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的造型与造意

2021-10-22 13:37高星宇
魅力中国 2021年30期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中国画

高星宇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院,北京 100105)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艺术起源

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个种类,其艺术发展历程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就开始在陶器上绘制人物形象,现存1955 年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人面鱼纹》彩陶盆和1973 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上面都有很清晰的人物形象,极具想象力和概括力。

《说苑·反质篇》引《墨子》佚文云:殷纣时期“宫墙文画”、“锦绣被堂”。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以人物肖像为主的绘画,有史料记载的壁画也很多,相传孔子曾经参观过周代的名堂,看到墙壁上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面部表情善恶分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创作日益盛行,内容日益丰富,有据可考的例子也很多。

中国画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礼教,内容主要具有兴衰借鉴、褒功挞过之意。1949 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1973 年长沙子弹库号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这是至今能够看到的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两幅完整的独立绘画。战国帛画整体气韵和画面格调高雅脱俗,充满现实与幻想相结合的浪漫主义倾向,人物比例均匀,仪态庄重,线条挺拔流畅,说明当时用线描进行人物造型已是主要的手段。历代用单线平涂和渲染的方法设色,已成为人物画的基本表现方法由此已经确立下来。

中国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想象,造型造意源于生活又超于生活,历史考古实证表明意象性造型造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人物画的主要特点。其后的历朝历代虽各有不同的发展,汉代的墓室帛画《轶侯妻墓帛画》较前代的线描技法、构图能力和想象力都强。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萧逸的《职贡图》各自有着不同的绘画风格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技法。唐代时期中国人物画大发展,吴道子素有“吴带当风”的美誉,张萱、周昉用线细匀典雅,顾恺之、曹不兴被誉为“行龙之笔”。艺术家人才倍出,提高了中国人物画的形式美价值,而且敦煌艺术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盛期,人物画在保持前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张择端为后人留下了《清明上河图》,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王居延的《纺车图》、李嵩的《货郎图》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元代人物画因受到社会政局的变化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而进入了衰落期,但壁画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山西永乐宫壁画是民间道教绘画的典范。明代的人物画沿袭了前代的风尚,以宋代为宗,此期唐寅、仇英、陈洪绶是代表性画家。唐寅的《秋风纨扇图》以庄重典雅的风格反映了继承宋元的成就。到了清代,人物画的发展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晚清人物画家改琦和费丹旭都以仕女画著称,其画风对后世的仕女画和民间年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王文亭的《王母庆寿图》线描笔法多样,设色勾填、没骨渲染的技法游刃有余,此画代表了清末至明国初年工笔人物和花鸟的水平。历朝历代数不胜数的艺术家千锤百炼,把中国画之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水准一次次推向更高的审美境界中,但工笔人物画始终保持早期绘画中内在的形式美法则向前延传发展着,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一条系统的脉络清晰的发展线索。

二、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造型与造意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造型特点是意象性造型。《易传》中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段话将意象的关系明了阐述。意象性的造型遵旨是“以形传神”、“不似之似”、“迁想妙得”、“遗貌取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也是传统工笔人物画的造型特点。

以线塑形是工笔人物画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从魏晋到唐宋初,人物画造型表现大多以写实为主,从宋代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将文人画追求神似而不重形似成了人物画的主要价值取向,注重“以神写形”。很多画家们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画面人物内在精神个性的特征表现。如:隋唐五代时期阎立本所画《步辇图》,描绘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明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作者在造型上抓住了内容的主次关系,特意进行了夸张的描绘。还有;明末清初著名的人物画家陈洪绶(陈老莲),所画作品风格独特,其人物形象,面容奇古,身形伟岸,衣纹排叠遒劲有序,很擅长“易圆以方,易整以散”的装饰变化手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凡脱俗的艺术表现力。他的一幅《九歌图—屈子行吟图》对后世影响非凡。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造意是站在造型完美的基础上进行的,造意就是塑造意境。画面上的人物和配景等各种表现元素无论大小都要追求形象的完美,而且要依据以一定的形式美法则进行画面的布局构图,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构图讲究取舍关系、宾主关系、藏和露的关系、呼应的关系、轻重排布的关系、远近和层次的关系、黑白与虚实的关系、大空和小空以及疏密等关系,以上各类形式美的分寸把握好,才能使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造型与造意完美结合,产生成熟又经得起推敲的画面艺术效果。每一种关系的处理都很重要,处理得好不好在于画家的审美修为和各种关系的应用能力。但画面是否生动传神,是否形成美好的意境,处理好主体人物之间或人物与配景之间的呼应关系很重要,如五代时期著名画家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体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和“画意诗情”的艺术效果。宋代李唐的《村医图》、金代画家张瑀《文姬归汉图》、明代刘像《雪夜访普图》等都有相同的特点。

进行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只有把握造型与造意的内在形式美法则,使二者兼具,才能画出意境和神韵。

三、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现象

“五四”以来,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思想和旧民主主义的文化思想对美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国内开始兴办西方模式的美术学校,并派学生出国留学,推动了西方美术在中国的流行。三十年代初兴起左翼文艺运动使许多艺术家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揭开了美术史崭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美术界已逐渐形成各类画种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中国工笔人物画也随之蓬勃发展,一些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如王淑晖、贺友直、华三川等前辈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工笔人物画作品来。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文革时期受到巨大冲击,我国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人群,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洪流中成长,没有先入为主地接受学校系统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教育,社会和家庭对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断代状况,也体现出其无视或根本不了解中国的传统吉祥文化观念。

(二)实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直到现在,中国绘画的教育体系可以说仍然是以西方的绘画观念和技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多数教师总是强调学生画面的造型与表现对象的形像之间准不准确。对于中国画来说,绘画中人物的造型是以主观感觉上的准确为标准的,而不能依赖于客观对象直接描摹,僵化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作品创作的效果很可能是用中国的纸墨笔砚表现的写生速写,或照片临摹的效果,传统文化之情韵无处可寻。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原则,不能以偏概全,以个人的喜好或流行样式作为教学的唯一方式和标准。在绘画过程中注重对传统材料和现代新材料的学习,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表现技法。如此才能将传统工笔画的内涵拓展延伸,避免偏重对物象的再现,做到:“纤不伤雅,富丽而不俗恶”。

国画的系统化教学不足,不仅是学技法,国学知识更需要大力充实加强。很多大专院校的国画教研室师资缺乏,种种原因保证不了学生的基础教学质量。

四、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基本要义

好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一定是具有情韵与诗境的。例如: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刘金贵先生的作品《节日》,画面以厚重的红色为背景,四位苗族女子背对观者相簇低语,她们的服饰在大块的黑色上面饰以精美纷繁的图案,画面中红和黑的对比给人的视觉效果强烈,画面色彩响亮,华而不腻。画面意境幽远,充满诗意和思想性,令人回味无穷。

好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一定是具有精、气、神的内在力量的。中国画之写实的意趣在于写真,落笔设色全在于表现人物内在的精、气、神,用大写意的手法,进行以少胜多的画面布局。而不是单纯的描摹对象。齐白石先生曾说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而很多作品因为没有重视应该持守的形式美变化规律造成“彼得形似而气韵不生”状况。这种现象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很多画家所画人物造型僵硬,摆脱不了解剖结构的写实构架,没有能力提炼人物应该具备的神韵,难于在形似之处求神似。而神似所指就是画家对人物精神、思想、情感的认识。科学的解剖在工笔人物画的造型造意方面显然是有很大局限的。这样的画作特点是画面表现意识还停留在写生的基础上,没有完全脱离速写阶段的表现手法,给人夹生饭的感觉。好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一定是谨遵古法又千锤百炼的。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最早的肖像画家谢赫提出了中国画理论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他的理论对中国书画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创作工笔人物画的时候,不仅要充分利用传统笔墨的“骨法用笔”,即轻重快慢、疏密浓淡、提按顿挫、聚散转折的节奏韵律,而且在神情、气息、风度、仪态等方面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如陈孟昕先生、刘泉义先生的作品都谨遵古法又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造意的表现。

中国画的学养是长期修炼而形成的,其基本功应从摹习故人绘画作品入手。中国画之博大在于其诗、书、画、印为一体,学习中国画的人,无论学习工笔或者学习写意,都要具有古代诗词歌赋的学养,能写诗或做文章的评述更见功夫,功在画外,饱读诗书、文化底蕴深厚扎实,而且精通金石之学,这些能力长期积累才会体现在画作上,画作的造型造意之和谐引人入胜的意境才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心胸,是造就艺术家的天成素养,人曰:胸中有丘壑,画中见才情。做一位行者,身心终身行走在路上,苦中有乐,也自在潇洒。

由此可见,中国工笔画的创作既要解决造型,也要解决造意的问题。好的作品一定是具有真、善、美启迪的意义,自古以来中国画的精髓也在于此,脱离了这一根本,就违背了中国画发展的初衷。

五、结语

中国画浓缩了汉文化的传统理念,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中,传递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进行中国工笔画的艺术创作非一日之功,这里包含各种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长期储备,需要耐心坚持和不断地努力进取。优秀的工笔人物画作品应该具有超越时代、超越过度的永恒魅力,我们应当在不断学习前人,在他们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前行。

推陈出新,但要有度,把握中国工笔画造型造意的内在尺度,在内容上、材料上、以及表现技法上要有新的尝试和突破,不破不立,从二者矛盾中得到合理的驾驭,才能担当起时代讴歌的责任。谱写艺术的新篇章。

作为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要使理性与感性兼顾,积极建构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我们自己的绘画表现语言。

猜你喜欢
工笔人物画中国画
张鹏国画作品
高原秋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远方》中国画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