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言语创造的语文之路

2021-10-20 05:33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诗性童谣言语

本刊记者

记者:余校长,您好!在您长达34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是如何寻找自己的专业方向,并最终聚焦于言语创造的?

余志君:在一线教学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定下专业坐标并持之以恒地实践研究,确非易事。确切来说,我是在2004年成为一名特级教师之后,才拨云见雾般找到并确认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就是说,我成了特级教师,才认真考虑“特”在哪里,于是着手提炼教学主张,基于教学主张开展系列聚焦言语表达与儿童创造力的课题研究,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聚焦于言语创造方面,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记者:您是17岁中师毕业登上小语讲台的,最初的十几年对您后来的专业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余志君:最初的十多年,我和大部分语文教师一样,主要是忙着做好三方面的事情。

一是苦练基本功。说苦练,半点不假。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十二小学跟着美术教师范健生老先生习字练画,读帖、摹帖、临帖、背帖,每日上午写一小时毛笔字,每字两寸见方,写毕悬挂于壁,检视不足。冬夜生起一盆炭火,摆上几个瓶罐,练习素描写生。为了学习折纸、捏泥,曾去瓷厂老工艺师家中,学习以瓷土抟捏动物。为让普通话更标准,一遍遍听着录音磁带悉心揣摩,练得口舌起泡。在北京大兴接受国家语委普通话测试中心专家宋欣桥老师的测试,我以95.2分获得一级乙等的成绩,成为一名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1998年在琼海万泉河畔我参加海南省小学教师基本功比赛,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限时板画、多命题快速简笔画、依教材设计简笔画板书图,拼音笔试、现场讲故事,三天的赛程展示获得满堂彩。教学中着意练以致用,这些苦练的基本功奠定了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基础。

二是上好公开课。18岁面临第一堂公开课,教导主任带我求教于一位退休老教师,备了一堂二年级说话课《小小玩具店》,强调要让孩子们对言语表达感兴趣,提到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鼓励和引导学生真实大胆地说话,还提到将自然、数学知识以及行为养成教育都渗透在说话训练中,这些都讓我终身受益。景德镇市十二小副校长汪翠红和区语文教研员刘菁老师常给我磨课,她们听课时的火眼金睛,评理时毫不客气,那些批评和激励都让我难以忘怀。1994年在海南中国国际儿童智力开发中心实验学校,吴爱宝老师与我磨《荷花》一课,嘱我十年磨一剑务必打响。获得海南省中青年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后,我先后进入海口市十一小、九小、二十六小,伴随海南省课程改革,从此有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大大小小几十节公开课,无论是下乡村,还是跨省交流,或是当着一两千同行上课,我都感受到“用心求真”与“自我完善”对于公开课的重要,这些铸就了一个青年教师进步与成长的动力阶梯。

三是做点小研究。不想平庸浮浅,就要读些理论书籍、做点小研究。用今天的话来说,即便是做点“草根式”小课题,也可以从中积淀些许教育底蕴,用理性的眼光对待每日教学。诸如低年级听说能力的培养、个性化阅读、课外阅读量的落实、阅读课上的有效对话。做这些草根式的小研究,强调三个重视:一重课例,推出典型课例大家一起来研讨;二重群体行动智慧,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与行为改进相结合;三重总结发表,及时将心得体会写成案例或论文,尽可能正式发表,使自己看到成果。有了一点研究的能力,才真正有了些道术双修之意,也为进一步寻道问道做好了准备。

记者:在长期的基本功训练、公开课展示、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您提出了怎样的教学主张?

余志君:2007年5月,我发表了一组文章,包括《我的成长历程:逐求·发现·归真》《我的教学主张:“本色语文”的立意与追求》《我的教学实录:世界多美呀》。那年10月,海南省教科院为我举办了一个“本色语文”教育研讨会,我在现场执教了《望月》一课并做主题报告,倪文锦教授应邀来现场点评指导。我提出语文的三个本色要素是“纯真、诗意、创造”,这三个要素分属三个不同的维度——“本色语文”在品质上应该是纯真的,在形式上应该是诗意的,在成长的维度上则是强调创造的。研讨会的效果很好,引发了讨论与争鸣。有同行说“这三个要素都很对”,也有同行说“纯真和诗意是语文的本色,但创造不是”。

记者:那么,您为什么主张“创造”是语文的本色要素呢?

余志君:我也持续追问:对小学语文来讲,“创造”能不能算一个本色要素?对于小学阶段六年中的儿童来讲,语文学科能够或应该为孩子们的创造力提供怎样的支持、培养呢?

我认为,“创造”是小学语文的本色要素之一。中国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了不起的创造成果,儿童的言语发展本身就是创造,所有的精彩演讲、优秀文学都来自创造,我们用内在的语言进行创造性思维,而无论内在外在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我还认为,不要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创造型人才,而是要多问问,每个学科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做了什么、做了多少。语文教育就是用语言来塑造人、培养人,培养创造力理应是语文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

我国已将“实践创新”列入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中,其内涵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然而透过这样的描述,很多语文教师依然认为数学、科学等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更多地来承担这部分的教育职责,对语文学科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缺乏更多的认知与思考。我决定在这个方面来做一些努力,将儿童的言语表达与创造力作为一个专业研究方向,自己的专业工作就此聚焦于儿童诗性智慧的培养。

记者:我注意到您提到一个概念——“诗性智慧”。请介绍一下“诗性智慧”与“创造”的关系。

余志君:“诗性智慧”出自维柯的《新科学》。维柯的著作内容博大繁杂,对于我来说不是很好读,但我还是极感兴趣,因为维柯对诗性智慧的提出,让我有振聋发聩之感。维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人类的童年阶段,各种丰富的想象即是一种“诗性”,即创造。所有的事实表明,儿童时期强烈的好奇和丰富的想象是一种珍贵的诗性智慧,表现出旺盛的创造力。

我曾思考过,诗性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如马拉古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那样,学校应该看到每个儿童内在的诗性与不同,让百种的儿童实现百种的选择、百种的自由、百种的喜爱、百种甚至更百倍的创造。学校的使命在于让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展现、自由释放。我希望现实中的学校就是一座“创想城”,即完全地承认儿童是具有诗性智慧的存在,坚持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以儿童为本位,立足于儿童的天性也即诗性,培育儿童成为具有诗性智慧的完全之人。

记者:那您是如何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贯彻教学主张,将“纯真、诗意、创造”作为语文的本色要素在语文教育中加以强调落实的?

余志君:我主要依托课题研究和课程研发来贯彻“纯真、诗意、创造”的语文教学主张。在这个过程中,北京的创造力研究者与训练师陈鹏老师(一位优秀的儿童读物作家,动画片编剧、导演,家庭教育专家)一直给我提供支持,还有其他志同道合的伙伴,如香洲三小的曹靓、唐国安纪念学校的罗琳等,我們一起开展课题研究,分享小学语文课程中创造力培养的成果。这部分探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致力于常态语文课中的创造力培养。有教师认为语文学科跟创造力培养没太大关系,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所以,依托统编本教材的常态语文课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我首先思考、首先去做的。

2011至2014年,我主持了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通过言语表达训练提升中低年级小学生创造力的研究》,研究围绕言语表达,保护和培养学生纯真、自然的创造力,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思考并从中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该项目在珠海市香洲区的实验学校、香华实验学校、荣泰小学和曹靓语文工作室的语文教师中展开研究,同时在新浪网开设《珠海香洲·儿童创造力》课题研究博客。参与课题的老师们表现出令人惊叹的热情与毅力,创造性地将网络教研与校本研究、课堂观察融为一体,坚持共享备课,坚持每日实践训练,坚持过程反馈,坚持评价导向,坚持反思调整,为项目做出很大贡献。

老师们认识到创造并非很神秘,创造可以有方法。儿童入学后的规范养成教育、班级授课训练都在促使其思维和行为以及言语表达日益趋同,我们则将联想、替换、逆向、组合四种重要的创造方法引入语文课堂,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引导儿童进行灵活的言语表达。我们不是要让创造成为孤立的训练,而是结合统编本教材自身的识字、阅读、习作、诵读、口语交际等课程内容来进行,让人人都会创造,处处都有创造。

第二个阶段,是跨学科的童谣绘画课程,这部分依托北京创造力研究专家陈鹏老师于20年前构建的《大师摇篮》课程。

陈鹏老师的《大师摇篮》课程旨在通过童谣和绘画的欣赏与创作,培养发展少年儿童的诗性智慧和创造素质。我们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强烈的诗性创作表达的意愿,通过若干思维训练方法和创意提示,引导儿童完成一系列童谣与绘画的创作,希冀儿童经由这样的练习在学习能力、专注力、观察力、表达力、思维水平和创新才能等方面,都得到可喜的提高。一首童谣一幅画,从创造性思维游戏开始,引出创造的方法,在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中,人人都迸射出创意的火花,人人都能享受到创造的成果、创造的欢乐。我还跟陈鹏老师商量,将其《大师摇篮》做成适合小学生的教学设计,通过小学语文课堂将其带给海口、珠海等地的孩子,共同努力让这套课程在实践中完善。

第三个阶段,我开发了一个专门的童谣创作课程《创意童谣十八课》。

从教30年的我,已两鬓斑白、华发满头。本着彻底地向儿童学习,以儿童为师,以优秀童谣诗人、优秀童谣作品为师的态度,我尝试创作了18首童谣。这18首童谣,有些来自我和孩子们共同的真实的校园生活,有些是向优秀的童谣作品模仿致敬。我写的时候将创造方法暗藏其中,组成“发现组合的秘密”“创造独特的意趣”“传递真切的情感”三部曲,这也是童谣创作的三部曲。

记者:聚焦言语创造与诗性智慧的语文教学之路,对教师自身有怎样特别的要求或影响吗?

余志君:当我找到这条聚焦言语创造与诗性智慧的语文教学之路,我惊讶地发现,即便是从教30多年,我依然保持对语文教育的高度热情。这当中,我将一些有趣的实践与体会写成《漾着诗性智慧的课堂教学》一书,并进入许多学校与同行进行愉快的分享。亲自动笔创作18首童谣对我是特别重要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很难,很有挑战性,但确实帮我重新找回孩子的视角、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逻辑,让我重新像儿童一般睁大眼睛,热情地看世界。因而也就体会到,童谣创作的教学,其关键不在于孩子写出怎样惊人的诗句,而在于他们能否拥有诗性的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也就最大程度地得到教师的理解。他们在问出天马行空的问题之后,不会被敷衍、呵斥;他们在表达心底最质朴真诚的想法时,不会被强迫着学会粉饰、伪装。在这样的课程中,我感到自己和孩子难得地趋向同一个东西,那就是一颗兴味盎然、充满想象、纯真可爱的童心。这也是我最珍贵的收获吧!

记者:最后请您选择一首您创作的童谣,送给我们的读者吧!

余志君:好,我将这首《总有什么是要坚持的吧》送给语文教学之路上孜孜以求的老师们——

总有什么是要坚持的吧

从日出到日暮

很努力地绽放花朵

开了又谢

谢了又开

院落里的木槿啊

总有什么是要坚持的吧

辨着风的方向

很努力地织一张网

织了又破

破了又织

路灯下的蜘蛛啊

总有什么是要坚持的吧

跟着节气的步伐

很努力地种一垅棉花

一年过去

又是一年

上劳动课的孩子啊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诗性童谣言语
卷首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快乐童谣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