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与基于经颅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021-10-29 02:20史永梅张文征贾卫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湿质阳虚椎动脉

陈 星,史永梅,张文征,贾卫华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脑血管疾病可实时监测颅内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具有经济、无创、方便等优点[1-2],研究人员不断更新TCD参数以提高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的能力[3]。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内经》萌芽,经过《伤寒》《金匮》发展,《景岳全书》完善,不断总结升华最终形成中医体质学说[4]。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经过30余年研究,基于大量临床观察[5],对内容进行增补,形成现有的9种基本体质类型[6],可全面反映人群的中医学病理生理特点[7]。本研究结合新的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基于现有的中医体质量化积分,探讨血管超声在中医体质辨识中的结合位点,为中医“治未病”思想进一步提供数据支持,对中西医结合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病人38例,其中男14例,女24例;年龄(52.53±16.30)岁;身高(164.82±7.22)cm;体重(66.0±12.6)kg;健康体检11例,主诉头晕病人16例,主诉头痛病人11例;伴随疾病:高血压9例,高脂血症8例,冠心病3例,2型糖尿病2例。

1.2 检测方法 TCD检测:应用美国Natus公司生产的TCD诊断仪(型号:SONARA/tek),探头频率2 MHz。通过颞窗、眼窗和枕窗,分别记录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颈内动脉终末段(ICA)、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CS)、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近远端的血流信号,共测量14个血管部位的S1峰时流速(Ys1),心脏舒张期血流速度(Vedv),达S1峰时间(Ts1),并进一步计算S1峰血流加速度(Ss1)=(Ys1-Vedv)/Ts1(见图1)。同时根据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8]中医体质量表进行评定,并进一步计算转化分。

图1 血流动力参数标注图

2 结 果

2.1 中医体质与Ys1的相关性分析 Ys1.右侧颈内动脉虹吸段(RCS)和痰湿质呈正相关(r=0.461,P<0.01),Ys1.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LCS)和痰湿质呈正相关(r=0.469,P<0.01),Ys1.左侧大脑后动脉(LPCA)和湿热质呈负相关(r=-0.367,P<0.05),Ys1.右侧椎动脉(RVA)和阳虚质呈正相关(r=0.332,P<0.05)。详见表1。

表1 中医体质与Ys1的相关性分析

2.2 中医体质与Ss1的相关性分析 Ss1.RCS和痰湿质呈正相关(r=0.383,P<0.05),Ss1.LCS和痰湿质呈正相关(r=0.403,P<0.05),Ss1.右侧颈内动脉终末段(RICA)和湿热质呈正相关(r=0.329,P<0.05),Ss1.LPCA和气虚质呈负相关(r=-0.498,P<0.01),Ss1.LPCA和阳虚质呈负相关(r=-0.433,P<0.05),Ss1.左侧椎动脉(LVA)和阳虚质呈负相关(r=-0.321,P<0.05),Ss1.基底动脉近段(BA80)和阳虚质呈负相关(r=-0.335,P<0.05)。详见表2。

表2 中医体质与Ss1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脑血流频谱形态[9]可反映颅内血管病理改变,随着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增加,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改变,包括颅内动脉的全身血管均发生血流动力学改变[10];心动周期内左心室收缩形成第一个峰即为S1峰,Ys1和达峰时间与脑动脉硬化关系密切[11],达峰时间由于测量值变化范围较小,常较难特异性识别,Ss1是综合峰时流速和达峰时间的指标,通过血流加速度方式反映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体质转化分联合进行多角度评价,为临床中医体质分型和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提供可预测的数据支持。

对峰时流速的分析发现,痰湿质与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Ys1呈正相关。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内动脉虹吸段解剖走行具有独特的“U”“C”等,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易受到血流冲击并形成血管狭窄,导致血流速度局部升高。痰湿质人群具有痰饮内停、化为湿邪、黏滞重浊的体质状态,心脑血管狭窄损伤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引发疾病。相关研究显示,中风、胸痹是痰湿体质人群的主要发病倾向[12],与倪珏民等[13]研究结果一致,即脑血管病病人以痰湿质人群居多。分析Ss1提示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与痰湿质呈正相关;基于峰血流加速度与峰时流速两个指标的分析结果,提示颅内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血流动力学参数在辨识中医痰湿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应给予更多关注。

Ss1相较于峰时流速可提供更多的中医体质相关结果;阳虚质与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近端Ss1呈负相关,左侧大脑后动脉的Ss1与阳虚质和气虚质呈负相关;特征性反映颅内后循环血流与气虚、阳虚质密切关联,阳虚质阳气虚衰,代谢活动减退,与气虚质存在元气不足、肌肉无力、短气自汗等特征相符。阳气虚衰无力行血,可能与血流加速度降低有关。付信晓[14]研究显示,气虚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TCD改变率较多。因此,后循环血Ss1可作为提示阳气虚衰等体质的敏感指标。

颅内前后循环由于解剖结构不同导致血流频谱存在差异。湿热质与前循环血流呈正相关,与后循环血流呈负相关、阳虚质与右侧椎动脉呈正相关。分析颈内动脉系统血管路径弯曲较多,易受血流冲击,缩小血管局部管径,增加血流速度,而湿热质存在湿热内蕴、灼伤津液的病理机制,可能与前循环血流加速度升高有关。后循环椎动脉颅外段均为骨性结构,动脉搏动性相较于前循环较弱,椎基底动脉受管径不对称和走行影响出现后循环血流流速减慢,湿热质人群由于气滞不畅造成大脑后动脉峰时流速降低的可能,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针对性机制研究。

本研究样本量有限,研究对象为门诊病人,人群体质常兼夹体质,各有偏重,因此,体质量表的9种体质转化分可有效反映中医体质和脑血流动力学关系,针对中西医结合的体质疾病预测可结合其他生化检测指标,将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促进中医体质学说的内涵丰富和疾病辨识,对“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临床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湿质阳虚椎动脉
中医体质与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贵州苗族痰湿质及瘀滞质人群面舌图像特征分析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健脾祛湿颗粒辅助治疗痰湿质原发性高血压40例临床观察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