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中央苏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2021-10-31 18:25张茹
世纪桥 2021年5期
关键词:经验启示治国理政中央苏区

张茹

摘 要: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在中央苏区的伟大预演和成功尝试。这些探索与实践,不仅为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政权的组织形式、党的建设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还为党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治国安民、反腐倡廉、培养选拔干部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中央苏区;治国理政;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1)05-038-09

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等率领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征战赣南和闽西,并在赣西南及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创建了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此后,人们把赣南、闽西根据地称为中央苏区。在中央苏区初步形成时,一是亟须确立各项制度,保证苏区的劳苦大众翻身作主;二是亟须制定和实施符合苏区实际的土地政策,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三是亟须杜绝苏区内党政干部的贪污腐败现象,巩固政权之基;四是亟须培养和打造一批干部人才队伍,强大革命力量;五是亟须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的错误思想,落实思想建党的原则;六是亟须纠正党内的错误倾向和不良风气,培养优良作风;七是亟须开创新型红色文化载体,加强发挥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因此,中共中央认为,要进一步发挥中央苏区在全国各苏区中的统领作用,加强各苏区之间的联系配合及一致行动,必须召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共和国。对此,中共中央在1930年2月4日發出了关于召集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的通告。但因反“围剿”形势的严峻,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经四次延期,终于在1931年的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叶坪村胜利召开。此次大会胜利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世界的东方诞生,标志着中央苏区的正式建立。从此,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成了整个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和指挥部。并且,大会明确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从此,党在中央苏区开始了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和成功尝试。正如毛泽东所讲:在中央苏区,“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1]

一、党在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国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政权

党在中央苏区领导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旨在实现中国劳苦大众掌握政权,翻身作主。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就明确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2]6由此可见,党在中央苏区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其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政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是史无前例的质的飞跃。

首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实现了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工农民主专政是保证绝大多数人当家作主,享有民主自由权利,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的新型红色政权。它一方面表明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主人是工人、农民、红军士兵等一切劳苦民众,他们享有最广泛的民主与自由,有权利选派代表参与管理国家政权,有权利集会结社、言论出版,有权利对苏维埃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批评。另一方面,它表明了对官僚、地主、军阀、豪绅等一切剥削人的人及反革命分子实行专政,他们没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的自由,更没有选派代表参与管理国家政权的权利,而且要利用革命武力和革命法庭镇压他们的反革命活动。由此可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工农民主专政不仅实现了民主与专政的统一,而且完全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次,党对政权的领导避免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早在1927年中国苏维埃运动一开始,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就已确立。之后,《苏维埃政权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在中共六大上正式通过,其中明确指出:“苏维埃政权之正确的组织,是要以党的坚固的指导为条件的。”[3]这就表明,如果没有党的正确领导,那么苏维埃政权必然无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是,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并非“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毛泽东就曾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写道:“以后党要执行领导政府的任务,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执行的时候必须通过政府的组织。国民党直接向政府下命令的错误办法,是要避免的。”[4]13张闻天也认为,党的负责同志直接给苏维埃政府下命令,或者把苏维埃工作当作无关紧要的工作,或者把党内曾犯过错误的同志都送到苏维埃政府去,这些倾向都是错误的。因此,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途径,主要是在思想政治上实施领导。一方面苏维埃政权必须以党所制定和提出的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行动指南,不能自行其是。另一方面,党的决议、指示和各种政治主张,不能直接由党委向政权机关发号施令,而只能通过党团工作在苏维埃政权中贯彻执行。另外,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必须要由民主选举产生,绝对禁止由党部指派。

再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体彰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党为了建设苏维埃的民主政治,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确立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体。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是把工农兵代表会议分为乡、区、县、省和全国五级,通过召开各级工农兵代表会议,让工农群众参与管理国家。而且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参加各级工农兵代表会议的代表要由符合条件的选民按一定比例选举产生。由工农群众根据自身意愿所选出的各级工农兵代表,一方面,他们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由此到各级苏维埃工作,并在转达工农群众意愿的同时,将其所要进行的工作提到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去讨论;另一方面,他们需将上级苏维埃所决定要开展的工作,在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进行讨论之后,再传达给工农群众,并带领其执行代表大会的决议。由此可见,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苏维埃的民主政治,彰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真正代表了工农群众的意志、意愿和利益,从而做到让工农群众自己行使国家权力。

此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通过法律法规实现了真正的民主选举。根据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公民在十六岁以上均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的政治事务。”[2]7随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委员会的工作细则》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颁布。1933年8月9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又颁布了《苏维埃暂行选举法》。它比之前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选举细则》,更加便于选民参加选举,对选举的公平、公正、透明性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对红军的选举和代表标准也作出了专门的规定。因为有了详细的法律法规、加上各省对选举的指导、宣传、动员到位,所以第二次全苏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进行非常顺利,如期完成。对此,毛泽东在第二次全苏大会上,就中央苏区两年来选举工作的经验作出了总结,他指出:“所有这些,都使民众对于行使管理国家机关的权利的基本步骤——苏维埃的选举,有了完满的办法,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巩固的基础。”[5]308

党在中央苏区建立了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积累了新型红色政权创建、健全及巩固的经验,明确了党领导创建的新型红色政权旨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利益。这些在党组建和政权史上都有着极为特别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为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政权的组织形式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而且为党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领导国家政权,治国安民,如何坚持通过制度化、法律化来有效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二、党在中央苏区实现了对中国土地问题的认知飞跃

埃德加·斯诺的《斯诺文集》中记录了毛泽东在1936年,就中国土地问题所发出的总结:“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

首先,党在中央苏区对土地所有权问题实现了认知突破,实施了符合苏区实际的土地政策。在中央苏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是党的主要任务。但是,土地革命中没收的土地是归苏维埃公有还是归农民私有,这是党在中央苏区制定和实施土地政策的重点及难点。1930年,李立三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时,把苏联在实行土地国有化前提下,组织集体农场的经验搬到中国,并提出在苏区也要组织集体农场,实行集体生产。这一举措明显违背了苏区的客观实际,在当时严重影响了苏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

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央苏区领导人,他們一直战斗在土地革命的第一线,对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比如毛泽东在《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中,详细地分析了中央苏区的土地斗争情况。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是小私有者,保守、私有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热烈地起来参加土地革命,他们的目的,不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主要的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6]329这一清醒的认知,是土地革命中的重大突破,它从实践上对党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苏区中央局在1931年2月8日通过的《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中就提出“必须使广大农民在革命中取得他们唯一热望的土地所有权”。[7]1931年3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信精神,发布了《为督促分配土地及宣布土地所有权之布告》等文件,规定土地经分定后,其使用权和所有权通通归农民。随后,整个中央苏区都开始执行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规定。1933年6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责成土地部发布确立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布告,并指示各级苏维埃政府对全体农民土地实行一次全面登记,由政府统一发给农民土地证,用土地证来确定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农民在获得土地所有权后,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不仅踊跃报名参军参战,积极支持革命战争,而且大力发展生产,确保军需民食。还有一批农民群众充分运用自己的民主权利参加选举,为苏维埃事业努力工作,成为人民的公仆。

其次,党在中央苏区对富农问题实现了认知转变,奠定了之后制定正确土地政策的基础。中国农村的富农一方面把多余的土地出租给无地的农民,收取地租,发放高利贷剥削农民,另一方面又雇工经营土地,因此具有半地主半资产阶级的两重性。鉴于此,在土地革命中如何正确对待富农,党的政策曾一直在对与错之间交替徘徊。中央苏区初步形成时,党因受共产国际影响,在对待富农问题上实行了过“左”的政策。1931年,中共苏区中央局认识到对待富农的政策是错误的,所以在“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的第九号通告中提出“反富农不是消灭富农”。然而在王明上台后,苏区的富农政策再次“左”倾,强制推行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土地政策,并开展了查田运动。在查田运动中,中央苏区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问题,不但混淆了地主与富农的界限,而且也混淆了富农与中农的界限,从而造成了中农群众的不安,影响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对此,毛泽东在1933年10月10日主持制定了《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决了错误划分地主、富农、中农的问题,提出了正确对待富农问题的观点。虽然这一决定由于历史原因未能在当时充分发挥作用,但是却突显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多数党的领导人,他们在对待富农问题上已经实现了认识上的重要转变。他们清楚地认识到,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加紧反对富农的政策已经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实际,必须要制定出正确的富农政策才能推动土地革命向前发展。这一清醒的认知,为党在长征到达陕北后正确对待富农问题,制定出正确的土地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党在中央苏区开展土地革命的实践中,宣布土地归农民所有,转变对待富农问题的认知,这些都是党对中国土地问题在认识上实现的质变与飞跃。党基于这些清醒的认知,制定并实施符合客观实际的土地政策,这不仅在当时充分调动了广大苏区农民支持革命、加入革命的热情,壮大了革命的有生力量,而且为新中国实行土地改革、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三、党在中央苏区建成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中央苏区各级党政机关人员,虽然绝大多数都经过严峻考验,是艰苦奋斗、舍生忘死、一心为民的骨干中坚,但是党和苏维埃政府在中央苏区的建设过程中,也吸收了大批的农民和小私有者,他们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旧社会的传统陋习。加之被推翻的剥削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利用旧思想来腐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及其工作人员。所以,中央苏区的党政机关人员因受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染,出现了贪污、浪费、渎职、腐败等问题,给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在1933年12月15日颁布。这是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签发的训令,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反贪法规。它的颁布,不仅让苏区司法机关在审判量刑贪污腐败犯罪时有了法律依据,而且也让苏区各级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同贪污腐败现象作斗争。

除反贪法规之外,中央苏区党和政府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党内监督和政府监督的制度、措施。首先,党内监督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腐败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建立党的监察制度。1933年11月,《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在中央苏区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通过,其中指出:“党应当加紧反对官僚腐化贪污等现象的口号,防止那些现象滋长。”[8]477此后,中央苏区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对党员的监督,以及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并逐步建立起了党内的纪律监察机构。1933年9月,《关于成立中央党务委员会及中央苏区省县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发布,其中规定,在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未成立之前,特设中央党务委员会。随后,中央党务委员会选举产生。至此,中央苏区党的监察制度初步形成,有力地加强了对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的监督。

其次,政府监督方面。一是通过建立工农监察制度,对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进行检查监督。二是上级政府机关不定期选派巡视员或检查团,对下级政府机关进行工作指导和检查。三是通过开展财政预决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等审计监督形式来查处和杜绝贪污腐敗问题。通过反贪法规和多维度的党政监督制度,中央苏区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1934年9月11日,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关于四个月节省运动的总结》报告中自豪的写道:“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

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对反腐倡廉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而且这一时期出台的反贪法规,建立的多维度党政监督监察制度,成了新中国构建监察制度体系的历史基础,并为新时代进一步完善监察制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四、党在中央苏区培养和打造了一批优秀干部队伍

在中央苏区的创建及巩固过程中,苏维埃区域伴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不断扩大。但各级干部却在革命斗争中损失严重,整个苏区的各类干部人才异常紧缺。对此,中共中央在1931年8月27日作出《中央关于干部问题的决议》,其中明确指出:“苏维埃区域最近更需要特别去做提拔与训练干部的工作”[8]344。根据《决议》的指示,中央苏区党组织开始采取一系列正确举措来培养和训练各类干部人才。

首先,大胆选拔经过实际斗争考验的德才兼备的先进分子到领导机关工作;其次,通过斗争实践,加强锻炼新提拔的干部,增长其才干;再次,通过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和创办干部学校,有计划、大规模的培养干部人才;最后,大力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注重对妇女干部的教育培训。

通过以上措施,一批优秀的干部队伍在中央苏区的培养和打造中成长起来。据1933年调查统计,江西省16个县的县一级机关干部共有419人,其中1927年入党的占3%;1928年至1929年入党的占12%;1930年入党的占30%;1931年至1932年入党的占45%。[6]651这一数据说明,中央苏区县、区级党政机关干部中,大多是党龄只有三四年的新干部。且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干部人数已达到2 2000人以上。[6]644 这些干部人才中,有来自井冈山的同志,有从国民党军起义、投诚后参加红军的同志,有赣西南、闽西土生土长的同志……他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却拥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不仅在中央苏区这块红土地上纵横驰骋,建功立业,而且许多还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各部委和各省的领导工作。

党在中央苏区干部队伍培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央苏区也成了精英荟萃的人才库。据统计,“十大元帅”中的9位,“十大将”中的7位,上将中的34位等都在中央苏区屡建奇功,而且还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政治领袖与治国精英。这批党政军人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党在中央苏区干部队伍培养上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培养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原则,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五、党在中央苏区确立和落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建党原则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建党原则,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它确立于古田会议,并在中央苏区建设过程中得到落实和发展,对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起到了极大的加强作用。

土地革命期间,中央苏区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偏僻落后的农村,所以中央苏区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对象主要是农民。据1930年统计,赣西南苏区党员成分中,农民占80%,知识分子及商人占10%,工人占10%。闽西苏区党员成分中,农民占60%,知识分子和小商人占10%,工人只占13%。[6]626虽然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具有强烈要求革命的一面。但是,农民成分在党内的高占比造成了地方主义、封建思想等不正确思想的泛滥,严重影响到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在八七会议,特别是中共六大之后,党中央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问题。然而,当时多数同志认为,要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只能通过增加党员中工人成分的比例来解决。对此,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同志则认为,要防止党走向非无产阶级的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党的无产阶级思想领导。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大力纠正了党内非无产阶级的错误思想,确立了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古田会议后,中央苏区又通过一系列举措落实了党的思想建设。

首先,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提高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中央苏区党和政府为了满足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需要,一是克服种种困难,出版发行了《共产党宣言》《两个策略》等马列著作,编印了《社会进化简史》《工农专政》《苏维埃政权》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读本和《党员训练大纲》等通俗易懂的材料;二是在中央党校、苏维埃大学等各类高、中等学校和培训班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三是组织党员干部通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四是除组织党员学习外,各级党组织还会组织党员进行考试,开展竞赛等。

其次,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宣传教育。古田会议决议认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宣传教育是党和红军的“第一个重大工作”。因此,为了开展好这一工作,党和红军创造了多种形象生动、联系实际的宣传形式。比如,刷写标语、口号等文字宣传;演讲等口头宣传;歌舞、话剧、绘画等形象宣传。另外,党和苏维埃政府还强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宣传教育要注重宣传工作的通俗性和实际性。中央苏区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必须用当地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的文字和语言来作描述,用当地群众所了解的事实来作案例。另外,这一时期宣传工作密切联系实际,从当地群众的所思所想出发,代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与要求,并为他们指明出路。使广大群众在接受党的宣传鼓动后,真切地感受到党的主张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最后,加强发挥专业宣传队伍和党员干部做宣传思想工作的作用。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中就有宣传兵专门负责宣传工作。宣传兵是由各部队所选拔的优秀分子组成,他们具有高度的革命觉悟、必备的文化水平和较高的宣传能力。中央苏区形成后,宣传兵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各级政治部对宣传兵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比如1932年4月15日,苏区中央局宣传部专门编印了《怎样做宣传鼓动工作》的辅导材料。除宣传兵外,地方上党的宣传队伍里,有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文化教育人员,还有各县、区、乡组织的专业宣传队。他们的宣传方式虽然与宣传兵并无太大差异,但他们的流动性较小,一般只在本县区活动。而且,除专业的宣传队伍外,中央苏区还发动所有党员干部,人人都做宣传工作者,积极做好党的宣传鼓动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党在中央苏区的一系列思想建党举措,不仅在当时加强了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党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性提供了历史启示。

六、党在中央苏区培养形成了党的优良作风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概括出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然而,党的优良作风实际上在中央苏区时期已经得到实践。

首先,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古田会议决议案》中,毛泽东对红四军存在的主观主义作风等问题提出了严厉批评。他明确指出,主观主义作风必然会导致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之后,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深刻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且再次强调,离开实际调查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此外,毛泽东还在中央苏区率先垂范,在工作中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他不但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社会调查,比如仁风山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等。他还在调查后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不仅如此,毛泽东为了调动中央苏区党政干部积极进行调查研究,亲自制定了详细的社会调查大纲。在毛泽东的影响和教育下,中央苏区曾一度掀起调查研究的热潮,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

其次,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培养了真心真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作风。在中央苏区建立初期,党内曾出现不顾群众要求与利益的命令主义和惩办主义倾向。对此,毛泽东曾多次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眾才能进行战争。”[4]138经过毛泽东的教育指导,中央苏区党政工作人员及广大红军指导员牢记党和红军的宗旨,培养出了真心真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作风。这一优良作风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一是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分到他们最期盼的土地,使农民得到他们最大的利益。二是在农民遇到生产困难时,各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会组织耕田队、换工队、耕牛站、劳动互助社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困难。三是在农民遇到生活困难时,各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会组织信用合作社和工农银行借钱给老百姓,帮助他们摆脱高利贷,解决生活困难。此外,在中央苏区还涌现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先进事迹,比如《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讲述的正是毛泽东带领工作人员挖“红井”,帮助沙洲坝人民解决吃水难的事迹。

最后,党在中央苏区时期培养了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面对当时党内的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红四军第三纵队政治部在1929年7月编印了《党员训练大纲》,并专列了一节“怎样批评同志”,指出批评的作用、方法和范围,以及批评者的态度和被批评者的态度。之后,《古田会议决议案》中指出:党内批评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武器。自此以后,中央苏区在党内所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被指引上了正确轨道,并且风气日盛。各级党组织都不隐瞒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如实向上级汇报,培养出了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党的优良作风在中央苏区时期已初步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与这个地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好坏密切相关。因此,党在中央苏区培养的优良作风,不仅使党在领导革命、建设过程中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而且也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重要的历史启示。

七、党在中央苏区开创了一系列红色文化新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央苏区建立初期,因地域较为偏僻,当地总人口的90%都是文盲,普遍缺乏教育,缺少先进文化的引领。所以,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苏区的建设和革命斗争的开展。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克服种种困难,党在中央苏区开创了一系列红色文化新载体来凝人心、聚人力,推动革命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发展。

首先,创办了新闻出版和印刷机构。我党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新闻出版和印刷工作。而且革命越发展,新闻出版宣传工作越重要。因此,中央苏区时期的条件虽然困难,但党和苏维埃政府先后在瑞金创办了几十个新闻出版和印刷机构。其中,新闻出版发行机构主要有:中央出版局、中共中央局党报委员会、中央局发行部等。中央出版局主要负责苏区的新闻出版和发行工作;中共中央局党报委员会主要负责中央理论刊物《斗争》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央局发行部主要负责《斗争》和《红色中华》等党报、党刊及重要政治理论书籍的发行工作。印刷机构主要有:中央印刷局、中央政府印刷厂、中革军委印刷所等。中央印刷局主要负责苏区的印刷事业;中央政府印刷厂主要承担《红色中华》和《斗争》等报刊及重要书籍教材的印刷工作;中革军委印刷所主要负责《红星》《革命与战争》等报刊及红军各种教材课本、军委文件的印刷工作。

其次,设置了《红色中华》新闻台。1931年12月11日创刊的《红色中华》是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主要舆论宣传工具,党和苏维埃政府对其非常重视。为了给《红色中华》提供国内外重要的新闻电讯来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将原先专门用于侦听和抄收国民党电台新闻消息的无线电台划给了《红色中华》使用。由此,《红色中华》新闻台诞生了。它的主要任务是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电报,然后交给红色中华通讯社编成新闻参考资料,供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参阅。

再次,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中央苏区时期,工农剧社、高尔基戏剧学校、工农美术社相继成立。它们通过戏剧、美术活动等形式,丰富了广大军民的文化生活,生动形象地宣传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主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的黑暗统治,映照了苏区的光明生活,增强了中央苏区军民的革命斗志及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除戏剧和美术外,苏区舞蹈在这一时期兴起,苏区音乐也得到了发展。因为苏区舞蹈多是边歌边舞、歌舞结合,所以苏区舞蹈和苏区音乐都起到了反映苏区生活,宣传革命思想,支援革命战争,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作用。

最后,建立了图书馆和博物馆。中央苏区党和政府为了提高党政干部和军民的文化水平、革除落后文化,营造先进文化氛围,建立了公共图书馆、机关学校图书馆和农村俱乐部阅览室三类图书馆,并且颁布了《图书阅览规则》和《图书出借规则》等条例。同时,党和苏维埃政府一直都注意收集和保存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并计划建立革命历史博物馆。早在中华苏维埃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中就规定“死亡战士之遗物,应由红军机关或政府收集,在革命历史博物馆中陈列,以表纪念”。[5]584之后,在1932年5月召开的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文化教育工作决议》,其中规定:“各地方遇有新旧书籍,标本仪器,古物及革命的遗迹,应由当地政府投送省文化部处理与保管。”[5]5841933年3月,紅军学校开始筹建模型室。同年4月底,红军学校模型室正式建成陈列并对外开放。这个模型室实际上就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小型军事博物馆。同年5月,苏维埃中央政府开始筹建中央革命博物馆。半年后,中央革命博物馆在“二苏大会”召开期间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出席大会的代表和瑞金周边的居民积极前往参观,备受教育。中央革命博物馆在苏区起到了弘扬革命精神,增强苏区军民革命意志的重要作用。

中央苏区时期,在革命战争艰苦的环境中,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开创一系列红色文化新载体来丰富苏区军民的文化生活,提高苏区军民的文化水平,加强对苏区军民的政治教育,巩固苏维埃政权,鼓舞革命斗志实属不易。这一难能可贵的实践探索经验,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红色文化,更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把红色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611.

[2]  厦门大学法律系,福建省档案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6-7.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08.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

[5]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6]  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上)[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7]  孙弘安.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1.

[8]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经验启示治国理政中央苏区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路径选择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