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技术的实验与改革

2021-10-23 06:38
中国电化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思政互联网+教育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影响了新技术的应用和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因此,将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互联网+思政教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常态。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的三个方面的保障性决策建议。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趋向

(一)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1.转变教学方式,变教师主导型教学为师生讨论式教学。教师主导式教学会使学生产生“接受疲劳”,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要逐渐向讨论式教学过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2.完善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变传统的单向评价模式为师生互动型双向评价模式。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地开发出来,能够积极主动、不受任何阻碍地发表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将这些观点和看法有效地传递给教师和教学管理单位,根据这些信息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增加专业教学的吸引力。

(二)现代教育的科技化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通过将大量的图片、音视频资料、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国际(国内)最新的学术前沿动态、相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直接或間接反映等,在适当的时机传递给学生,实现有限的时间内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创造性思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翻转课堂、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高校的教学信息量更加丰富,使知识的传授更新更快更有效果。

(三)教育资源的网络化

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融合,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和共享效果。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进行了积极倡导。比如,2015年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各省教育厅据此迅速作出反应,决定在高校组织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立项建设超过400门省级精品课程,并通过在线开放的形式推广到高校,许多高校也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了相应的网络课程建设,这些举措的推行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验

(一)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普及,存在的问题:一是有部分教师存在着读课件及课堂教学缺乏互动等问题。其中的原因是,部分教师极易对多媒体技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形成强烈的依赖,使得课堂教学呆板、新意不足,很难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二是在PPT制作方面存在着重难点把握不准的问题,大量信息被置于一节课中,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于部分教师技术的缺陷,虽然较为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但仅限于课件的简单制作。三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

(二)影像资料应用于教学的情况分析

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将影像资料适当的应用其中,应该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作者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这一教学手段进行了应用,并与其他教师不应用影像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合理地选择影像教学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有较大帮助。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的:一是影视资料的获取、选择和对资料的分析完全由教师自己选定,这就有可能出现影像资料与教学内容并不完全相符等问题。二是技术因素,影视资料的剪辑需要相应的技术和软件,这是我们许多教师无法克服的困难,时间、精力和技术均无法保证。三是影视资料应短小精悍,以微视频的特征展现容易产生效果,但必须符合审美的需要,如在使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时发现,这一资料的每集时长虽然不足5分钟,但赵忠祥的解说却起到好处,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要求十分符合。可是在播放过程中,经常出现图片不清晰、影像黯淡等问题,学生颇有怨言,因此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三)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曾经的网络教学是通过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终端,将网络上的有关教学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并通过网络对教学远程监控和评价。当前,在“互联网+”的带动下,人们接触网络的方式已经从计算机终端转移到了其他多个不同的“节点”,手机终端、IPAD终端等接连出现,5G、WiFi等覆盖的区域越来越广泛,博客、微博、微信、社区等逐渐成了人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并以即时通讯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鉴于这样的事实,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主体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在调查中发现,有超过60%的大学生对网络教学持欢迎态度,认为该模式下不但能够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还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在线的讨论,它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对强化学习效果很有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13%的学生,认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更具时代感,十分符合其个性诉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基于互联网的思政课教学,存在很多需要突破的困境,其中就包括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加之很多习题都要放在网上让学生学习,很难确定考评的真实性。二是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仅凭教师个人很难完成,而各高校的建设重点也不一致,很难保证思政课网络课程建设实用性、针对性和完整性。

(四)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从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实验的结果看,思政课教学效果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单从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的实际看,高校思政课该如何翻转,翻转什么至今尚无定论,再加上网络课程自身的设置和管控局限,置于网络之中的课程能否真的能将那些电脑控、手机控的学生吸引过来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也未可知。事实上,互联网的应用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学习并未如想象的那样应景,“用技术支持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

三、“互联网+”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

(一)思想保障

当“互联网+”在许多领域已经发挥出巨大作用时,高校教育的变革显得有所滞后,利用技术促进学习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将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而这种改革应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引,以青年学生学习需求为基础,重点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权威性,这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全新要求——思政课老师要不断提升教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尝试新技术下的教學方式变革,这里包括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要依据大学生的网络偏好,熟练运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及时调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形成时代化、大众化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

(二)制度保障

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与教育技术的革命密切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审时度势制定支撑计划,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手段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各高校更应立足本校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思政教育管理体系以及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指标体系改革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并从技术支持方面抓好校内思政教育网络化建设的管理和维护,搭建校园思政教育网络交流平台,校内相关部门也应在各自的网站设立相应的思政教育栏目,以形成校园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网络,确保把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高校思政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教学,进而为实现思政教育的网络化奠定基础。

(三)技术保障

有专家提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必须适应移动互联新常态,并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思政课教学方式需要朝着多元化、现实化的方向发展,既要迎合青年学生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偏好,也要进行积极的探索。比如,采用“全视频+慕课+移动互联”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新的“包装”,将其精编改制成便于移动互联传播的内容,便于在互联网平台上交流、互动、辅导、答疑。所以,在技术操作领域,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借助互联网技术,持续探索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新方法;第二,适当延伸校企合作途径,以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搭建起与思政课网络教学相适应的新的教学体系;第三,挖掘自媒体资源优势,在互联网上开发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让其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阵地,助力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梁建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评估及战略策略核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XKS02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思政互联网+教育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