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中药湿敷治疗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观察

2021-10-28 06:04潘玉梅
护理与康复 2021年10期
关键词:例数中风针刺

潘玉梅,陈 玲

金华市中医医院,浙江金华 321000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死率高,预后差,约75%左右的中风患者会在病后出现感觉障碍,包括感觉异常,感觉减退、缺失和感觉错位等症状[1]。肢体的感觉障碍会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影响,包括平衡、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因而感觉障碍的疗效会影响到患者其他功能的恢复[2]。针刺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疏通经络和活血行气调理机体的功能,尤其能激活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并上传至大脑皮质区,促进功能受损区域的恢复,在中风治疗中效果较好[3]。中药湿敷通过热作用使毛孔开放,使药物成分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局部微循环而活血化瘀,改善组织代谢功能,在中风后的治疗中也有显著效果[4]。为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将针刺结合中药湿敷应用于中风患者肢体感觉障碍的治疗中,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通过金华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经头部CT或MRI确诊;首发中风;无认知障碍;发病前无感觉异常;中风后出现单侧感觉障碍,处于中风恢复期;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累及消化道的疾病;原发性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损害;造血系统疾病;对针刺、中药有变态反应/不耐受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患者。样本量估算:使用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的样本量计算方法,根据公式算出所需样本量为每组至少35例。选取2019年4月至12月来医院诊疗、且符合纳排标准的102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32~63岁,平均年龄(45.36±7.90)岁;病程21~45 d,平均病程(30.60±6.53)d。观察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46.86±7.50)岁;病程22~51 d,平均病程(32.73±5.62)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中风后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并给予推拿以及起坐、运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2.1对照组

采用针刺治疗,1次/d,持续60 d。确定患者针刺治疗的穴位,包括百会、廉泉、风池、完骨、翳风、三间、合谷、足三里、太冲穴、三阴交,用75%乙醇消毒穴位,再用一次性无菌针刺入相应穴位,进针后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5 min。

1.2.2观察组

采用针刺结合中药湿敷治疗,1次/d,持续60 d。针刺治疗后间隔30 min进行中药湿敷治疗。中药湿敷治疗药方:桑枝、透骨草、鸡血藤各30 g,桂枝、伸筋草、丹参、艾叶各20 g,羌活、独活各15 g,麻黄、红花、乳香各10 g。将上述中药放入600 mL水中煎取汁,趁热以医用纱布浸取药液,拧至不滴水为准,温度约40℃,敷于患侧肢体,持续30 min,同时用台式神灯治疗仪(LY-606A)照射,维持适宜温度(温度约40℃)。

1.3 观察指标

治疗60 d后由主治医师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60 d后由责任护士评估两组患者患肢感觉障碍情况。

1.3.1临床疗效

痊愈:感觉障碍症状基本消失、单项感觉障碍得分≥90%最高积分,与治疗前相比综合得分提升≥25分,且总积分≥40分。显效:感觉障碍症状改善显著、单项感觉障碍得分≥70%最高积分,与治疗前相比综合得分提升≥15分,但总积分<40分。有效:感觉障碍症状减轻、单项感觉障碍得分≥50%最高积分,与治疗前相比综合得分提升≥5分。无效:感觉障碍症状无改变、单项感觉障碍得分≤50%最高积分,与治疗前相比综合得分提升<5分[5]。其中感觉障碍症状依患者自述,当患者的自述与得分不一致时,以患者自述为准。如患者上下肢得分不一致,疗效评估依得分较低者。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感觉障碍评分

感觉障碍的评估采用改进的Fugl-Meyer和Lindmark法,包括3种感觉,内含7个感觉项,即分为浅感觉(痛觉、温觉、触觉)计0~20分、本体觉(运动觉、位置觉)计0~16分、皮层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计0~6分,总分为0~42分,积分与感觉功能呈正相关[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感觉障碍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感觉障碍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比较

3 讨论

3.1 中风后肢体感觉异常的发生机制

感觉障碍包括了一般感觉和复合感觉的障碍,其中一般感觉障碍又分为浅感觉(痛、温、触三觉)、深感觉(运动、位置、振动三觉)的障碍,复合感觉包含实体、图形、两点辨别等觉[5]。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的血肿压迫及脑缺血、坏死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病理损伤会导致感觉神经中枢的损伤以及传导通路的破坏,因而出现了包括感觉的减退、缺失、过敏等感觉功能障碍[6]。在中医学中,风、火、痰、瘀、虚、气六种病邪上扰清窍,而出现“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是中风的主要原因[7]。其中瘀是根本,即瘀血对脑窍的阻滞是中风病机的根本,如《黄帝内经》所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8]。在《证治汇补·中风》中有言:“脉者血之隧道,筋者血所荣养,脉皆起于手足指端,筋皆会于手足肢节,故血气衰竭,痰诞凝滞,而作麻木”,说明中风后的感觉障碍的根本原因是血气亏虚所致。

3.2 针刺结合中药湿敷治疗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疗效较好

针刺作为传统疗法,能有效地刺激患者的神经,促进神经中的信号传递,增强大脑与周围神经的联系,同时对其脉络起到泻实之效,从而疏通患者的脉络,调和血气,在临床的治疗中已经证实其效果[9-10]。但临床使用中,发现单纯使用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疗效不够有效。中药湿敷亦为中医的传统疗法,煎制药汤后,热敷患部,有疏通、调和气血,祛除邪毒的奇效[11]。皮肤上的毛孔会在热疗作用下开放,使药液中有效成分能够渗入皮肤之中,进而舒经活血、化瘀祛毒[12]。其中鸡血藤、桑枝、伸筋草可通络舒经;透骨草活血祛瘀、祛风除湿;桂枝、艾叶、丹参、红花可疏血通阳;再辅以羌活、独活、麻黄除湿止痛;乳香活血消肿,定痛生肌[13]。因此,针刺结合中药湿敷对于中风患者的治疗起到联合效应。结果所示,针刺疗法单独使用时能够一定程度的缓解患者感觉障碍的症状,但与湿敷联用的效果更佳,其总有效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感觉障碍评分较高,且无不良反应。说明针刺结合中药湿敷治疗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例数中风针刺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