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部超深层栖霞组气藏试采特征分析

2021-10-18 06:55朱遂珲万亭宇冉丽君张楚越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21年5期
关键词:栖霞气井油压

罗 静,朱遂珲,万亭宇,冉丽君,张楚越,吴 丽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 621741)

近年来,四川盆地发现一批规模巨大的碳酸盐岩气藏,勘探开发前景较好。川西北部超深层碳酸盐岩勘探也获得了发现,具有规模上产的潜力。文中分析了川西北部SYS区块栖霞组超深层碳酸盐岩气藏试采特征及试采存在问题,为下步增储上产及开发方案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1 栖霞组气藏概况

1.1 勘探简况

川西北部超深层栖霞组气藏自2014年St1井测试产气87.61×104m3/d之后,开展了五轮地震采集工作。2018年优选面积334.0 km2的SYS三维工区为试采区,目前完钻井17口,测试井13口,获工业气井12口,累计测试产气690.02×104m3/d;生产井7口,日产气192.00×104m3,日产水86.00 m3。

1.2 试采区地质特征

SYS区块栖霞组断层发育且延伸较远,构造成排成带分布;以台地边缘相为主,高能滩发育且分布稳定,滩体垂厚34.0~60.0 m,横向连续性好;储集岩主要为晶粒白云岩和残余砂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和溶蚀孔洞;裂缝可以改善储层渗流能力,还具有储集作用。储层具有低孔、中–低渗特征;储集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储层面积分布广,非均质性强,厚度变化大。

“不出意外的话,锦衣卫今天晚上就要开始盯阁老家里,所以请阁老千万不要轻举妄动,待我查探清楚之后,再想法子与阁老联系。”

1.3 试采区控制储量

SYS区块利用St1、St3、Sy001–1井等7口井成果,对ZB–SYS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连片重新处理,并根据新的成果采用容积法计算该区块控制储量,St1井区控制储量约626.39×108m3,试采区控制储量533.93×108m3。

2 气藏试采特征

2.1 生产动态特征

试油期间,对12口气井进行同一海拔深度处(–6 416.7 m)的原始地层压力折算(图1),①、②号条带较③、④号条带压力略低。③、④号条带的St1、St3、St7、St8、Sy001–1、SyX133井原始地层压力在94.16~95.55 MPa,压力接近,说明这6口井具备连通的基础,进一步明确③、④号条带早期完钻井压力基本一致,④号条带Sy132井、SyX131井原始地层压力较低,分析认为是Sy001–1井生产引起的先期压降。①、②号条带的St10、St12、St101井地层压力低于主体区地层压力,在90.40~91.67 MPa。St18井位于试采区以南,该井原始地层压力与③、④条带同一海拔地层压力相当。区内储层分布较稳定,从气体组分来看,St9、St12井H2S含量较其他井高。因此,SYS构造栖霞组气藏整体连通关系不明确,但③、④条带存在连通的可能性[3–5]。

由于研究区气井试采时间短,累计产气量低,Sy001–1井组、St8、SyX133井采用压降法进行动态储量计算,区内未开展井下流压连续监测,无法采用弹性二项法计算,因此采用产量递减分析方法中的FMB计算气藏动态储量;因Sy001–1、Sy132井间有干扰,将其作为一个井组计算动态储量;因St12井油压存在波动,无法采用FMB计算动态储量,采用外推2.0 km确定含气面积,并用容积法计算动态储量。7口试采井动态储量和为170.15×108~257.43×108m3,与气藏实际生产相符[8–10]。

栖霞组取心结果显示,岩心溶蚀针孔发育,部分岩心溶洞较发育;可观测到构造缝,显微镜下见微裂缝,可有效改善储层渗流能力。该区岩心渗透率为0.001×10–3~11.540×10–3μm2,属于中–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从试井解释结果看(表3),储层渗透率1.200×10–3~31.890×10–3μm2,气井普遍为视均质、多区复合,孔、洞、缝搭配较好,但储层具有一定的非均质性[6];④号条带北部储层物性较好,往北储层物性变差,南端储层物性较好;③号条带储层物性整体比④号条带差。St1井与Sy001–1井Ⅰ区渗透率相当,说明两口井储层物性较好,且Sy001–1井从Ⅰ区至Ⅲ区储层渗透性逐渐变好,其Ⅲ区物性为Ⅰ区物性的3~5倍,因此该井稳产能力较好;St3井和St7井渗透率低,储层物性较差;Sy132、St8井储层物性较差,产能较低。

表1 SYS区块各井生产情况统计

(2)早期完钻井存在储层污染,生产过程中自我净化,生产情况逐渐变好。St12井栖霞组完井测试产气量27.12×104m3/d,该井二次完井时加入重晶石浆等工作液,二次完井测试产量22.11×104m3/d。该井投产初期配产14.00×104~18.00×104m3/d,油压缓慢下降,为摸索该井配产制度,将该井配产调至20.00×104m3/d,油压缓慢上升,分析认为St12井完井时储层污染较严重,随着生产,污物被带出,储层污染得以解除,生产情况变好。

从气井产能主控因素分析,气井无阻流量与产能系数、裂缝发育程度、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与储层厚度也具有相关性,测试产量与累计用酸量也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对较弱(图2)。

Sy001–1井与Sy132井动态储量和为94.85×108m3,根据两口井的储层厚度、含气饱和度、孔隙度计算井组井控半径3.62 km,采气速度为2.20%;SyX131井动态储量为(29.03~49.18)×108m3,井控半径为1.71 km,采气速度为8.52%;SyX131井、Sy001–1井与Sy132井存在先期压降,三口井合计动态储量为123.88×108m3,井组日产气138×104m3,采气速度为3.68%,高于方案设计采气速度1.85%,建议降低井组配产,按照井组动态储量平均值161.12×108m3、2%采气速度计算,井组日配产约100.0×104m3,由于SyX131井西边存在局部水体(即SyX133井水源),建议该井日配产降至60.0×104m3。

表2 SYS区块栖霞组气藏试采井水分析结果

2.2 连通关系

SYS区块栖霞组气藏通过近3年试采,表现出以下动态特征:

图1 双鱼石区块各井原始压力对比

2.3 渗流特征

[29] Jane Perlez, “Hostility from U.S. as China Lures Allies to New Bank,”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0, 2015.

表3 SYS区块栖霞组气藏储层渗透率对比

2.4 气井产能特征

气藏测试获工业气井共12口,其中6口井采用“陈元千”一点法计算无阻流量,6口井(直井、斜井共4口,工艺井2口)开展产能试井,直井、斜井采用无阻流量计算结果比较可靠,工艺井因地层压力折算存在误差,采用无阻流量计算结果仅作参考[7]。从表4可以看出,栖霞组气藏气井产能存在井间差异,无阻流量3.27×104~316.23×104m3/d,平均110.70×104m3/d。

田陈煤矿选煤厂于1994年投产,采用一段浓缩、一段回收的煤泥水工艺流程,由于该流程存在的缺陷,使循环水浓度一直在180 g/L左右,生产处于精煤产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管理难度较大的被动局面。2008年进行技术改造,采用了尾煤泥水两段浓缩、两段回收工艺流程。承担这个流程中四个作业的工艺设备,经工业性试验表明,均有良好的指标,确实起到了各司其职、相辅相成、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了煤泥全部厂内回收、洗水良性闭路循环。尤其是煤泥水深度澄清工艺,改变了田陈煤矿选煤厂煤泥水浓度居高不下的历史,做到了清水选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表4 SYS区块栖霞组气藏测试成果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伤椎高度、伤椎Cobb角、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计量指标采用近似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2 双鱼石栖霞组气藏气井无阻流量与储层参数关系

2.5 试采区动态储量

(1)各井早期均能稳定生产,单位油压降采气量差异大,试采效果不同。根据研究区内试采井日产气量、日产水量、油压下降速度及单位油压降采气量(表1)将其分为三类:一类井生产效果最好,超过方案预期,位于④条带构造高点,日产气量为44.26×104~64.76×104m3/d,单位油压降采气量最高,为2 332×104~2 514×104m3/MPa,油压下降速度相对较慢,为0.028~0.031 MPa/d,日产水量低,累产气量高;二类井生产效果低于一类井,日产气量18.66×104~20.21×104m3,单位油压降采气量较低,约800×104m3/MPa,因St12井随生产自我净化,目前油压较投产前生产油压高,生产油压逐渐趋于稳定,Sy132井位于④条带低部位,该井远井区物性差,因此配产低于方案设计;三类井生产效果差,均位于③条带,均产地层水,St8井、SyX133井产地层水之前,产量相对稳定,油压下降速度较快,为0.045~0.049 MPa/d,两井日产气量缓慢下降,日产水量缓慢上升,水气比逐渐上升,St3井处于产能恢复期,三口井试采效果低于方案设计。

3 试采存在问题

3.1 储量未有效动用

研究区方案设计试采井10口,动用控制储量533.93×108m3,其中①条带未设计试采井;②条带设计3口井:St101、St102、Sy001–X2井;③条带设计3口井:St8、SyX133、St3井;④条带设计4口井:Sy132、Sy001–1、SyX131、Sy001–X3井。从方案实施情况看,①条带新增St12井、St106井(St12井北16 km,未完钻);②条带没有生产井,其中St101井钻遇储层薄,测试产量低,未投产栖霞组,St102井井下复杂,准备侧钻,Sy001–X2井未钻,改为④条带St1井附近Sy001–H2井;③条带St3井投产即见水,低产量稳定生产,St8井、SyX133井见水后采取降产控水措施,SyX133井效果较好,St8井效果不明显,St3井附近新增Sy001–X3井已完钻,待测试,Sy001–X3井北3.0 km处新增Sy001–X7井(未完钻);④条带北部Sy132、Sy001–1、SyX131井试采效果较好,生产稳定,④条带南部Sy001–X3井未钻,改为③条带St3井附近,新增Sy001–H6井(位于St7井附近,未开钻)。因此,①条带北部、②条带及④条带南部未动用,需针对性补充井位,从而有效动用储量。

三是打造一张丽水特色的“金名片”。力争通过2-3年时间的努力,把储备公司打造成浙江省乃至全国储备土地经营管理的一张“金名片”。统一设计LOGO、标识、门牌、导向牌等,对现有储备土地的围墙四周喷绘“国土储备LOGO”等明显标志,对停车场、城市农场等门头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品牌名称为“金土地”,如“金土地停车场”“金土地城市农场”等,树立新形象,让市区所有的储备土地成为向市民展示美好形象的载体。同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宣传公司的管理职能和经营范围,传播国土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认知、理解和支持。

3.2 采气速度较快

(3)由于气井生产时间短,大部分井产液性质受工作液影响,产出液为工作液(表2);Sy001–1井产凝析水;St3、St8井、SyX133井产地层水[1–2]。

3.3 水体能量计算难

St8井、SyX133井分别试采3个月、9个月后产地层水,无水采气期短,两口井均开展过一次压力恢复时间,后端呈上翘趋势,因气井均出现产水现象,上翘可能为水侵或断层响应,获取水侵前试井曲线,为水侵后分析提供样本,试井解释相对可靠。因此,建议对产水井附近的Sy001–X3井及构造低部位的Sy132井定期开展压力恢复试井,可以进行水侵预警;产水井St8、SyX133井目前试采时间短,地层静压资料少(两井各录取了2个静压点),若实施治水措施,需计算水体能量,至少需要3个静压点,因此,建议对两口井实测静压、流压,明确水体大小,同时分析井筒流态变化,为后期治水提供基础资料。

3.4 排水采气工艺难

SyX133井位于构造低部位,测试产量高(142.51×104m3/d),完井测试时计算无阻流量为400.30×104m3/d,因未实测地层压力、流动压力,计算结果仅作参考,配产由初期48.00×104m3/d增加至54.00×104m3/d,油压、产量缓慢递减,其中油压递减速度为0.041 5 MPa/d,之后,开展压力恢复试井、产能试井,核实该井无阻流量为249.2×104m3/d,表明初期无阻流量值偏高,试采9个月时出现水侵,且为裂缝型水窜。从调研结果看,排水采气工艺设备难以满足超深高温高压气藏水平井生产需求。由于SyX133井无水采气期短、排水采气工艺难,建议完钻测试时尽量开展产能试井,求取较准确的无阻流量,为合理配产提供支撑;由于低部位气井产水风险高,建议降低低部位气井和工艺井配产,从而延长气井无水采气期,提高气藏采收率[11–13]。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知识优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如企业),而中观层面的研究(如知识链、企业联盟)刚刚起步,至于宏观层面(如国家知识优势)更鲜有研究。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引入VRIO模型,从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组织四个维度探讨知识链知识优势的来源,并分析这四者对知识优势形成的不同作用,以期为知识链知识优势的评价和测量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4 结论

(1)SYS区块栖霞组气藏储层存在非均质性,产能较高,差异较大,试采初期较稳定,后期试采效果差异较大,其中双鱼石潜伏构造试采效果最好,St8、SyX133井因水侵试采效果较差。

(2)试采区控制储量动用率低,建议在未动用区补充开发井,并在采气速度较高的条带降低配产,控制采气速度,均衡开采,加快试采区评价认识。

(3)St8、SyX133井初期配产较高,水侵速度加快,且动态监测滞后,未能及时进行水侵预警,水侵后难治理,只能通过降产控水维持生产;建议下步对产水风险井及时开展压力恢复试井,做好水侵预警工作。

猜你喜欢
栖霞气井油压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便携式发动机燃油油压管外检测装置设计
2015款Jeep牧马人车无法升至4挡
一种应用于高含硫气井的智能取垢器系统设计
气井用水合物自生热解堵剂解堵效果数值模拟
自动变速器阀体的液压控制
——次级调压阀
基于STM32F207的便携式气井出砂监测仪设计
气井出砂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