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1-10-20 16:01王发聪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历史素养高中历史

王发聪

[摘   要]历史本身就具有多元化特征。不同的利益群体,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在不同价值观的支配下,对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文章主要探析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多元史观;高中历史;历史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58-02

历史本身具有多元化特征,不同的利益群体,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在不同价值观的支配下,对同一历史事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历史观指的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它能夠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和借鉴新的史学观点,比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审视历史,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升历史思维能力。下面,笔者简要论述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本质上而言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文明、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文明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文明史观,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从横向来看,可以分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要站在不同文明的角度。

比如,在讲到“经济全球化”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拓的世界市场让世界各国在实现经济合作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融合,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举例论证。一方面,当前很多中国人对于美国文化有较多的了解,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以《老友记》为代表的美剧文化,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美国电影文化等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中国热”,孔子学院、普通话和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所有人都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和成果,世界各类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教学中,教师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广泛传播和交流,从而提升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并非个别群体,因此,要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去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全球史观注重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密切联系,倡导建构起从分散到整体的完整的世界史体系;全球史观关注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文明无法单独存在,它必然与周围的文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能存在于世界文明体系之中。全球史观把社会空间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世界由最初的封闭走向联系和开放就是社会空间变化的体现。

比如,在教学《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理解和评价蒙古的扩张,展示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由于交通畅通,……许多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材料二    有人认为,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强、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塑造了伟大的成吉思汗。同样,我也赞成一些人的评价,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却打通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建立了国际往来关系。

——韩国前总统金大中

通过材料分析,学生认识到尽管蒙古的扩张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蒙古的扩张打通了中西方的交通,密切联系了世界各国,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这种全球化的视角,使学生能够把蒙古的扩张置于世界历史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

三、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以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主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现代化变革的过程。具体而言,除了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还包括其附属内容,如思想的科学化、社会的城市化、军事和外交的现代化、教育的世俗化等。

比如,“洋务运动”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长期以来,学术界由于评价洋务运动的角度不同,史观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各异。为了使学生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获得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出示了如下材料: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现代化运动。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诸如此类开风气之先的业绩,铭刻着筚路蓝缕的开创者的历史功勋。可是,从全局看,它是失败了的实践。而这个现代化良机所以丧失,说到底是由于历史积垢的重负,是中国传统文化封闭性产生的恶果,创巨痛深。但强者永远注视着未来。

愿中国人永远以宽阔的胸怀去拥抱世界。

愿打开了的国门永远不再关上。

——摘编自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洋务运动“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洋务运动在哪些方面“开风气之先”?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失败了的实践”?

教学中,无论是材料的选择还是问题的设计,均指向洋务运动在促进中国近代化方面的努力与实践。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直观认识到洋务运动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从近现代史的角度认识洋务运动,并形成良好的现代史观。

四、社会史观

在古代社会,史学主要局限于政治史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军事史。启蒙运动后,史学的范围进一步延伸至经济史、文化史和科技史等领域,这时就需要一个能够透视人類整体发展的、能够总揽全局的史学存在,这就是社会史。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大事件的历史,更应该是与无数布衣百姓、芸芸众生密切相关的,由衣食住行、社会风俗等小事件组成的历史;历史不应该是只属于英雄的舞台,小人物也可以成为历史主角;决定历史发展的并非那些历史风云人物,而是默默无闻的群众,正是他们的生活和劳动决定着历史的发展。

比如,在讲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时,教师可从当时的社会习俗入手,如男子剪掉辫子、禁止女子缠足、改革称呼、废除跪拜之礼、破除迷信、革除旧的婚丧礼俗等,使学生意识到辛亥革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上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在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文化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促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知更加立体。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于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的小事件,围绕衣食住行和社会风俗对社会细节展开考察,使学生获得了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全方位认识。

五、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研究和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高中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导者,帮助其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比如,在讲到“经济全球化”时,教师以纪录片《穹顶之下》作为切入点,为学生讲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和弊端。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将本国的落后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透过生态史观,能发现现代文明的背后蕴藏着深刻危机。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展开辩证分析,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政治和经济产生影响,其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同样值得深思。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可以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红利,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担更大的竞争压力和生态环境压力。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态史观的角度思考经济全球化,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更加深刻,还有助于学生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历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才能了解到历史发展的多个侧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主导,尝试采用多种史观去分析、研究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素养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注重引导,有效培养初中生历史“问题意识”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鼓励创新思维, 关注学科素养
课堂内外提高学生历史素养能力的三种途径
培养当前初中生历史素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