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1-10-21 10:42王桂清黄春平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师德

王桂清,黄春平

(聊城大学 教务处,山东 聊城 252000)

2007年国家开始实行免费师范生政策,招生高校为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2013年始招生学校范围逐渐拓展,2016年起省属高校试点招生。2018年3月,教育部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免公费师范生政策实施10多年来,为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西部农村中小学培养了大量骨干教师,受到各地普遍的欢迎。这不仅解决了边远贫困地区师资紧缺的问题,同时也为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解决了读大学的难题。

一、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的含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实行师范生免公费教育,就是要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①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地方高校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就是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优秀教师,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②山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教师发〔2016〕1号、〔2019〕1号)。。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包括“对标国家标准培养、对标产出导向培养和对标职业养成培养”。

(一)精准对标之对国家标准培养

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首先必须在国家与地区政策和行业标准指导下进行。

1.培养目标与规格标准。师范生人才培养要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达成“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培养目标①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拥有“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四大能力②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21〕2号)。;公费师范生应重点培养一专多能的初中短缺学科教师、学有专长并胜任多学科教学的小学全科教师、擅长保教的幼儿教师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④山东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山东省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教师发〔2016〕1号、〔2019〕1号)。;国家鼓励和支持免/公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2号)。。

2.培养过程与环节标准。按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⑥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师〔2018〕2号)。,创新师德教育方式,构建师德教育课程体系⑦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坚持以乡村教育需求为导向,按照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面向农村、强化实践的原则,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教学能力水平,强化教育实践和乡土文化熏陶,优化人工智能应用等教育技术课程,强化“三字一话”、信息化教学能力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培养⑧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20〕5号)。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函〔2020〕5号)。;免/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要到定向就业市进行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

高校如何有效执行这些文件并使其落地开花,需要制定指导性课程体系架构,保证学院、专业在此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制定培养方案、形成培养模式,对公费师范生进行对应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的“精准对标之对国家标准培养”,保证其培养方向的正确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精准对标之对产出导向培养

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1.乡村教师队伍能力结构需要优化。目前,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起点普遍偏低,合格教师数量不多,多数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⑩黄冠、梁兰:《乡村教师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南充市为例》,《学周刊》2016年第1期,第234-235页。,部分教师专业不对口,尤其是掌握现代先进教育技术的中青年教师极少,这样的现状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乡村学校、教学点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教育能力需要提高,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需要提高,教师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及教师教育者充分利用农村、草原、牧区等资源的能力需要提高[11]王桂清、黄春平、韩涛、韩丽华:《山东省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的研究》,《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45-51页。。

2.公费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亟需重构。现行公费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对标度偏低和合理性偏小,与非公费师范生的差异微小,乡村教师特色不鲜明、针对性不强,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等诸环节停留在传统的状态,创新力不足,需要重构新时代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等不同环节中。

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是优质乡村教师队伍的强大补充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乡村师资的稳定来源。针对目前乡村教师队伍现状,以及现行培养课程体系的不足,地方高校必须对公费师范生进行面向乡村执教的“精准对标之对产出导向培养”,提高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

(三)精准对标之对职业养成培养

多数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属于本科提前批次录取,生源质量好,录取分数高,基础实、功底深,但因部分公费师范生从教意愿不强和从教能力不足,偏离了高素质创新型教师行列。

1.公费师范生从教意愿需要涵养。部分公费师范生报考动机偏离,并非由于想当乡村教师才自愿报考,而是看中了“公费”、“包分配”等,迫于家长、家庭条件等,不得已而为之,这部分学生要么入学后不好好学习,要么毕业后违约。据媒体调查,公费师范生中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仅占39.1%,越来越多的公费师范生毕业后选择了违约,脱离了教育行业,这不仅浪费了公费师范的教育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费师范的培养质量。①黄文辉:《进一步加强公费师范生政策的改革是时代的必然》,《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2018年第8期,第87-88页。

2.公费师范生从教能力需要锤炼。由于公费师范生包分配、包就业的政策,导致部分公费师范生在校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认真、上进心不强、勤奋精神欠缺,锻炼提高从业能力的自主性缺乏,从业素质不高,无法真正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质量保障。

强烈的从教意愿和精湛的从教能力是成为“好老师”的前提。地方高校必须对公费师范生进行终身乐教的“精准对标之对职业养成培养”,加强过程培养,进行师德、素养和能力等教育,帮助其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从教意愿与动机,强化从教素养和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二、构建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课程体系的意义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建设是目前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性的短板、瓶颈、关键问题,是最微观的教育问题,但解决的是教育最根本问题。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②柳炳祥、卢荣华、田原:《基于绩效评价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一般地方高校统计学一级学科为例》,《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9期,第51-52页。。顺应当前公费师范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探索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创新公费师范生教育模式,奠定终身发展基础

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具有其他受教育者所不具有的“未来角色决定性”,即乡村教师。这种“未来角色的决定性”对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未来职业和自身发展需要,对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精准对标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解决公费师范生职前与职后有效衔接的问题和自身长远发展需要的问题。在职前教育中培养公费师范生热爱农村儿童、献身农村教育的情怀,坚定职业信仰、树立专业志向、养成高尚品德,以及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生成实践智慧,培养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公费师范生顺利融入乡村教育做好充分准备,培养公费师范生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深化公费师范生教育改革,丰富教师教育理论

地方高校应抓住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的良好机遇,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特别是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订教育培养方案,通过培养教育,为学生将来成为优秀教师打下牢固的根基①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通过全面调查分析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课程体系和培养现状,研究解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及其密切相关的培养模式,统筹考虑、有效整合目前公费师范生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及教师教育课程内部各要素的关系,根据国家质量标准和认证标准、产出导向、职业养成,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相互照应、层层递进的精准对标课程体系,丰富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相关理论,探索完善公费师范生培养机制,为专业制定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三)改善区域乡村教师资源供给,促进乡村教育公平

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构建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课程体系,保证培养公费师范生的学院、专业在此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制定培养方案,形成培养模式,对公费师范生进行对应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对应职业养成、对应成为乡村教师这一产出导向的精准对标培养,有效落实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保证公费师范生培养方向的正确和培养质量的提高,使之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为乡村教育精准“扶贫”提供生力军,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促进乡村儿童成长,促进教育公平。

三、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对公费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据乡村振兴、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发展需求,厚植乡村教育情怀,以培养“乡村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为目标,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精准对标国家标准、产出导向和职业养成,深化师范生培养课程改革,构建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的课程新体系,构建思路如图1。

图1 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构建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课程体系框架

通过对标剖析当前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毕业要求,解析公费师范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系统研究各类性质课程的目标、内容、修读方式、学时学分、进度安排和评价标准,构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1.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基于乡村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求,科学设计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坚持“学科先行、实践跟进、学术引领”为着力点,整合学科教学实践,反思学科教学思路,凝练学科教学知识,突破专业性与师范性的时代困境。

2.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课程结构。基于解决乡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与结构优化问题需要一个过程的现状,合理设计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课程结构、主修与兼修专业课程结构,满足乡村教育对专业教师一专与多能的现实需求。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基于培养“求真务实”的乡村教育工作者,科学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既“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又“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4.人文科学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课程结构。基于乡村社会未来发展和乡村教育发展未来,科学设计人文科学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课程结构,体现学科发展的时代性,提升公费师范生创新思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环境育人和民俗育人的素养和能力,培养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为乡村文明振兴提供重要力量。

5.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深入挖掘师德教育元素,促使“德育工作”与“学科德育”有机结合,构建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如图2)。

图2 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具体包括:

(1)以“四认同”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教育:增进公费师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2)中小学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增强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增强依法执教意识。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传承中华文脉和中华师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5)师德实践养成教育通过“名师讲堂、公益性支教、师德第一课”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等,提升育德能力。

(二)优化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的课程结构

地方高校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对应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优化公费师范生教育课程结构,发挥最大的课程价值,旨在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为乡村初中培养补充“一专多能”教师。

1. 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基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费师范生,坚持“五育并举”,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比重,开设文化、历史、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要求文科学生选修一定量的理科课程,理科学生选修一定量的文科课程,培养公费师范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提高公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 优化专业教育课程。加强各专业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建设,整合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以新生研讨课和专业选修课为切入点,推进研究型课程建设,拓宽专业知识面,使公费师范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3. 强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独立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地位,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化。重点改造教师教育传统课程,改变传统的以学科逻辑展开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增加教育研究、学科教学能力拓展类课程,引入慕课,提高公费师范生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培养公费师范生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理念、生命与生活教育理念、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终身学习理念等。加强师范技能课程,使公费师范生掌握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与中小学生沟通的基本技巧等①邵晓枫、廖其发:《免费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应凸显特色和针对性》,《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6-11页。。

4. 改革教育实践课程

(1)优化教育实践模式。在当前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教育调查为形式的教育实践模式基础上,拓展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将学科课程标准研读与基础教育阶段教材研究、“三字一话”等基本功以及基本技能训练纳入实践课程内容体系中;拓展教育实践课程的形式,将视频观摩教学和实地中小学观摩教学相结合,以视频观摩教学为主设置观摩教学课程;将小组模拟教学、微格教学以及基本技能比赛整合成为模拟教学课程,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

(2)加强实践课程指导。重视学生的个体与群体差异,促进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生成。加强对公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力度,启发引导其自觉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意识,并在反思过程中逐渐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反思与评价,持续改进与提高,从而为公费师范生个人专业发展提供动力,促使其养成主动谋求专业发展的能力②杨爱君:《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第45-50,31页。。

5. 推动特需课程设置。对应公费师范生新课程体系框架,开发学时在16-32之间的系列特需课程,尤其是体现先进技术的课程,体现环境育人和民俗育人的课程,面向未来乡村社会发展和乡村教育发展的课程,师德养成教育课程,等等。

(1)设置反映农村教育实际的课程。在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教育中增加契合农村教育实际、反映区域农村教育现状、弘扬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内容,如通识教育模块增设乡土文化课程、民俗教育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增设乡村教育研讨课,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内增设乡村教育讲座、讲坛等,帮助公费师范生了解国家和地方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增强其对农村教育实际的感性认识,培养其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为毕业后的工作适应和改造农村教育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公费师范生的农村教育感情和农村教育精神,有利于公费师范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更好地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服务。增设乡村教育政策法规性案例研讨课,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教育法等,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义务,提高学生依法执教意识。增设一些问题思维训练方法性课程,如乡村教育问题前沿专题、文献检索、信息处理基础、学术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能力,拓宽其发展空间。增设一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代表现代先进技术的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新时代教育者,为就业后能将代表社会、经济发展“血液、润滑剂”的信息及时传递给乡村的孩子们奠定基础。

(2)加强师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邀请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进课堂,开设教学名师讲堂,开展公益性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借助新闻媒体平台开展师范生“师德第一课”,宣传师德先进典型等方式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加强师德养成教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公费师范生自己解决因其特殊身份带来的学习动力不足、对工作环境的不满、自卑等心理问题。

四、结语

(一)课程新体系的建构要源于培养目标

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作为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构建了“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课程、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科学素养与信息技术素养课程、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课程新体系。

(二)课程新体系的建构要依据培养标准

首次提出的公费师范生精准对标培养概念,包括对应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对应职业养成标准、对应产出导向标准,保证公费师范生培养方向的正确和培养质量的提高,使之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为乡村教育精准“扶贫”提供生力军,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促进乡村儿童成长,促进教育公平。诚然,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人才培养涉及因素众多。但以精准对标作为一种科学实践追求,持续引领公费师范生课程体系建构与优化探索。

(三)建构的课程新体系要切合角色定位

公费师范生“未来角色决定性”,要求构建的课程体系既要凸显角色属性,又要符合新时代对乡村教师的要求。以对乡村儿童学习结果负责为公费师范生精准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终极目标,保证了公费师范生培养课程设置的方向正确性;以公费师范生自身发展需要为中心统筹课程资源,保证了公费师范生培养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二者有机结合,提高课程体系构建对标的精准性。

(四)建构的课程新体系要有利终身发展

构建的公费师范生课程体系,既关注公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教育,又重视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推动其职前素质的养成与职后个人的发展。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目标明确且高度契合乡村教育与公费师范生个人需求,课程结构更合理,课程设置更多样,课程选择更灵活,实践性更强,推动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公费师范生师德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山西农大成为山西唯一公费农科生招生定点院校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育部:公费师范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