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论略

2021-10-23 06:08王瑞
中国电化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领航思政课程指向

摘要: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于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领航作用。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对于确保课程思政的正确方向与发展质量、提升思政课程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境界、构建良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促进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要聚焦对教师队伍“主力军”的角色引领、对课程建设“主战场”的布局引领、对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建设引领。实施“思政课程领航计划”、推动思政课程内涵与外延共进式发展、在协同联动中领航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从应然走向实然的现实进路。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领航;指向;进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JDSZK156)研究成果。

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在于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领航作用。因此,牢牢牵住思政课程领航这个“牛鼻子”,是盘活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棋局的重中之重。

一、思政課程领航课程思政的战略考量

以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不仅要放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本身的建设成效层面来考量,更要放在由二者的关系样态所决定的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实现的高度来考量。

(一)确保课程思政的正确方向与发展质量

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的首要价值在于确保课程思政的正确方向和发展质量,推动课程思政的科学建设和提质增效。

保证课程思政的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坚持“四个服务”,即为人民、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也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力担“四个服务”时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思政课程不仅是灵魂性课程、关键性课程,还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3]。因此,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有利于各门课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推动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广泛共识和实践潮流,并取得许多宝贵经验,但实践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和问题。一是课程思政意识淡薄化,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课程思政体系碎片化,缺乏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和有序推进。三是课程思政内容空泛化,存在简单移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现象。四是课程思政方法粗放化,存在教条化、形式化、标签化的生硬说教。为突破课程思政发展面临的瓶颈,须以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发挥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优势,为课程思政体系的开发设计、主体的角色建构、内容的深度挖掘、教学的有效实施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优质的教学示范、广阔的资源辐射,推动课程思政的内涵式发展进阶。

(二)提升思政课程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境界

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发展航向、提升课程思政发展质量的过程,也是思政课程从其他广阔的学科和课程天地汲取养分、焕活新生的过程。

激发思政课程的创新活力。从表层讲,与其他课程的育人比较能直接激发思政课程的创新活力。马克思说:“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4]。同理,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过程中,就会有育人质量和成效的对比甚至竞争,进而激发彼此特别是作为领航者的思政课程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从深层讲,与其他课程的交流互鉴更会激发思政课程的创新活力。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也是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交流互鉴的过程。多种学科、多样课程就会带来交流碰撞,交流碰撞就会孕育交叉融合,交叉融合就会驱动创新发展。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类课程能为思政课程提供多维的学科视角、丰富的知识框架、生动的话语体系和多元的教学方法,为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注入不竭能量。

提升思政课程的发展境界。从本体论讲,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有利于拓展思政课程的发展视域和发展层次。首先,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吸收借鉴其他学科最新成果、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契机,从而夯实思政课程的学科根基。其次,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能为思政课程提供重要的学术滋养,升级思政课程的知识体系。最后,其他课程的特色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两难故事法、模拟法庭法等,能有效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参与度和有效性。从价值论讲,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有利于拓展思政课程发展的价值维度。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思政课程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引领、示范、带动其他所有课程的发展,使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合力育人,从而拓展思政课程促进其他课程育人功能发挥进而整体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价值维度。

(三)构建良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

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对于高校各类课程育人角色的准确定位、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育人协同的有效强化,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推进高校形成各类课程各在其位、各谋其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进而推动课程育人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从静态层面促进各类课程育人的各在其位、各谋其职。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思政课程育人孤立、其他课程育人缺位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消解思政课程教育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伴随课程思政的遍地开花,这种态势正在逐渐扭转,但专业课程育人缺位的问题仍广泛存在,并出现另一种与之相反的态势,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混同化”和思政课程“势弱化”,这两种态势显然都不利于立德树人的实现。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重构。一是促进各类课程育人在场,增强各类课程的育人自觉,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二是促进各类课程育人正位,强化思政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主导角色和关键地位,确认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中的协同角色和辅助地位,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正角色、各在其位。三是促进各类课程育人尽责,既发挥思政课程专门、集中、系统的育人优势,又发挥课程思政隐性渗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优势,使各类课程各自发挥育人功能和育人优势,思政课程守好“主渠道”,其他课程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从动态层面推动各类课程育人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系统中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课程之间具有依存性、互动性和制约性,因此,构建健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必须促进各类课程的良性互动。但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的实然状态却是不同课程各自为政、孤立育人,表现为课程思政体系内部相疏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分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布局、整体协同,导致不同课程的思政内容交叉重复或缺失疏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离散和内耗。而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是扭转这种局面的重要方略,既能发挥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又能发挥课程思政对思政课程的学科支撑、理论支撑、技术支撑和队伍支撑作用,从而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滋养、共同提升,建构起各类课程相互联通、共建共享、同频共振、和谐共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生态。

(四)促进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促进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实现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根本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5],而要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必须以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通过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一是倒逼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作为立德树人的灵魂性、关键性课程,思政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效果。以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一方面会不断暴露思政课程的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也会激发思政课程为实现领航而不断改革创新的动力,还会在与其他课程的交流互鉴中获取改革创新的能量,从而实现自我革新、自我超越。二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目前,思政课程已发展到深化与创新的阶段,课程思政的有力配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外部因素[6]。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能发挥思政课程育人的先发性、专门性和累积性优势,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先进示范,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提质增效。三是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互动。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既要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各自发挥育人功能,更要求二者协同联动育人。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是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的根本路径。通过思政课程主导引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辅助支撑思政课程,促进二者深度互动,实现育人的有效协同。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工作的中心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一个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因此,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7],促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能直接提高各课程的育人水平。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能促进彼此的双向提升、共同进步,深入推动各门课程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维度的交互渗透、高度融合、整体增效,从而提高各门课程的育人水平。另一方面,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还能提高各课程的育才境界。人本身是完整的统一体,人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境界决定了其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方向、能力和效度,育人对育才有重要促进作用。由此,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从根本上说是通过提高课程育人水平进而提升课程育才水平,促进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共推进。

二、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的重点指向

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要聚焦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推动全教师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教学环节育人。

(一)对教师队伍“主力军”的角色引领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就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明确自身的育人角色,提升育人意识、育人素质和育人能力。

引领教师育人意识的提升。目前,不少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缺乏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主要源于一些教师误以为自己的岗位职责仅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和德性塑造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或误以为自己所授专业课是“价值无涉”“价值中立”的知识课、技术课,发挥不了育德和价值引领作用[8]。对此,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广大教师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到教师既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9],要有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引导广大教师正确认识育才和育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明确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性以及课程思政的可行性,从而破除专业课“无涉价值”的思想误区,打消“思政教育干扰专业教育”的思想顾虑,转变“不愿开展思政”的态度倾向[10],增强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领教师育人素质的提升。“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和道德情操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深远影响,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11]。思政课教师更要当好表率、做好示范,引领广大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践行师德规范。一是引领教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传道者先要明道、信道。要引领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价值判断、选择、塑造能力[12]。二是引领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四个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13]。

引领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最终取决于教师的育人能力、课程思政的创生能力,然而不少教师还存在“不懂思政”“不会思政”的情况。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引领广大教师提升育人能力。一是引领教师课程思政资源开发能力的提升。思政课教师既要引领广大教师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党史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马克思主义学科知识开发课程思政的指导性资源,又要开发课程本身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职业使命、职业道德等内生性资源,还要开发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等拓展性资源。二是引领教师课程与思政融汇能力的提升。课程思政不是机械的课程+思政,而是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有机统一。思政课教师要引领广大教师立足所授课程的性质宗旨、基本理念、思维方式、核心内容、教学方法等,将课程思政资源创造性转化和运用于课程教学,找准育人角度、育人时机,实现课程与思政的融会贯通、浑然一体,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三是引领教师课程思政教法创新能力的提升。当前,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单向灌输、生硬说教现象,缺乏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思政课教师要引领广大教师坚持启发性、主体性、潜隐性,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因时制宜,灵活运用小组讨论、课堂辩论、主题研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调查参观、虚拟现实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二)对课程建设“主战场”的布局引领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对课程建设“主战场”的“排兵布阵”,即构建科学立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全课程育人,而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体系的整体布局和设计开发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原生型课程思政开发引领。结合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特点,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将现有课程循序打造成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体系布局的基础性工作。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大多处于聚焦单门课程的试点阶段,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必须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14]。从课程属性维度,构建通识课+专业课全面覆盖的课程思政体系;从课程地位、课程形态、课程要求等维度,构建核心课程+外围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网络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类型丰富的课程思政体系;从课程对象维度,构建本、硕、博一体建设、层次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

拓展型课程思政开发引领。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体系的布局,不仅要盘活存量,引领原生型课程思政开发,还要做好增量,引领拓展型课程思政开发,即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课程,推动课程思政体系的创新发展。围绕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国家的重大需求,依托地方的优势资源、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学科课程的外延育人资源等打造一批品牌通识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创新能力、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例如上海各大高校立足学校办学特色推出的“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大庆师范学院依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设的全校必修课《铁人精神十讲》等,都是拓展型课程思政开发的可贵探索。

共建型课程思政开发引领。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提出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基于耦合性育人内容,推动思政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内部之间的交叉融合、合作共建,形成一批交叉创新型课程、合作共建型课程,是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创新课程思政体系,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体系布局的重要方面。例如,“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课程可与文史类、理工类专业课程合作开发“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特区精神”等“中国精神”系列通识课;伦理学可与理工类、经济类、法学类、医学类等专业课程合作开发“信息伦理”“消费伦理”“法律伦理”“基因伦理”等“社会伦理”系列通识课。

(三)对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建设引领

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还是要落脚于课堂教学,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最基本的就是引领课堂教学建设,推进思政融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引领[15]。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是从宏观上明确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也是为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服务的。二是从中观上设计不同学科专业的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最终是通过不同学科专业的具体目标实现的,因此,《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16]。三是从微观上设计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不同学科专业是由不同专业课程构成的,学科专业的具体目标还要进一步细化为其下设的不同专业课程的特殊目标,并根据各专业课程的专题或章节内容再进一步设计各专题或章节的更特殊的目标,形成专业课程的体系化目标[17]。

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统筹引领。针对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随意性、碎片性和重复性问题,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引领有两个着力点:一是指导课程思政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首先,贯彻《纲要》要求,引导各门课程全面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18]等课程思政的一般内容。其次,在坚持课程思政一般内容的大方向下,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建构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思政内容。最后,在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思政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性质宗旨、思维方式和主要内容等,建构各门专业课程的特殊思政内容。由此形成科学立体、层次分明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避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碎片性。二是统筹协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容,避免重复。一方面要厘清思政课程的思政内容与课程思政的思政内容之间的边界和彼此的侧重点,避免二者在内容上越界和重复,不能把专业课程过度“思政化”。另一方面也要厘清不同专业之间以及同一专业内部不同课程之间思政内容的特殊性和边界性,避免交叉重复,影响学生的感受性和接受度。

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道术引领。毛泽东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9]。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在规律和方法等方面与其他教育活动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方法,加强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道术引领。“道”的引领是指规律层面的引领,思政课程要指导其他各类课程深入认识、遵循和运用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等,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术”的引领是指方法层面的引领,思政课程要指导其他各类课程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方法开展育人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具体方向、操作方式等专门方法体系,如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激励感染教育法、心理咨询法、思想转化法等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的差异性,前者以显性教育为主,后者以隐性教育为主。

三、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的有效进路

推动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从应然走向实然,真正实现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有效引领,还需要具体的实现路径。

(一)实施“思政课程领航计划”

实现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前提是强化顶层设计,实施“思政课程领航计划”,以政策和制度保障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引领。

从政策上确立思政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势下,有些高校出现一些错误倾向,要么忽视思政课程的改进发展,要么模糊化甚至弱化思政课程的地位,更有甚者企图将思政课程隐入其他人文素质课程[20],实质是要取消思政课程,以课程思政代替思政课程。因此,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必须摆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不仅要明确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还要进一步确立思政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并始终把思政课程置于优先发展、重点建设的战略地位,大力支持思政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为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提供政策依据。

从组织上构建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的专门机构。各高校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发挥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组建由高水平思政课专家领衔,教学名师、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管理人员等构成的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指导、咨询、督查和评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专家咨询意见,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与规划纲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培训,指导课程思政体系设计和教材建设,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各院系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交流研讨,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督查和评估等,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

从制度上激励思政课程领航的动力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驱力。首先,建立健全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将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职责,并将其建设成效纳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评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的考察范围。还要将思政课教师指导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和成效作为思政课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职称评审、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其次,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不仅需要思政课程的积极引领,也需要各类课程的主动配合。因此,还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激发课程思政建设的内驱力。对此,《纲要》提出,在“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學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与此同时,在教师岗位聘用、考核评价、评优评奖、培训进修的过程中,也要着重考察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与成效[21]。

(二)推动思政课程内涵与外延共进式发展

实现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最根本的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程自强,以更好地引领、示范、带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

提高思政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推动思政课程内涵式发展。当前,从内容上提升思政课程的思想性与理论性,从内容和形式上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是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程的关键所在。思想性和理论性是思政课程的魂,也是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的根。“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2]。只有彻底的思想理论才能说服学生、才能引领课程思政。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想,特别是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文件精神、教学重难点问题等,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需求,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领课程思政的航向。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思政课程的生命力之源,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接受意愿、思政课程的教育效度、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道术引领的实现程度。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不是灌输空洞抽象的大道理,而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使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学生对思想理论的认同、悦纳和践行。特别要注重利用大数据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困惑、现实关切、思想动向、需求偏好等,进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供给和教学方法的精准运用。

凝聚思政课课程群的合力,推动思政课程外延式发展。实现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不仅要提升思政课程本身的质量和水平,还要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从而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扩大思政课程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必修课加选修课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即各高校在现有思政课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重点,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23],建设思政课课程群。如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设专题性课程,扩展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深度,打造品牌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思政课课程群,不仅有利于拓展思政课程的外延,更有利于加强思政课程对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和引领,从而提高思政课程的引领力和辐射力。

(三)在协同联动中领航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最终还是在二者协同合作、联动育人中实现的。高校要积极建立制度、搭建平台、拓宽渠道、创造条件,促进思政课程在与课程思政协同中实现领航,在领航课程思政中实现协同。

在学科互动中领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政课程的学科基石,是增强思政课程思想性和理论性的供给源头,是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的理论支撑和学科支撑。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其他学科,在学科交流互动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吸收借鉴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新范畴、新观点和新方法[24],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为思政课程领航课程思政提供有力支撑。

在教学协同中领航。在课程设置上,思政课程要指导其他各类课程并与之联合开发新课程,“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25]。在教育教学上,建立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之间的集体备课、双向听课、思政课示范教学、教学资源共享、教材共建等制度,并在此过程中指导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标准制定、教学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开发、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等。

在科研合作中领航。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领衔组建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鼓励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各类课程教师围绕课程思政相关教研科研选题进行专题研讨、联合申报课题、合作撰写论文,力求破解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特别是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联与差异,课程思政建设的历史与现实、本土与外域、经验与教训、本质与规律、机制与路径等重要问题,为推进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基础和科学指引。

在队伍交流中领航。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通过培训指导、教学观摩、伙伴式学习、沙龙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其他各类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其他课程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素养和能力,指导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骨干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与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之间的人员流动与输送,积极吸收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中具有一定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人才作为思政课兼职教师,鼓励对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有建树的思政课教师适当承担对应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26]。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

[2] 新華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23] 新华社.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1).

[4] 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9.

[5][14][16][18][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15] 郑燕林,任增强.落实课程思政的策略与举措——以《教育传播学》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1,(3):46-51.

[6] 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9):28-33.

[7] 新华网.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2018-09-10.

[8] 沈壮海.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理解和推进课程思政[J].教育研究,2020,(9):19-23.

[9]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6.

[10] 易鹏,王永友.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指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1,(4):54-58.

[11][12][13]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 content_5262659.htm,2018-01-31.

[17] 陆道坤.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16-22.

[1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0]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EB/OL].http:// 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2020-08-31.

[22] 马克思,恩格斯.中共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24][26] 陈锡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可行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1):154-163.

[25] 教育部等八部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 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from=timeline,2020-04-28.

作者简介:

王瑞: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方法。

The Discussing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Piloting Education

Wang Rui(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Sichuan)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key to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education, and the core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guidance which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ensure the correct course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innovation vitality and development real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d a benign curriculum ec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in Sociali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ocus of this guidance is leading the teachers to be the “main force” role, leading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o be the “main battlefield” layout,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 main channel”. Implemen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pilot plan”, promoting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pil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llaborative linkage are the realistic way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pilot education to move from what should be to what i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ilot; point; the way forward

收稿日期:2021年7月5日

責任编辑:李雅瑄

猜你喜欢
领航思政课程指向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领航杯”江苏省中小学 电脑制作活动获奖作品
梦想领航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超过150头领航鲸搁浅澳大利亚海滩已有一半死亡
领航鲸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