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1-10-22 13:37罗昕张丽俊夏晓蕾赵忠娟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评价者五育美育

罗昕 张丽俊 夏晓蕾 赵忠娟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一、“五育”融合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应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评价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高校,不仅仅要把培养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作为办学目标,也要将培养思想觉悟高、身心健康、热爱劳动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融入到办学思想中,不断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发挥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效,助力党和国家的蓬勃发展。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如何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教育者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促进学生“五育”高水平发展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传统做法,“五育”并举的育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实现了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目标,但是不均衡、不全面、内在动力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推动“五育”融合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

促进“五育”融合,构建“五育”内循环理论体系,使“五育”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实现“五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五育”的平行发展和交错发展是“五育”育人的两种发展方式,平行式发展的“五育”并举追求的是个体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独立发展,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五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容易造成“五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五育”中得到学校、社会最多关注的是智育的发展,学生德育、体育的培养空间被智育挤压,美育、劳育的培养更是经常性的被忽视。“五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引发了社会、高校、家庭越来越多的思考,我们选择教育模式之前应该要先明确教育目标,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五育”融合具有逻辑可行性

推动“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的发展首先需要充分认识“五育”融合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的继续发展,是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创新,是对“怎样培养人才”的科学回答,这里的“五育”是个体发展的五个维度,而非简单的五个孤立版块。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五育”融合不仅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教育趋向的目标。不可否认,“五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性,它们有各自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管理制度及育人效果等,但这种独立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这并不等于可以将“五育”其一单独拎出来作为衡量个体发展的标准,也不等于可以暂且割弃其中任何一部分。无机拆分无疑会导致学习主体畸形、学生发展片面的结果。综上所述,“五育”是一个天然的整体,交融性、平等性和整体性是“五育”的天然属性,只有将“五育”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五育融合”实现高等教育的最大价值追求,青年学生才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在探究“五育”融合的初级阶段时,首先要充分认识智育、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加强两者联系的切实可行方法,发挥智育、德育的火车头效应,将链式融合教育拉动起来,为“五育”链式融合提供源头活力。通过统筹推进思想品德教育进高校专业教育课程,全方位、多渠道地将德育与专业培养紧密结合,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三、建立健全“五育”融合评价标准是关键

“五育”融合的评价标准应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搭建,评价者以培养人格完善、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被评价者为导向,被评价者在“五育”融合评价体系中健康成长。评价体系中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评价者不应该仅仅是学校、家庭或者社会,更应是被评价的主体,即学生群体。从从众心理的角度出发,同一群体的个体受到其他个体的评价影响极大,被评价者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获得内心所期望的来自评价者的良好评价主导,也受到其他被评价者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关实验表明,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个体的知觉、判断、认识上往往会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故而,我们不应忽视被评价者相互之间的作用力。统筹构建学校、家长、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五育”融合评价体系,是推进“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

“五育”融合评价体系中,要合理分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教育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以智育为主,弱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分数至上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文化分数评价外,我们还应该要量化德育、体育、美育、劳育,形成德智体美劳融合化的综合素质测评,通过制定德智体美劳融合化量表,对“五育”的量化定义个体受到教育的程度,即个体在“五育”的五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在此称其为“五育”发展水平指数。通过学校、家长、社会、同学等评价主体的评价及自我评价,测量被评价个体的“五育”发展水平指数,通过分析其“五育”发展水平指数的相关度进行“五育”融合度的测评是构建“五育”融合评价体系的重要途径,构建全面准确的量表,使用SPSS 或其他统计学方法对量表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打造科学评价体系是我们研究“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发展路径的核心内容。

四、“五育”融合度的多重影响因子

从多维度分析、认识“五育”有助于制定全面准确的量表。从横向来看,“五育”分别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德育的表层含义为对一定范围内的群体在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爱国教育等方面的培养,而德育发展水平则反应的是受到德育教育的特定群体在德育方面的学习程度或者说是受教育程度,并可将其在一定程度上具象化为数值,方便社会大众对德育发展水平有更直观的理解和比较,也为建立量化评价体系提供原始数据提供理论基础。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虽含义与德育不同,但是分析方法相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指数概念将其发展水平进行量化,从而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五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五育”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更多的探究方法。

智育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即是对受教育群体的智慧教育及智力教育,智慧、智力反映的是个体或特定群体对世界的认识,学习能力、学习潜力的描述,对世界的认识从历史角度来讲是人类对世界、对宇宙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从新时代的角度来讲是对科学知识、文化素养的掌握程度,更简单来讲即是知识量,又或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更浅显的概括即是学历,一定程度上受教育群体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位反应的是其在某一个领域、专业上的探索深度和认识广度,也是具有一定相关度的作用因子,故而在研究“五育”时也应将其作为影响因子考虑在内。

体育与“五育”的关系是下层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体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行为,受教育者长期学习、探索知识的生理基础。《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他认为体育对于个体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对于国家则能造就不计其数的身体强健、精神刚毅的国民[2]。体育是“五育”中最基础且最直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教育至高等教育皆有体育课程,且已在传统教育中以分数的形式评价教育受众的运动能力,是“五育”中相对来说最为客观的量化数据。

美育是“五育”中的舵手,它引领了教育受众的发展方向,个体选择发展方向时往往受到美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个体对某种事物、某种外观、某种专业的天然认可会在其择偶、学习、就业、购物时产生深远地影响,如果单纯只依靠本性去“审美”,不对其施加教育影响,任由成长中的个体受到多元、繁杂的“伪美”的误导,失去准确认识真善美的宝贵能力,很可能将会迷失自我,做出令人遗憾的人生选择,故而,“审美”、“识美”和教育的结合是保障个体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美”是个体最求更高水平发展的自我要求和有利引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指的就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天然向往,是人不断追求进步、自我完善的天然源动力,美好事物指的不仅仅是外在美观的人或物,还包括了人的内在和谐,对“美”有正确的认识能力,即“审美”的方向准确、态度积极。美育更多的是体现在其艺术性和人文精神上对人的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必要元素。

劳育即劳动教育,是指教育个体对劳动要有正确的认识态度,热爱劳动人民,认可通过劳动获得成果的行为。劳育是“五育”融合的内在风向标,德之大成者必然也是具有丰富体力劳动或精神劳动成果的劳动人民,故而完全脱离劳动从侧面反映的是受到德育教育的不足。智者具有对自然规律的准确全面认识,真正的智者必然是在精神层面、实践劳动中有清醒的认识。体育与劳育都常常体现在运动、行动中,具有天然的相似性,相互促进。“劳动者是最美的人”反映的是受教育者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积极态度,是美育和劳育相结合的准确体现。综上,评价个体劳育水平可以概括为劳动行为的参与程度以及是否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五、量表

表5-1 “五育”发展指数四方评价表

六、结语

“五育”融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力量。解放学生天性,引导学生发展成为自由而完整的人是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环节,新时代教育发展之际,要从更高维度看待教育发展,实现为国家、民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评价者五育美育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论公民美育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教师的角色转变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美育教师
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效性的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