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交流的实践探索

2021-10-21 02:09虞庆荣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2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实践探索

虞庆荣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教师把科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有效交流落到实处,这是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科学课堂交流中存在的问题、成因的分析以及有效的交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试图探寻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新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课堂;有效交流;实践探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教师把科学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中的有效交流落到实处。然而,在实际的科学课堂中却往往出现学生交流热闹,但交流效果低下的现象。

一、存在的问题

1.交流缺乏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探究”片面地理解为活动,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过程与方法,不讲科学知识或不敢讲科学知识,因此只有“做”没有“思”的课堂比比皆是。40分钟的课堂,虽然活动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热闹过后缺乏思维的参与,教师直接出示实验结论,将结论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这样的交流,只会淡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求真精神。

2.交流空洞无物

课堂上,不难发现有些教师为了完成交流的这一环节,采用简单的提问模式刻意制造一些交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地互动。这样的交流看似热闹,其实学生所获甚少,空洞无物。这种交流是低效的甚至于无效的,不能让学生的内在情感得到提升,思维得到真正锻炼,最终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交流重于形式

我们常常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探究活动后的交流环节上往往是蜻蜓点水,匆匆地带领实验结果和老师预设相一致的少部分学生,花1-2分钟时间对活动下了一个既定的结论,没有给学生机会去充分交流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和想法,没有去深入地挖掘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背后的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交流分析犹如蜻蜓点水般轻盈掠过。这样流于形式、缺少交流的科学探究没有实质意义。

二、成因的分析

1.忽视交流需求

在科学课中,我们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有时候不同小组探究的是不同的问题。因此,不在同一组的学生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其他组的探究方式和我们一样吗?他们获得的结果和我们相同吗?”这时,学生就产生了交流的需求。但在实际教学中,交流并没有关注其他组的探究情况,也没有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见好立刻就收

在分析交流环节,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当听到个别学生的回答和预设的结果一致时,立刻“见好就收”,乘机进行总结。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开放,导致学生思维广度不够;二是没有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导致学生思维卷入不足。

3.回避特殊数据

在汇报交流的环节,我们发现有些教师会有意识地请记录了对服务于正确结论数据的小组上来汇报,有意回避“特殊”的数据。如《磁铁的磁性》一课中,12个小组中只有8个小组的数据能说明“磁铁的两极磁性最强”。教师对其它数据的刻意回避,可能是担心这样的数据交流会干扰课堂的教学节奏,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回避教学是与科学教育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相违背的。

4.急于课堂结尾

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把课上得漂亮,将时间过多的用于导入,但是这样的设计往往会占用实验后的结果分析和交流的时间,这样的安排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的。教师往往会在实验之后,发现课堂时间所剩无几,于是就匆匆结尾,将结论强行灌输给学生。

三、有效的交流

1.改变提问形式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提问可以说是思维的“发动机”或“催化剂”。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理想的课堂交流。教师要从问题设计入手,改变提问的形式,在备课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回答,努力把注意力从“学什么”转移到“怎样学”,从而为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2.创新交流方式

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探究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灵活加以处理,从创新交流方式、搭建交流平台、重视科学记录等方面入手,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有效的课堂交流活动中去,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巧用特殊数据

我们认为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为此,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不要有意回避“特殊”数据,而要善于捕捉并运用好“特殊”数据,让“异常”点亮我们的课堂交流,使科学教育更加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

4.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学生在经历了探究后的发现和疑问都是通过交流和分析来呈现的,从而逐步提升自身的认识,建构新的科学概念。常规的科学课堂往往“头重脚轻”,忽略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入手,导入力求做到“精、简、快”,合理安排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有序开展有效交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汇报交流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科学探究技能,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想象力。为此,有效的交流不僅是科学探究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年3月第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徐建忠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交流策略的探究》 2010年.

[3] 辛海津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017年.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实践探索
借信息技术之力,让小学科学绽放异彩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