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楼梦》前五回的导读教学初探

2021-10-17 11:05刘常刘奇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写作手法红楼梦

刘常 刘奇玉

摘 要 《红楼梦》前五回作为一个整体,对全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抓住前五回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可有效解决导读教学如何顺利展开的难题。以《红楼梦》前五回为主要内容的导读教学,在阅读之前应进行《红楼梦》背景介绍,保证学生对《红楼梦》有正确认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导以“整体意识”要求学生把握前五回的整体构架,引以写作方法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点以“贾化”帮学生梳理情节和人物及人物关系,析以谶语引导学生独立探究人物结局。

关键词 《红楼梦》前五回;导读教学;整体阅读;写作手法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给学生们一个很好的阅读契机。但大部分高中生没有看完《红楼梦》原著,对《红楼梦》几乎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如何正确阅读代表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最高峰的作品?教材的“阅读指导”部分给师生提供了一条阅读路径——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1]帮助学生们建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扫清一些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障碍,获得整本书阅读技能。

一、明背景,粗识红楼

前期导读教学,老师应给同学们介绍有关《红楼梦》的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红楼梦》,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大致介绍《红楼梦》以及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红学的研究动态等背景知识,发挥教师在导读课中“导”的作用。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诸多名字有何含义,答案在第一回中有呈现,教师不可轻易向学生“揭秘”,否则学生容易在阅读中形成惰性。介绍《红楼梦》尤其要强调的是版本问题,由于《红楼梦》最初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在传抄的过程中有流失、纰漏等问题存在,以至于到今天《红楼梦》存在很多个不同的版本。今天我们读到的120回通行本多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或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以“庚辰本”为底本,其他“脂本”和“程本”补充。前八十回已经证明是出自曹雪芹之手,八十回之后手稿已经遗失,以至于《红楼梦》的结局成为了谜。如断臂维纳斯一般,也许正是因为它不完整才引得这么多的红楼爱好者们的关注。今天读到的通行本后四十回则为高鹗等人所续。至于前后的文采如何?各人物结局是否符合曹雪芹原意?教师不用做过多评判,由学生自己去体会即可。可以用《脂砚斋重批〈红楼梦〉》做辅助阅读,在脂砚斋的批注中找寻真正的《红楼梦》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试着学习脂砚斋边读边做批注的读书方法,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原著阅读中去。

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也许很难理解作者的“荒唐言”与“辛酸泪”。了解曹雪芹的生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原著的创作,这部分可以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曹雪芹的家世与书中贾氏家族的盛衰有着相同之处,经过考证,书中的许多人物是有原型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候可以试着去推测书中哪些人物在曹雪芹的家族中能找到原型。这里可以推荐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百家讲坛系列节目之“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刘心武曾在讲座中提到,他的很多观点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欢迎“红迷”们对其观点进行辩驳,学生们也可以对其观点进行讨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曹家和书中的贾家又不能完全划等号,也不能说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第一回“作者自云”部分,作者用“真事隐”和“假语村言”提醒了读者,这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折射自己家族命运的悲剧故事。所以《红楼梦》到底是曹雪芹“自传性”作品还是“自叙性”作品或是“自况性”作品,这值得探究。学生在阅读和探究中要有意识训练自己的阅读思辨能力,否则容易混淆不清。

《红楼梦》以其无限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形成了中国三大显学之一的红学。导读课中,教师可以粗略地为学生们介绍红学的产生、研究范畴、红学发展的三个时期,红学的四大流派:评点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以及四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这一部分可以不用讲得太过复杂,学生了解即可。讲到研究红学的大家,除了鲁迅、胡适之外,周汝昌作为当代红学界泰斗,需要给学生们做一定的介绍,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周汝昌的观点多体现在其著作中,他的《红楼梦新证》《献芹集》《红楼十二层》等都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原著。学生们也许不能像鲁迅、胡适、周汝昌等大家那样深入研究《红楼梦》,但学生们在读原著的过程中仔细研读,也能成为一个个“小红学家”。导读课中,教师可以就红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向学生做出介绍,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掌握文本细读这种阅读方法。例如红学史上九桩公案之一的“钗黛优劣”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在进行导读教学的时候,则可以向学生抛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发学生之间的论争。学生对钗黛的支持与否需有理有证,这需要学生有比较阅读的能力同时也离不开文本细读的能力。

二、理架构,粗读文本

导读教学不仅要“导”更要“读”。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指出,“《红楼梦》的前五回,以‘通灵宝玉的来历為中心,扼要地描写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二府,既勾勒出贾府百年的兴盛,又预示了贾府末世的衰败; 第六回到第一百二十回虽写了十余年光景的生活,却是基于前五回铺叙的背景展开的。”这提醒读者,《红楼梦》前五回是阅读的基础,相当于全书的总纲。因此,理清前五回的构架,正确解读前五回,把握前五回之于全书的整体建构意义,有益于深入理解名著的主体内容和情节走向。[2]

第六回作者以刘姥姥进荣国府打秋风这一芥豆之微写起,方有头绪。可见第六回是《红楼梦》故事的真正开端,前五回于整本书有何作用?项仙君认为,第一回完成了叙事框架的设置和主题的暗示之后,作者将第二至五回的叙事人物不断地转换,或介绍背景,或说明人物关系,或陈述整体布局,它们共同构成这一大型悲剧的布景及舞台说明。[3]理解前五回对于整本书的作用,可以通过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前五回的构架,理清故事情节来达成。

粗读前五回,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回的大致内容,初步体会章回之间的关系,粗读就比较成功。第一回“作者自云”部分暗示写作的主题,通过甄士隐的梦将“女娲补天”和“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相连,将故事设置在充满神话色彩和浪漫色彩的背景下,用甄士隐一家的结局暗示贾氏家族的结局。第二回冷子兴向贾雨村演说宁荣两府,对重要人物、人物间的关系以及人物背景做了简单的叙述。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对荣国府的主要建筑和布置做了一次刻画,荣国府中重要人物第一次登台亮相。第四回借贾雨村判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将四大家族引出的同时引出了薛宝钗的出场。第五回则是与第一回的照应,贾宝玉的梦承接甄士隐的梦,点出了金陵十二钗的人物结局。学生们进一步总结可以发现,第一回和第三回相当于《红楼梦》的两个起点:第一回道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之缘,第三回为林黛玉和贾宝玉今生纠葛的开端。第二回和第四回可看作全书两个背景的介绍,第二回主要介绍贾氏家族的背景和人物背景,第四回借一桩命案表现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介绍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第五回相当重要,薄命司金陵十二钗的册页内容和红楼十二曲是需要重点解读的,但通常容易被学生忽视或者浅化,本环节中学生可以试着去猜测,每个判词和曲词对应的都是谁,在熟贾化、解谶语的文本深讀阶段则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对前五回只读一遍是很难读通的,更不用说理解其对整本书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面简称“2017 版课标”)也提出,学生应该反复阅读,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因此,前五回的多次粗读就很有必要。阅读本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学生自己的阅读更能体现其对书本的了解,因此在粗读过程中,教师不宜做太多干扰。2017版课标对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建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探究。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地疑惑。”例如,统编版教科书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六个可供参考的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在前五回的阅读中基本能够完成,因为主要人物及人物关系在前五回中已经交代清楚。针对此学习任务,前五回的粗读目标应该明确,不要求学生对《红楼梦》有深刻的领悟,只要求他们通读。第一遍粗读要求带着大局意识寻找集中介绍人物及其关系的章回,理清他们的关系并绘制成图表。第二遍阅读则可以在第一遍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选取一对或者一组人物,谈谈对这些人物间关系的看法。

至此,通过《红楼梦》前五回的较粗略的阅读和全局把握,《红楼梦》前五回的构架就比较清楚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明白前五回的整体构架之后,就应该进行文本的细读,于细小处发现问题,解决粗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最重要的是透过前五回看整本书的写作手法。

三、知方法,细读文本

统编版教科书在第七单元导读中强调:“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构建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要把握《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前五回的导读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整理曹雪芹地写作手法。前五回中运用得最多的写作手法主要有伏笔、隐喻、对比以及谐音和拆字法等。在理解这些写作手法的时候,笔者不建议由老师将写作手法及对应的文字直接点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形成阅读惰性。

一是伏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说的就是伏笔这种手法。伏笔在课内文章的学习,学生中已经熟知。但《红楼梦》的伏笔不同于以往的课内文章,有时候在有限的篇幅内不能找到伏笔对应的地方,《红楼梦》的伏笔有近有远,教师应提醒学生放远目光,带着“整本书”的意识阅读。伏笔可“在咫尺之内”,也可“在千里之外”。前者如第一回娇杏两次回头看贾雨村,贾雨村“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与他”,伏第二回贾雨村娶娇杏;后者如第一回绛珠草下凡还泪,伏林黛玉感伤的性格、多病的体质,以及最后泪尽而亡的结局。[4]伏笔是曹雪芹创造《红楼梦》的一个基本手法,它贯穿于整本书中,所以,虽然八十回之后的红楼已经失传,但是红学的一大分支——探佚学,仍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探佚到八十回后不可见的红楼故事,其原因之一就是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已埋下大量伏笔,八十回之后的故事是有迹可循的。因此,《红楼梦》全书可以说是没有一个字是无用之字,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可粗心大意,教师则要借机及时加以引导。

二是隐喻和象征。曹雪芹在写作的时候经常使用这种手法来逗露人物命运以及结局。前五回中最典型的就是第五回宝玉神游幻虚时见到的金陵十二钗的册页内容和红楼十二曲的乐曲内容。许多学者认为,第五回相当于整本书的总纲,作者借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钗的册页内容和听到的“红楼十二曲”曲词,含蓄地点出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例如,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金陵十二钗的正册首页,宝玉见到的是“两株枯木,木上悬挂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里有一股金簪。”并题有四句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再结合后面的红楼十二曲中的“终身误”,以及前面第一回甄士隐在梦中听见的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我们不难推出,这里隐喻宝黛钗的情感纠葛,同时也暗含着并列十二钗正册之首的钗黛的命运和结局。在读红楼的时候,要时刻提醒学生将隐喻和象征的意识放在心间,学生们在阅读的时候才会多加揣摩和思考。这样,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阅读效率也会跟着提升。

三是对比。对比这种手法在《红楼梦》中使用非常频繁,不仅有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人物发展前后的对比,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与性格。前五回中,重要的对比有很多处,例如第二回中,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与贾府中其他人的凝神屏气相对比,可见凤姐在贾府,在贾母心中的地位如何。再如第五回有一场钗、黛之较,可见宝钗的平易近人和黛玉的目下无尘,相比之下宝钗更得人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宝钗为人圆滑,和谁都处得来,而黛玉则是真性情,得罪的多,交好的少。两人的性格特点也是造成后来其命运悲剧的主要原因。还有一组最明显的对比,甄士隐的善良仗义与贾雨村的自私忘义相对比,两人的形象就十分鲜明了。对比既是作者写作的方法,也是学生们解读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关系的好方法,在对比阅读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中,使用这种对比阅读的方法,能让阅读更深入。

四是谐音和拆字法。从脂砚斋批语中可以看出,作者无论是在人名、地名还是物名上都有使用到谐音法,隐寓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人提出,《红楼梦》中人名、画名、物名、综合谐音的手法,产生美感效应以及黑洞效应。[5]在阅读《红楼梦》前五回的时候,教师可以做适当点拨,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自己推测谐什么音。例如,娇杏谐音“侥幸”,探究其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娇杏由丫环变正房夫人的经历中去找。拆字法也是人物命名的时候作者频繁用到的方法,例如凤姐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和鸟两个字拆凤字。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两个土字, 加上木, 乃金桂的“桂”字,写香菱最后死于薛蟠老婆夏金桂之手。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地方,这让学生在学会读红楼的方法的同时感受到《红楼梦》这本书的伟大。在学生推敲不出来谐音和拆字的时候,可以建议同学们参考脂砚斋的批本以及红学家的观点。

了解《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有利于学生克服读红楼的畏难情绪。《红楼梦》并不是诘屈聱牙的文言小说,只是作者匠心独运,等待有心人去解开。在《红楼梦》前五回中,贾雨村作为前四回各人物间的联络员十分重要。第五回贾雨村让出了的“联络员”的位置,以贾宝玉神游太虚之时所见所闻道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这些关系到整本书结局的谶语十分隐晦,不可忽视。

四、熟贾化,细究谶语

通过前面不断地铺垫,学生们在粗读部分理清前五回的整体构架,得到了一个红楼故事的“面”,细读部分通过剖析其中的典型写作手法,收获了关于《红楼梦》的多个“点”,贾雨村就是连接这些“点”让“面”更具体的那条“线”。前五回人物出场好比一张大网,贾雨村不仅处于这张大网的中央,對推进前五回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极为关键。抓住贾雨村这一条人物主线,有利于学生把握人物关系,理清故事情节。

贾化即贾雨村。贾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系湖州人士。脂砚斋批注指出: 贾雨村姓贾名化,即“假话”,字时飞,即“实非”,原系胡州人氏,即“胡诌也”。[6]贾雨村这个人物不仅在前五回中十分重要,在整个情节链的跃进中,起着重要的贯穿首尾、穿针引线、提纲挈领、转换时空的艺术作用。[7]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贾雨村为中心,顺着前五回故事情节推进和人物的出场顺序将人物及其身份地位和人物间的关系理清楚。贾雨村上接联系人神两界的甄士隐,下连演说荣宁两府的冷子兴,也是保证钗黛顺利进入贾府的重要推手。甄士隐的梦承接了顽石化玉的前文,道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宿缘,将“无才补天”的顽石的故事以及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的故事串联到一起。因贪污受贿之嫌被革职的贾雨村担风袖月,游至扬州,到林如海家担任林黛玉的老师,引出了林黛玉及其家世。在林家任西席期间,贾雨村又碰到了古董行商冷子兴,冷子兴引出的是整个贾氏家族。冷子兴不仅演说了贾府从水字辈到草字辈的五代人物,还对贾府的发展进行了评价,得出的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代不如一代”等结论,冷子兴的解说相当于给学生们列了一个人物清单。冷子兴献计贾雨村,央烦贾政以求复职,这才有了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贾雨村同林黛玉进入贾府,曹雪芹借林黛玉的一双慧眼将荣国府内人物的吃穿住行一系列真实生活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里宝黛初会,两人似曾相识的感受照应了前面神瑛侍者、绛珠仙草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贾雨村送林黛玉入贾府后到应天府任职,一到任便审理了薛家的命案。在这个过程中,曾经与贾雨村同住葫芦庙后来充了门子的沙弥出示了一道护官符,护官符揭示了整个故事背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政治背景。贾雨村按门子所说草草了结薛家的人命官司,其徇私枉法也为薛宝钗成功进入贾府保驾。脂砚斋就曾指出,判案一段“只借雨村一人,穿插出阿呆兄人命一事”,“但其意实欲出宝钗”,可谓深得其中三昧。贾雨村在全书中虽然只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在前五回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来就与贾府属于同谱的贾雨村和宁荣两府结下了不浅的政治关系。可见贾雨村绝不是一个过场人物,他在后面的故事中肯定还会有安排,并且对贾家的宦海沉浮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前五回的情节进行梳理,诸多人物均与贾雨村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微妙关系,可见贾雨村对《红楼梦》一至四回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在导读教学过程中,对于混乱复杂的人物关系、勾连繁杂的故事情节毫无头绪的话,不妨从贾雨村入手,将诸多人物与贾雨村相联,就不难得出整张红楼主要人物关系图,将贾雨村的形迹和作为进行整理能比较容易地理清前五回的故事情节。

统编版教科书提供的第5个学习任务“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完成此任务非得抓住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第五回作者以谶语的形式将金陵十二钗紧要女子的命运和结局做了评价。前五回中,阅读难度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是第五回。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各册人物的判词和红楼十二曲的曲词,不难推出判词和曲词之间有对应关系,但是其中许多判词和曲词对应的究竟是谁,还需要深入推敲。

要初步探究十二钗各钗是谁,必须对人物的形象有一定的了解。这里可以使用文本的前后串读方法,确定自己的问题后对有关的内容进行串读,思考讨论从而得出答案。例如在要探究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八首及其对应的红楼十二曲中的“聪明累”到底是不是王熙凤。在前五回中写到王熙凤的地方主要有第二回,作者借冷子兴之口对王熙凤进行了一次侧面描写,从这里学生们有了初步的判断,王熙凤“模样极标志,言谈爽利,心机深思”“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这里如果说是冷子兴的片面之词,不可完全作为“都知爱慕此生才”的根据,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初次见到王熙凤,借林黛玉之眼对王熙凤有十分的细致的正面描写,做事周全、八面玲珑、泼辣大方的形象跃然浮现在眼前。王熙凤的治家才能进一步得到体现,终其一生致力于将荣国府打理好,“意悬半世心”但求“家富人宁”。学生们如果还有疑问,可结合十三回,秦可卿死之前的托梦王熙凤进一步验证。秦可卿在凤姐的梦里嘱托凤姐于荣时筹划世业以永保无虞。为什么秦可卿认为将关系到贾家命数的大事交代给凤姐才有用,交给别人未必中用?一是凤姐管料贾府诸事,她有兴家之权。二是凤姐确实如秦可卿所说的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她有兴家之能。结合这三处,“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机关算尽太聪明”“意悬半世心”正是指王熙凤。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八首的判词以及红楼曲“聪明累”对应的是王熙凤这一钗。通过阅读判词和曲词,我们也可以推出王熙凤的悲惨结局。这种前后串读,以多处内容应证问题的阅读方法运用到整本书的阅读当中,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红楼梦》的价值小而言之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大而言之能够体验一种“人生”。读《红楼梦》,全局意识十分重要。小说前五回的阅读更需要整体意识,将前五回当作一部“小红楼梦”去读,读通大《红楼梦》相对也就不那么难了。《红楼梦》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其写作手法是关键因素。从前五回几种比较典型的写作手法入手初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对于读通整部书有帮助。刘心武从秦可卿这个人物着手揭秘《红楼梦》引发了红迷们的热烈讨论。可见,从小细节小人物切入是整本书阅读的好方法。从《红楼梦》前五回的关键人物贾雨村着手有利于整体把握前五回的故事,梳理情节推进。分析第五回中的有关谶语则有利于理解整本书立意,进而理解作者的“荒唐之言”。

〔本文系湖南省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湘教通〔2018〕436号,序号37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俞晓红.《红楼梦》前五回之于全书的整体建构意义[J].学语文,2020(02): 6-9.

[3]项仙君.论《红楼梦》前五回的叙事方式与结构意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04):119-121.

[4]何冠笙.《红楼梦》前五回的导读价值与阅读策略[J].新课程评论,2021(02):60-68.

[5]吴义发,吴斌卡.《红楼梦》:谐音法的巧用、妙用与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00(04):20-23.

[6]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夏麟书,关四平.论贾雨村形象在《红楼梦》艺术结构中的作用[J].学习与探索,1990(04):117-122.

[作者通联: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写作手法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黄雀记》写作手法及当代启示
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写作手法的分析
威廉·布莱克《秋颂》和济慈《秋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