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郎织女》传说的演变看文化的传承发展

2021-10-29 00:58唐世雄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牛郎织女传承发展文学作品

唐世雄

内容摘要: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都流传至今,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广为传颂。其中“牛郎织女”也算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的演变最终成为了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有萌芽、形成、发展、定型四个阶段。因此,想要更好的看待文化的传承发展,则需要解析这四个阶段,给民众树立好的价值导向,才能增加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关键词:牛郎织女 文学作品 传承发展

牛郎织女的故事距今已经相传了近千年,可以说这个神话故事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代表性一员。之所以说这个故事能够流传如此之久,也是因为这个故事符合中华民族一直称颂的一种精神——一个苦命的“牛郎”,却和一名来自“仙界”的织女相爱,这也成为了我国七夕节的故事来源。两者的结合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带上了一幅神秘并浪漫的面具。

一.历史长河中“牛郎织女”的起源与发展

(一)传说的萌芽来源于西周

“牛郎织女”这个传说从两千年前开始流传,最早的记载在《诗经》里,里面有一文说:“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古人对星象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在这里,古人将天上的几颗星星所构成的形状联想成了织女到的样子,而再旁边的三颗星星则联想成牛郎的形象,所以可以看出,古人在进行星象的观察时,并不是单纯的只是对星象进行了解,而是能够加以想象,将星辰的特点和自己大脑的产物结合在一起,并为不同的星辰进行命名。因此,在起源的最初,织女与牵牛只是浩瀚星空中的两颗星辰。而随着历史的推进,时光匆匆,再一次的文献记载是在《史记》中,司马迁曾在书中这样描写:”牵牛为牺牲….织女,天女孙也。“此处,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古人对”牵牛“与”织女“这两颗星辰赋予了人性化,出现了人类的生命特征,尽管此时两者之间已经具象为人,但是两者之间是毫无关联的。

(二)汉代时期形成了传说

东汉时期一首《迢迢牵牛星》,证实了牛郎织女故事的基本形成。诗中是这样描述两者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首诗也成为了后世最广为传颂的一首,并且直到今天,每当七夕节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这首诗。在这首诗里,两者已经有了情爱,并且明确了两者的身份,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在曹植所写的《九咏》中,也将织女和牛郎二人明确为夫妻关系,并且诗中明确一对儿苦鸳鸯的见面时间。在之后的文献中,则有对于七夕时,女子所做之事表达对感情的渴望与美好。在汉代可以说已经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的大致样貌。

(三)魏晋时期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古人以诗和词进行事物与感情的表达,在这一时期,七夕题材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被更多的人所直到且喜爱,故事情节也在不断的被人丰富,其中折射出了当时人们向往的情感立场和价值观念。

(四)当代对传说的定型

随着我国的成立,国家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而牛郎织女的传说也被编入进了初中的语文教材之中,也成为了学生必须需要学习的文章之一。在被编入进语文教材中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取消了一些原有男女之间性别上所产生的矛盾,成为了一个反封建礼教的文本。而在新的改编中,织女成为了一个深受约束、渴望自由的劳动女性形象,而王母则是一个棒打鸳鸯、自私自利的封建家长形象。牛郎织女也成为了一则打破封建婚姻,自由追求幸福,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故事。时至今日,当代的人民对于七夕这个节日和古时候人们对于这个节日的纪念是截然不同的,古时候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会做女红、陈列瓜果等等,但是在现代人的纪念方式里,已经成为了和意中人一起逛街、看电影等新型方式。当下的传说和古时候的传说在版本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如今的牛郎织女更能打动人们的内心,也被千家万户所知晓。

二.牛郎织女演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条件是传说的产生前提

社会中存在的事物必然影响人类相关的意识,牛郎织女这个故事的产生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更不是天上的神仙点化的,而是具有非常现实的基础。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男耕女织是构成经济体制的最主要部分,在当时很多农民在皇家贵族的剥削下,认为只要有土地可以耕种,有丝可以织,不求锦衣玉食,只要能够温饱就是生活的最理想状态。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隔着一条河,两端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婚姻与配偶,更容易使人结合当时的情况,想到男耕女织这样的理想生活。换言之,在我国以前的社会中,男人是主要的劳动力,女人以织布為辅的家庭生活场景,也正是因为社会中存在,所以人们才能将天上的星辰联想成牛郎织女的这一段故事,并且将自身的生活状态和美好希望,融入进了故事之中。牛郎织女的故事中,不仅只存在经济基础,同时也存在构成一个家庭的基础。学者认为,自东汉起,才出现了子女婚姻被干预的问题,这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在东汉开始出现了大家庭制度,而在之前都只出现的是小家庭制度。[1]因此人们也将两颗没有特殊含义的星辰结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牛郎织女刚开始的版本——也就是织女的父母反对织女和牛郎在一起。所以可以说社会条件为人们创造出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后来故事能够演变的前提。

(二)社会诉求是传说演变的诱因

在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定型之前,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出现了非常多的版本,这也是因为社会的诉求导致故事在发展的过程的不断的演变。从两个不知名的星辰,到人们为这两个星辰命名,再到人们为它们创设出拟人的故事。这正好是小农社会中,男女之间存在的情感、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诉求。这一时期,牛郎是普通劳苦农民的化身,织女是农村妇女的化身,这一时期人们普遍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美满幸福,希望上天能够听到他们心中的诉求,转眼到魏汉时期,这则故事则被更多的带有愁情和怨情的色彩,有学者认为,因为当时人们生活普遍的不容易,导致人们只能在假想中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于是,那一时期的神话故事的主题普遍都是像《牛郎织女》这样的美满故事,来成为自己对苦难的现实生活的一种调剂”[2]由此可见,正是人们有这样的需求,才能够诱发了“牛郎织女”传说的种种催人泪下的情节。

三.牛郎织女对当代文化传承发展的启示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这个传说故事曾经出现过多种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在学术界称之为异文。其中有学者通过对江苏泅阳和苏州地區所流行的传说版本做了细致的研究,他明确的指出文学作品中“牛郎织女”传说除了幸福美满的版本之外,也存在着家庭破裂的故事类型。在这个故事版本中,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不甘心下嫁一个人间的放牛郎,所以,尽管人在人间,但是内心还依旧向往着天上的生活,一心想要回到曾经的衣食无忧的生活中去,而牛郎肯定不愿意放走织女,在争吵中对织女大打出手。也有学者则研究了河北束鹿地区的流传版本,并且也归纳出了“夫妻不和睦”的故事类型。也有一些学者发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异文版本中有着很明显的几个特征,很多不合主流的版本中,故事的发展并不令人觉得美好和向往。其中有一些版本,不仅是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也有更为夸张的是织女和牛郎的结合都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的被迫。尽管出现这些不主流的故事版本,但是这些故事版本之所以没有能够流传到我们普通大众的耳朵里,说明了这些不主流的故事版本不符合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价值观,因此,人们不能接受这样的版本,所以这些版本故事并不会广为人知,也就不具备传承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适应社会公众需求增强文化传承发展的持久力

“牛郎织女”传说中各种版本之所以只留下了现在广为人知的版本,主要原因是这个幸福美满的版本,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并且符合我们传统文化的。这也就说,在历史长河的不断的发展中,所有神话传说故事的起源首先需要社会的需求,几千年前,人们的需求不需要“家庭关系破裂”、不需要“夫妻之间的反目成仇”,需要的是幸福美满,稳定平顺的生活,因此,才出现了“牛郎”“织女”,人们才给他们赋予了新的、能够满足人们内心需求的故事。很多学者曾经说:“牵牛星和织女星其实它们最初的含义仅仅只是一个星名,而七夕更仅仅只是一个农时节日。反而正是因为人们的需求,于是给这个平凡不能再平凡的节日冠上了一个浪漫的噱头。所以,七夕节不管本身的含义是什么,但是都不能够阻挡人们对这个节日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期盼。这也就是说,所有的文化在实际的发展中,导致它能传承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还是文化的价值性

我们的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化,经过了时间的洗涤。在文化不断发展中,能够长留在人们心中的文化,需要有这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这些文化满足人们内心需求的同时,也为自身增加了更长久的生命力。同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不能仅仅只局限在一种方式里,在如今社会高速发展中,需要有更多的表达方式,让文化能够更多的被人们所知和吸收。

参考文献

[1]樊小玲."牛郎织女传说中牛意象的文化解读."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7-20.

[2]张佳."从文化传播角度看牛郎织女传说的源地之争."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223-224.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教育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牛郎织女传承发展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七夕的夜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文学作品与数学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