忆为主的教学,开展“观—模—悟—行”的新教学模式。“观”是观察,是直观教学的一种方式,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用直观教学的方式,更能帮助儿童理解;“模”是模仿,指通过模仿情境、模仿人物,帮助学生体验道德情感;“悟”是思考、体验、领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判断;而“行”就是道德践行。在“学—思—演—行”教学模式中,“学”是学道德规范,道德观念;“思”即思考,反思;“演”是演练,演习,以巩固道德规范,道德认知;“行”是道德践行。“帮—教—启—行”教学模式中,“帮”是相互帮助、扶助;“教”是教师教导;“启”是启发引导,最终践行道德行为[16]。

另外,小学课堂还要与时俱进,要与数字教育、人工智能相融合。如小学品德课,可以把生活场景、社会场景中的道德知识与VR虚拟场景相结合,创设道德情景,使学生在可感的世界里,生成道德认知,塑造道德行为。此外,实现多学科的跨界融合也是小学课堂德育宣讲教育工作的新方式。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17],认为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小学课堂承担着道德教育的任务,但道德教育不是小学品德课独有的责任,不同学科既要发挥各自的特点,又要实现跨学科的融合,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协调育德,从而极大地发挥课堂育人的效能。

参考文献

[1][2][3][5][1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 人民日报,2019-10-28(001).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 中国教育报,2001-07-27(002).

[6]颜青山.虚拟品质与道德教育——兼论基于虚拟现实之道德教育的可能性[J]. 伦理学研究,2016(2):109-116.

[7]孙春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公共政策价值导向[J].东岳论丛,2020(8):53-59.

[8]韩震.开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时代[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7):47-51.

[9]張彦,张登皓.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守正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7):52-56.

[10]冷兰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伦理指向[J].东岳论丛,2020(4):182-190.

[11]靳凤林.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逻辑进路[J].道德与文明,2020(1):25-27.

[12]李伦.网络道德建设:从虚拟走向现实[J].道德与文明,2020(1):31-32.

[13]鄯爱红.夯实基层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基础[J].道德与文明,2020(1):37-39.

[1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16]杨莲菁,赵玲.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118-119.

[17]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德育模式小学课堂立德树人
创新德育模式提升学生素质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探研
浅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模式改革?探索
建于生命关怀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英语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调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