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探究

2021-10-21 03:04韦光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0期
关键词:农谚特色文化二十四节气

韦光美

【摘要】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这一举措,笔者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的方法,总结适合农村小学传承传统文化的三个内容及其方法,以达到育其人先育其心再育其志的一个教育过程。

【关键词】农村小学;诵读经典;二十四节气;农谚;特色文化

8月5日,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决赛,中国队由陈梦、孙颖莎、王曼昱出战。最后以大比分三比零战胜日本队,获得冠军。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日本记者問中国队为什么这么强?陈梦的回答是:“传承!”国乒辉煌的背后有传承的力量,泱泱大国的辉煌背后,更应该有传承的力量。但五千多年的文明承载着太多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农村教育,学生该传承着什么呢?传统文化的哪一块精髓根植于农村学生心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呢?笔者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常常在思索这个问题,其中,有三点是不可忽略的。

一、诵读经典,启智养德

读经典是人生成长的一个捷径。许多年前,我校已把《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百家姓》等经典国学作为本校晨间诵读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与运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熟读成诵

分阶梯式地开展读与背。低年级以《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为主,古诗为辅;中年级以诵读古诗词为主,文言文为辅;高年级《增广贤文》为主,古诗词、文言文为辅。学生的记忆力是很强大的,由大声朗读发展到背诵积累,这一路走来,教师要注意方法,每次背诵的内容不宜过多,循序渐进,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法则,及时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还有,不时举行背诵比赛活动,评出“背诵大师”“古诗大王”,不断激励学生们诵读欲望,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春诵夏演

一些学生喜欢舞台,喜欢表演。每逢“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举行文艺汇演,学生们都很期待,热情高涨。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把歌曲《三字经》变成舞蹈,中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来个舞台剧,如,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草船借箭》,把里面的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高年级的学生鼓励演讲,讲寓言,说故事,把从寓言故事中蕴含丰富的哲理、情感与生活联系起来,剖析得入木三分。学生们通过精彩纷呈的表演来诠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最终做到以文化人,知行合一。

经典诵读,不仅能让莘莘学子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其中的无限魅力,还懂得初为人子、为人弟子的道理,加深了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节气与农谚,因地制宜

作为教师,笔者常常在思考着要教学生什么,却很少想过,他们需要什么,特别是农村学生,也许他们需要的是与他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也许他们需要的是与他们的家长有沟通的,能达成一致的东西,那是什么呢?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不仅有很多传统节日,还根据太阳运行和气候变化,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农谚是“二十四节气”传承的重要方式,它是民间口口相传的短语或韵语,具有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充满睿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里面讲述的东西是农村学生触手可及的,如“白露之后牛羊配,寒露之后鸡换羽”,里面呈现的画面是农村学生满眼可寻的;如,“立春一日,百草回芽”……这些与住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大城市学生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如何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呢?节气当天,教师会精选十条左右适用的农谚,为什么要精选适用的农谚?二十四节气最初产生于黄河流域。因此,二十四节气名称所体现出的气候特点,如小雪、大雪,所反映的也正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气候特色,对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如岭南等地,即便“大雪”将临,依然花红草绿,雪的影子根本无处追寻。所以,精选出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应的农谚,是教师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工作。精选出十条以后,低年级的学生回家与家长交流并尝试背诵,高年级的可让学生们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去探究,通过五官去感知这个世界万物是如何不言不语,却在四季更替着的。最后,有兴趣的学生甚至可以生成简易的报告。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人生,尽在孩童时期上演着,这岂不美哉?

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和传承,与农民这个职业无关,它是中华优秀传统的农耕文化,也需要传承,它对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特色文化,传承延续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小学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故在阳江众多的特色文化中,笔者更热衷于阳江风筝和阳江歌。

(一)阳江风筝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耳熟能详的古诗描述的画面常常在阳江——“中国风筝之乡”上演。特别重阳节前后,大街小巷空荡荡的,却见公园人潮汹涌,上空飞扬着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风筝。阳江风筝属岭南民俗文化,具有1400年的历史,并与山东潍坊匹敌。阳江人把江城镇称为“纸鹞城”,把风筝艺人称为“龙的传人”。2006年5月,阳江风筝入选广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阳江风筝如此享誉中国,岂能漠视弃之!重阳节临近,在美术课堂上穿插风筝的做法,能让学生们在扎制骨架、裱糊蒙面、彩绘美化和调试放飞这四步曲中娱乐身心,深深地感受阳江风筝文化。

(二)阳江歌

阳江的方言歌曲因一些热爱家乡的音乐人士,推行得比较好。曾经风靡阳江的蒙面哥《阳江》和路奇传媒的《阳江2》让一大批阳江少男少女为之狂热,纷纷效仿。它阐述了阳江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历史,同时,歌词中洋溢着对阳江的赞美与热爱,这不正是我们要让学生们去感受的东西吗?还有冯昭何的原创音乐《阳江童谣》,琅琅上口又充满了乐趣,学生们都是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学唱歌曲的。这些歌曲都是在音乐课贯穿进来的,学生学会之后,可以每课前五分钟歌唱民歌,也可以师生共同创编律动,形成课前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家乡特色文化是家乡的根。中国的根、家乡的根都深深植根在学生们的心中。相信世界之大,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不会忘记自己是志趣不凡的阳江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2]干春松,张晓芒.中国文化常识2[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

责任编辑  梁婷惠

猜你喜欢
农谚特色文化二十四节气
农谚专名英译的涵义与指称研究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
财经类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我给“农谚”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