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多元美学身份话语认同研究

2021-10-29 00:58顾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美学

顾颉

内容摘要:本文从美学身份话语的视角开展“审美人类学"学科属性探索与多元美学身份话语的分析,分别从民族民间话语、经典马克思美学话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和后现代美学话语四个方面诠释审美人类学作为复合式学科、多元美学话语交叉叠合认同的学科理念,彰显了美学的跨学科整合趋势与当代美学理论转型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 美学 身份认同

如果说当代中国文化是传统与现在、本土与外来在现代传媒交流平台上的多音齐鸣而呈现出多元文化杂糅的文化形态,那么王杰先生创设的审美人类学作为当代美学转型的成熟的理论体系为国内多元美学话语提供了交互的平台,该学科的美学话语包括对民族美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以及后现代多元美学话语的吸收与认同。审美人类学多元美学话语的重叠交叉推动中国美学研究多元美学话语的资源融合,为确立跨学科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显示出该学科宽容的学术品格与开放的创新精神。因此,王杰先生的审美人类学为我们研究审美人类学美学身份话语认同与美学现代性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个案。

第一,民族民间美学话语的认同。王杰先生及其团队建立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扎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人类学考察基础上,承续美学学科的哲学思辨,构成了审美人类学独特的方法论体系。鉴于此,王杰先生创设的审美人类学关注民族民间美学话语的形成与现状,吸取民族民间美学资源,尤其是对广西自治区少数民族民间的美学观念以及由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审美文化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开展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主要涉及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包括神话、史诗、宗教、民俗,仪式以及民族审美文化的传播交流;其次该团队考察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黑衣壮的民歌、服饰、仪式、婚姻、美食、壁画、建筑等民间习俗与地方审美经验。因此,王杰先生及其团队的审美人类学类似于西方学术界的文化研究,属于复合性交叉学科。[1]其研究对象的“核心层次是特定族群的审美实践和审美文化创造性成果”,以“揭开特定区域族群中被遮蔽的审美感知方式,激扬符合美的规律的文化创造原则,建构充溢审美氛围的生存环境。”[2]为该学科的主要任务,而“审美人类学当前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田野调查方法深入了解并分析中华本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底层文化和边缘文化所具有的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审美需要,找出其特征所在,并进而在理论上加以说明,以便超越美学思想中西方中心话语的思路。”[3]可见,王杰先生及其团队创设的审美人类学是通过族群美学的研究达到对人的生存美学的建构。

第二,经典马克思美学话语的认同。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札记显示了晚年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转向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与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马克思关于人的身体与审美需要的关系的思想和理论;马克思对古希腊神话的永恒魅力这一问题所表现的思想;审美活动与历史进步的关系。”[4]在研究方法上,“早年马克思的研究方法以逻辑方法为主,在《资本论》中,逻辑的力量被马克思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晚年马克思的研究更重视实证方法,强调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实证材料,在对具体资料的分析比较中,发现事物的规律性。”[5]王杰先生及其审美人类学研究团队对马克思美学思想与研究方法的吸收与认同,主要表现在审美人类学体现了经典马克思美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与实证方法。在审美人类学深层的理论建构中,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自由解放、对象化理论以及现代悲剧观念等美学思想成为审美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支撑与重要理论资源,彰显了审美人类学学科的美学身份与马克思的美学旨趣。其次,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取向,是该学科最大的理论亮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审美人类学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来源,还可以说审美人类学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这棵参天大树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受多种思潮浸润而催生的一枝新芽。”[6]

第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的认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再是纯粹美学范畴内的审美研究,而是兼有政治解放的审美意识形态研究。审美人类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的吸收旨在探讨中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语境中民间弱势群体与弱势话语的自由解放,同时又是回应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召唤。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给予审美人类学学科发展以重要启示:注重解读文化人类学话语和美学话语之间的关联,肯定审美历程中的实践力量,推动民族民间弱势话语的自我解放与自我发展,激励民族民间话语超越后现代权力话语的冲击,探索地方审美文化形成的根源和审美表达机制,分析东方审美经验与东方审美表达机制,唤醒一度沉寂的民族民间美学话语的乌托邦冲动,奠定了审美人类学将其核心范畴审美制度的研究作为研究地方审美经验与实现民族民间审美话语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审美现代性的建构。

第四,西方后现代美学话语的认同。后现代美学话语主要对弱势群体弱势话语进行阐释与庇护,描述他们在现实中受到强权主义的压抑与驱使而不断被边缘化的现状,这与审美人类学对西南民间话语的考察,以民间弱势群体、弱势话语的保护为研究出发点与归宿点而言,在学科建设与弱势群体、弱势话语的关联上体现了审美人类学与后现代美学话语的一致性。因此,审美人类学对后现代美学话语的认同,即对权力话语以及后殖民主义部分美学思想的吸收,将其纳入到理论视野并成为理论资源之一,既丰富与发展了西方“弱势话语”理论,又体现了审美人类学的理论张力。审美人类学受益于西方后现代美学话语的一个主要来源是精神分析美学。精神分析美学与人类学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应用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讨个体的自我、本我和超我,这为审美人类学阐释“文化的自我”提供了理论的帮助。其次,精神分析美学是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基础,即意识和无意识构成了人的全部精神活动。精神分析美学遵循从个体心理层面与情感层面向社会普遍心理与情感轨迹延伸。因此,弗洛伊德把意识比作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将无意识比作潜流下的冰山,意识仅占一小部分,隐藏在最底层的无意识占多数部分并對人的意识起决定作用。荣格运用人类学的研究资源与研究方法拓展了无意识的研究范畴,即从个体的无意识转向集体无意识的研究。拉康精神分析学受益于语言学与人类学的双重影响,将结构主义与精神分析学结合,发展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美学关于无意识结构分析、复杂的内在精神机制、自动调节理论以及独特的精神分析法,对审美人类学的实证研究起到理论的帮助。

综上所述,地方审美经验、地方文化发展立场和多元的文化生存形态是当代审美人类学追求的价值取向,尤其在当代中国美学生长的新格局中,审美人类学多元美学话语认同与多重美学话语的重叠对学科建构和对当代美学转型产生了非凡的意义。首先,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学术研究语境纷繁复杂,既有学术范式遭遇质问。王杰先生及其研究团队参与了这一时代变迁与学术转向,即在当下学科交叉化的学术环境中,从西南民族民间审美文化的“地方审美经验”与审美制度出发,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西南民族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审美人类学研究。审美人类学对民族美学话语的认同展示了该学科对待弱势话语的立场,呈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新姿态。其次,审美人类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的认同是在文化全球化和后殖民文化复杂语境下,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地方审美经验挤压,提出中國审美经验与东方审美表达机制。审美人类学对现实问题的解答既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实日常生活经验的批评精神与对现实的超越精神,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美学与现实关系的积极回应。同时,王杰先生创设的审美人类学将民族民间审美文化的发展融于审美现代性的研究中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王杰先生及其研究团队建构的审美人类学赋予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和当代审美现代性研究以深远的影响。再次,审美人类学对后现代美学话语的吸收,体现了该学科多元文化价值立场。肯定地方文化,保护弱势话语,倡导多种民族共存、多元文化共生的“大同之美”。因此,王杰先生以其独到的探索,拓宽和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分支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当下,正值学术转型之际,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经过艰难曲折与蓬勃发展之后,正迎来了一个有望取得创造性大发展的历史阶段,祝愿审美人类学能一如既往,推动中国审美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意义[J].民族艺术,2000,(3).

[2]王杰,覃德清,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J].文学评论,2002,(4).

[3]王杰,海力波.审美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发展[J].文艺研究,2002(02):4-11.

[4]冯宪光,傅其林.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6-35.

[5]陈建宪.马克思、恩格斯与文化人类学——马克思《人类学笔记》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札记[J].西北民族研究,2008(2).

[6]王杰.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审美人类学美学身份认同的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227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