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美育熏陶 促进核心素养

2021-10-23 01:56郭艳辉
中学物理·初中 2021年10期
关键词:美育初中物理核心素养

摘 要:本文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4节“光的色散”为例,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在感知美、演绎美、创造美和拓展美的过程中,注重对物理概念的建构、对科学思维的渗透、对科学探究的体会以及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并在课堂实施中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美育;核心素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20-0050-03

基金项目:厦门市第五批基础教育改革重点课题“基于整体视角的初中物理单元作业设计研究”(项目编号:Z508).

作者简介:郭艳辉(1985-),女,河南焦作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核心素养是指当我们遗忘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时所留下来的品格和能力.它不是抽象的,它应该是在课堂上真实发生的,它必须通过各学科课程的学习来落实.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要从本学科的本质出发,强调该学科核心素养下框架体系的具体要求,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与深度实施,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真正把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融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4节“光的色散”,内容上表现为光学知识渗透在生活生产中的各个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电视机;色彩斑斓的世界中物体的颜色也是光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本节课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可利用学生心理特征,借助丰富的探究活动,让美学如春风化雨浸润其中,将美育的价值发掘到极致.真正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真正滋养学生的心灵.

本文将以“光的色散”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索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1 感知美学视觉,构建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通过物理学习凝炼而成的对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和反思.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了解光的色散,知道三基色,逐步建立用学科视角观察、表达并解释多彩世界的物理观念.而这一切都维系在一个问题上,即建立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光是色彩,光也是能量,它提供整个宇宙结构的线索.我们看到的现代科学本身就是从企图了解光的本质的这种追求演变而来的历程.在两千年来漫长的追寻和争执中,最终牛顿在1704年出版关于光和色彩的伟大著作中,提出光不是机械的,白光不是纯色的,从此光的本质不再容人质疑.

教师在本节通过讲述和再现牛顿与光的故事,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光色之美,在物理学史的基础上真正形成光的本质的正确观念.同时也向牛顿学习到,任何问题的探讨都必须以严格的实验和观察为基础,才能使开明时代的黎明来临,而这种开明最后孕育了现代科学的世界观.

2 演绎美學原理,渗透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包括发现质疑、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等,是基于感性材料建模的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方法的内化;是基于科学事实和推理对不同观点质疑并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教材中由白光通过三棱镜变成色光的现象,直接得到白光不是单色光,并未设置与其他单色光的对比实验,结论略显牵强.教师可巧妙渗透对比法通过补充实验演绎光色之美,同时还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推理解释色散的原因.

2.1 对比法

将白光与红、绿等单色光通过三棱镜的情况进行对比.

笔者引导学生利用色散演示器,观察到白光通过三棱镜变成彩色.进一步补充演示:红光和绿光分别通过三棱镜颜色未变.从而得到与红光、绿光不同,白光不是单色光.色散定义的建立水到渠成.

2.2 实验推理法

通过实验加推理,合理解释色散形成的原因.

笔者再次以红、绿两种单色光为例,当它们以相同角度通过三棱镜时,通过做标记发现二者偏折程度不同.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推理,即可得到: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它们偏折程度各不相同.(如图1所示)

3 创造美学作品,体会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提出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制定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的过程.

教材对光的三基色和物体的颜色环节没有任何实验探究,笔者在本节通过自制教具创造光色之美,给予学生丰富的实验引导.本节的自制教具主要有:三基色合成筒(如图2所示),用来演示三基色混合成各种颜色的光;自制实验箱(如图3所示),既可以演示三基色的合成,也可以用于探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决定.

3.1 探究光的三基色

先展示自制实验箱,能分别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但实际上里面只装有红、绿、蓝三盏灯,通过上面的旋钮可改变光的强度.当只打开红灯时,慢慢加入绿色,就看到橙色、黄色.关掉绿灯,再逐渐加入蓝色,又看到紫红、浅紫、深紫色等.学生思考:仅仅三种色光,为何能变出这么多色彩?

再引导学生通过三基色合成筒,来更直观地了解其中的原因.这个教具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很方便地拉开,改变光源和光屏的距离让三种色光分别叠加(如图4所示).可以看到色光叠加的部分出现新的颜色,调节光源强度,叠加区域的颜色就相应改变.可见,当红、绿、蓝光按不同的比例进行不同的组合时,会引起各种不同颜色的感觉,我们把红、绿、蓝光称为三基色.

3.2 探究物体的颜色

3.2.1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花模型自左向右依次放入实验箱中,并利用摄像头观察内部情况.(如图5所示)先将光源调为红色,发现红花与红色背景融为一体,绿花和蓝花都吸收红光变成黑花,而红花可以反射红光,看到的仍是红花.再换绿色光源,仅有绿花可以反射绿光,而红花和蓝花变成黑花.最后蓝光,不出意外,除了蓝花,剩下两朵都变成了黑色.可见,不透明物体呈现的是被反射的光的颜色.

这个实验现象直观,效果震撼,强烈的视觉冲击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与应用实践交互碰撞,像生活中的电影为什么要用白色幕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既感受设计创新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3.2.2 透明物体的颜色

对于透明物体,笔者先让学生根据戴墨镜的经验认识到透明物体呈现的就是所穿过的光的颜色.再演示:将绿色激光照在光屏上,前面放一张绿色透过片时,光屏上无变化.而用红色透光片时,光屏上的绿光消失,因为红色透过片吸收了绿光.(如图6所示)

教师通过恰到好处的创设简单易行的实验情境,向学生提供感性经验,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前后现象的反差,通过对比形成结论并尝试进行解释.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真正实现启迪思维和发展能力,并逐步形成探究的意识.

4 拓展美学内涵,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在理解科学与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态度及责任感,对端正学生三观具有重要价值.

笔者让学生参与改编版《中国诗词大会》(如图7所示),融合优美的诗词,拓展和应用光色之美.要求学生不仅要找到其中的诗句,还要自行对字体进行调色,使得透过红色透光片时,能够只看到这句诗.这个小游戏贴近实际生活,凸显学以致用.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有效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将物理知识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弘扬我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再加上“自信人生最美丽”的励志话语,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5 结束语

本节在内容上经过调整加工,符合学生认知过程,丰富的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知识.在设计上借助体验活动和演示实验,使学生感受到世界的多彩和科学的魅力.通过实验的改进和创新增强直观性和稳定性,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和思维上的碰撞,真正让课堂涌动学生的灵性.

对于培养初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关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这也是立德树人的要求.同时,要立志走向更为广阔的美育天地,不断提升自我,修炼自我,让美育之花处处绽放.

参考文献:

[1]汤祖军.浅析物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10):92.

[2]余华云.基于高中物理学科素养的学本教学设计[J].重庆与世界.2018(14):65-67.

[3]晋文梅.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與实践[J].中学物理,2018,36(19):35-38.

[4]钟晓萍,李伟荣.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十卷)[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3.

[5]王影.高中物理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之策略探析[J].才智,2018(27):118.

(收稿日期:2021-05-24)

猜你喜欢
美育初中物理核心素养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美育教师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