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表达:发现组合的秘密

2021-10-20 05:33余志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共性童谣池塘

余志君

在儿童诗性表达的言语练习中,我采用童谣作为练习的形式。这里的童谣,不是民间文学、民俗学范畴下的民间童谣,也不是现代配有乐谱的新儿歌。本文所指的童谣,等同于现代儿童文学范畴下的儿童诗歌,它包括成人有意识地为儿童创作的、适宜儿童阅读和欣赏的诗歌作品,也包括儿童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

从教30年之际,我本着向孩子们学习、向优秀童谣作品学习的态度,尝试创作童谣。年少时,有过喜欢写几句诗的时候。如今,两鬓风霜、满头华发坐在书案前,拿起笔来要写童谣,真不知如何落笔。

童谣不是很短小吗?童谣不是简简单单、直白如话吗?童谣不是写几个拟人或比喻的句子就可以了吗?然而,真的很难!成年人写童谣,一不小心就是假天真、伪幼稚。我迟迟未能写下哪怕一句。直到澄心静虑,让自己的思绪回到我们的校园,回到我们师生共同缔造的“创想城”,回忆在城里发生的许多往事。渐渐地,渐渐地,很多细小的场景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鲜活起来。在这些场景里,我不再是那个站在办公室外俯瞰楼下花草池塘的校长,不再是那个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成年人,我似乎一点点地变了回去,矮小了身子,澄澈了心思,像个孩子一般,见到了另一番天地。

我像一个小学生,认认真真地,一字一句,依着我的“童心”写下18首童谣习作。像梭罗说的:“如果我真的对云说话,你千万不要见怪。”回过头来看实在写得不咋地,才情有限,童心难再,很是汗颜,唯那段写作的体验宝贵。

我将18首习作拿到课堂上分享给学生,一起交流,鼓励每个学生都来创作自己的童谣。在童谣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秘密,就是關于“组合”创造方法的运用,如爱因斯坦所言:“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运用组合法,学生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发现组合的秘密”,第一课是“分解”与“组合”。

课堂从游戏开始。如果希望课堂上气氛活跃,如果希望孩子们创意多多,不妨从游戏开始。

我拿起一支笔:“我们来做一个‘分解游戏吧!一支笔,可以分解为哪些部分?”

气氛立刻活跃起来。“笔尖、笔头、笔杆、笔身、笔芯、笔水、笔帽、笔盖……”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游戏。

“一朵花,如何分解?”

“如果是‘一天这样的词,可以怎么分解?”

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跃跃欲试,思维也活跃起来。

“我们反过来,再玩一个‘组合游戏。如:‘桃、荷、桂、梅组合起来是什么?‘爸爸、妈妈、我组合起来是什么?‘雨天小明借伞给我、晴天我拉小明踢球、生病时小明写来慰问卡组合起来是什么?”

短短几分钟的游戏,课堂明显活跃起来,学生对“分解”与“组合”有了基本的认识。此时,我投影展示自己的童谣习作《每天都美好》,并为孩子们朗诵。

每天都美好

作者:余老师

东边,

日光急急跑来。

南洋杉,红千层,还有旅人蕉,

全都要热烈地抱一抱。

啊,这是真的,

校园里的树在长高。

西边,

日光还在奔跳。

足球,男孩,啁啾的四喜鸟,

全都要追一追,跑一跑。

啊,这是真的,

校园里的风喜欢嬉闹。

每天都美好!

我朗诵了自己的作品,学生给了我热烈而真诚的掌声,他们说这首童谣写的是我们可爱的校园,他们非常喜欢。这一瞬间我非常感动。于是,我邀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问:“你从老师的习作里,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发现了“分解”与“组合”。“每天”分解为早上和下午;“校园”分解为东边和西边;“美好”分解为树、鸟、风等物,也能分解为静态和动态……而这一切景物,组合起来,就是“校园里每天都美好”。

再读一首童谣,金子美铃的《全都喜欢》,读后同样谈谈这首童谣中的“分解”与“组合”。

以思维导图,还原作者写作童谣时是如何进行“分解”与“组合”的。

接下来,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你愿意选择一个什么主题,用这个思维导图进行分解与组合?提示:分解要具体,组合则要把某个共同点概括出来。”

经过独立思考后,学生拿着自己的思维导图,找小伙伴交流。

最后,学生用10分钟尝试创作,写下自己的童谣。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里,思维的发散有可能不足,但能看出他们对分解与组合的理解。

以下选自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堂作品。

喜欢

卓立枫(四年级)

我喜欢什么呢?

我想,我喜欢人类的创造。

比如,马路,路灯,楼房。

这一切,我喜欢。

我到底喜欢什么呢?

我想,跟人类的创造相比,

我更喜欢上帝的创造。

比如,天空,大地,还有海洋。

这一切,我更喜欢。

城市两边

梁钥婷(五年级)

城市东边是大海。

海浪向我招手;

珊瑚迫不及待地想冲出海面,

眺望这美丽的世界;

小鱼从海面飞过,

略带了几滴海水。

多美啊!

城市西边是草原。

马儿向日光跑去,

换上了一件金光闪闪的衣服;

远处几个小男孩,

快乐地嬉戏;

天空上的鸟,

自由地飞翔。

多美啊!

城市两边,

两个世界。

回顾这堂课,主要由五个教学步骤构成:

1.游戏预热·铺垫。

2.解读例作·方法。

3.思维发散·导图。

4.分享创意·创作。

5.展示作品·评价。

这五个步骤,成为童谣18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分解”与“组合”这一课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童谣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秘密,在后面的课程中学生会越来越具体直观,也越来越深刻地印证这个认识,即每一首童谣的完成其实都是一种组合,只是组合的方式方法不同。掌握了这一秘密,不啻掌握了童谣创作的重要方法。在观察事物、构思童谣的时候,学生将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一方法。

接下来的童谣课是学习“置序法”,即按照空间位置的顺序进行观察对象的分解与组合。这是上一课“分解”与“组合”概念的具体化。

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1.欣赏例诗,发现其中的“空间顺序”。

2.选择主题,按“空间顺序”展开创想。

3.尝试以“空间顺序”组合法创作童谣。

【第一课时】

1.游戏预热·铺垫(5分钟)

逆向对对碰:上—下、左—右、里—外、远—近、中间—两边、中心—四周。

看图片联想:观察图片中的桥风景,快速联想其上、中、下以及左右或这边那边等不同方位的事物。

2.解读例作·方法(15分钟)

池塘

作者:余老师

水边的杜鹃,

映照红红的身影,

是在等待一只蝴蝶的探访吧。

水面的纸船,

凝望摇曳的云影,

是在等待一个带他回家的孩子吧。

水里的小鱼,

游到这边,游到那边,

是在等待那位生病的园丁好起来吧。

请同学来朗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自由读读。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揭秘:这首童谣是按“空间顺序”分解、联想、创作的。

3.现场观察·导图(20分钟)

(1)以思维导图解构上述童谣例作。

(2)带着思维导图作业纸去花园里观察。

(3)寻找主题并按空间顺序结构,完成思维导图。

(4)教师跟进各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

4.分享创意·创作(30分钟)

(1)选择2~5个思维导图作为例子,师生共同点评,给出建议。

(2)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可以邀请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

5.展示作品·评价(10分钟)

这一次的童谣作品整体完成得较好,学生兴趣盎然,尤其是离开教室进入校园,所费时间不长,效果却很好。不用咬着笔头苦想了,到花园操场转一下,小组内一讨论,各自都找到了自己的视角和观察对象。有些学生选择了同样的地点和类似的视角,但完成的作品却各有不同。

棕榈树

蒋宸帆(四年级)

棕榈树的叶子/很怕吧,

在高高的空中。

棕榈树的树干/很累吧,

顶着上面的叶子。

棕榈树的树根/很无趣吧,

只能看见无尽的泥土。

蒋宸帆的这首童谣有着金子美铃《积雪》的影子。然而我知道他写的那棵棕榈树在哪里,而且那棵树的确就是如他所写的样子,在一众矮小的造景灌木丛边沿孤独地站立。他学着金子美铃的童谣,真切地表达了他的所见所感。

池塘

李佳慧(四年级)

池塘中,

有青蛙在跳,

泛起一片水紋。

池塘上,

有一道瀑布,

把山石磨得很光滑。

池塘边,

有一株三角梅,

她立在那儿,

望着自己的倒影。

李佳慧在课堂上问我,老师写了池塘,那她可不可以也写池塘。当然可以,李佳慧有李佳慧的观察视角和审美体验。老师用杜鹃、纸船、小鱼三个意象来表达一个关于“等待”的主题,李佳慧可以有自己的分解组合,表达自己的主题。当我拿到李佳慧的《池塘》时,忍不住被她的诗句深深吸引。她将池塘这个主题分解为“池塘中、池塘上、池塘边”三个空间位置,定格了三个画面。蛙跳泛起水纹,仿佛听到那一声响,沉寂被瞬间打破,那涟漪在扩散,扩散。瀑布冲刷山石,带来巨大声响和动感。最后写一株三角梅立在那儿,望着自己的倒影,仿佛一切又归于静谧。这个池塘就在我办公室正对着的楼下花园里,我每日都会若干次注视它,李佳慧同学以她的诗心、慧心描绘出池塘的美丽日常,动静转换之间传递出一种独特的禅境体验。

操场

黄傲雪(四年级)

操场那头的大树,

映照翡翠的身影,

是在等待一只小鸟的陪伴吧。

操场四周的跑道,

仰望碧蓝的天空,

是在等待健儿们的脚步吧。

操场中间的草地,

隐藏着细小的花儿,

是在等待孩子们的发现吧。

黄傲雪去操场观察,写下自己的《操场》,以“映照、仰望、隐藏”三个动词,写出大树与身影、跑道与天空、草地与花儿这三组不同的关系、不同的画面,而这三组关系和画面组合起来,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等待”。微妙的是,三个画面中的等待又各有不同:“大树+身影”→小鸟的陪伴;“跑道+天空”→健儿们的脚步;“草地+花儿”→孩子们的发现。整个作品就主题的表达、意象的选择、用词的精准而言,更加完美,堪称上乘之作。

第三课是“时序法”,按时间顺序分解与组合,进行童谣创作。

给学生的例作是我的《太阳》,拓展阅读金子美铃的《月亮》。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天空大海、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为对象,依时间顺序,以大量的拟人、比喻来完成这次习作,也有一些学生把学习生活写进童谣。

这里选录了两首取材不同的课堂作品。

大海

郑雨柔(四年级)

清晨的大海,

伸了个懒腰,

揉了揉眼睛,

咦?

哪来的蓝宝石呀!

擦亮了我的眼。

黄昏的大海,

跺了跺脚,

向礁石拍打出音符。

啊!

雄壮的交响乐呀!

陪练出我醇厚的音韵线。

深夜的大海,

静悄悄,

变奏出温柔的摇篮曲。

哦,

鱼贝虾蟹去哪了?

都躲进大海里睡觉了!

学期

向婧萱(四年级)

开学啦!起不来!

总想着涼凉的泳池,

甜得像蜜的冰淇淋,

回忆着暑假。

期中时,作业多!

可怜的我们像山羊,

挤在大灰狼的肚子里,

等待着自由。

期末时,压力大。

我们的背上像有一座大山,

匍匐爬行,

透不过气来。

第四课是“场景法”。

阅读:学生根据我的童谣《你好》,说说发现了哪些场景。

阅读:拓展阅读金子美铃的童谣《再见》,说说其中有哪些场景。

小结:这两首童谣是按“场景顺序”分解组合、展开联想的。

练习:在“谢谢”“甜蜜”这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展开场景联想。

创作:自选主题,以不同场景的组合展开丰富联想,完成童谣创作。

第五课是“故事法”。

游戏:给出两个词“小猫”“绿豆”,学生用它们即兴编一个故事。学生也可以互相给出两个或三个词,即兴编故事。

小结:故事,可以带来新鲜的组合方法。本课学习用“故事法”创作童谣。

印发阅读材料:我的《苔藓和山茶》,金子美铃的《麻雀和虞美人花》《花儿的眼泪》,以及本校六年级学生刘瑜、许铨祚的《夜的八音盒》《特别的婚纱》。

第一步,默读这几首童谣,想想每首童谣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第二步,你最喜欢哪个故事?请在序号上打“√”。

第三步,分4人小组,轮流讲一讲,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主题创想阶段: 头脑风暴,每个人都想出若干组不同的事物,越多越好,写在作业纸上。选择其中一组事物,展开联想,构想故事。找小伙伴交流各自构想的故事。

最后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个故事,将之写成童谣。

第六课是“共性法”。

游戏:给一只猫和一个电冰箱列出它们的共同点,越多越好。或者根据任意的两个或三个事物,找到其共性。

小结:把握共性,可以将一组看起来不相关的事物组合起来,带来新鲜感。

阅读:请学生根据我的童谣

《飞》,说说里面写了哪几个不相关的事物,它们有怎样的共性。

阅读:拓展阅读金子美铃的童谣《金鱼》,说说“共性法”在这个作品中是怎样体现的。

练习:在作业纸上写出一组不同的事物,挖掘其共性,展开联想。同学间展开交流,相互建议。

创作:自选主题,以“共性法”组合不同的事物,完成童谣创作。

学生经此6课,发现了童谣创作当中组合的秘密。

所有的童谣作品,都可以看到概念的分解与组合。某些组合搭配看起来不合理,但不合理中却融进了创造性的想象,在新奇独特中开辟出创造的天地。学生领悟到这一点,会对各种组合方式灵活运用,在各种描写内容的组合、语言材料的组合、修辞方法的组合中,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童谣世界。

月亮

孔德馨(四年级)

鼓起腮帮,

树叶举办了一场舞会。

牵牛花,

嘟起小嘴,

彩色的蝴蝶飞上了篱笆。

月亮

轻轻吁了一口气,

世界就换上了暗夜的颜色。

孔德馨的这首《月亮》,运用了场景法、共性法进行组合。三个场景,风与树叶的舞会、牵牛花与彩色的蝴蝶、月亮与世界的暗夜颜色,各自独立,每一个都很美。然而这三个场景中又暗蕴着一个共同的东西,“风鼓起腮帮”“牵牛花嘟起小嘴”“月亮轻轻吁了一口气”这三者的共性是什么?是呼吸,是吹气,是叹息,是将风、花、月拟人化动作的想象,是一种高超的属于儿童的诗性想象。

星空

谢嘉彤(四年级)

黄昏来了,

他来给星空做开场白了,

这时观众探出头来,

在混合着昏黄的夜空眨着眼睛,

星空苏醒。

午夜来了,

他给星空奏起狂欢舞曲,

星星繁多,月光皎洁,

一眼望去星光璀璨,

星空沸腾。

黎明来了,

他给舞会带来了散场的提示,

星星们都陆续离开,月亮还流连忘返,

星空恢复宁静。

谢嘉彤的《星空》,运用了时序法、场景法、共性法进行组合。黄昏、午夜、黎明,三个时间,三个场景,星空由苏醒至沸腾,最后恢复宁静,仿佛变奏曲,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奇幻的色彩,美不胜收。

(作者单位:广东珠海市香洲区潮联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共性童谣池塘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快乐童谣
热闹的池塘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池塘
夏天的池塘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