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阅读学术论著

2021-10-31 02:53胡根林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论著整本书乡土

编者按:当前,语文课改不断推进,先课标修订,次教材统编,最后自然落脚于教学。其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既是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任务群”不仅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而且也是语文教学主要的课堂形态。“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怎样按照任务群组织教学,对于习惯于单篇课文教学的一线语文教师,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新课题。大家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需要可参照、可操作的实践模型的引领。为此,我们推出本栏目,想一线教师所想,急一线教师所急,期望能帮助大家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经验走向科学、从模仿走向创造。每期专栏文章,分五大板块:

【任务群解读】(含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这个单元的核心学习目标,即所谓“大概念”)

【单元整体设计】(含总体规划及具体课时安排)

【重难点突破·教学现场】(重难点突破,课时教学实录)

【专家视点】(整体点评,点评重点包括任务设计的创意性、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学习项目的整合性、内容选择的合宜性、方法运用的适切性、资源引入的精当性等。)

主持人简介:胡根林,博士,上海市浦东新区语文教研员,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名师基地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教育部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上海市基础教育课题评审专家库成员。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多项。

【任务群解读】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属于高中语文课标18个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设立,对当前语文教学而言,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与篇章阅读比,整本书阅读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建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而且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职业规划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从篇章阅读到整本书阅读,阅读的对象不仅在于从单文本到多文本,或从短文本到长文本,也不仅在于增加了出版、编辑学上的意义,如序言、目录、编排、后记等,更重要的是因书册体量庞大,结构复杂,在阅读时长、阅读方式变化而带来阅读体验的巨大改变,这给教师指导带来巨大挑战。

该任务群要求学生在必修阶段的两个学期内完成两部作品阅读:一部是文学作品,一部是学术论著。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学术论著具体落实为《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要求在第一学期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高中语文课标明确了学术论著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为:“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与之相关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还有:

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对上述内容作一梳理,我们可以概括出本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两个方面的学习要点:

《乡土中国》的内容要点:(1)作者观点;(2)重要概念;(3)全书思路、论述逻辑;(4)语言特点;(5)学术价值;(6)运用观点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乡土中国》的阅读方法要点:(1)勾画圈点;(2)梳理纲目及其关联;(3)写全书摘要;(4)写读书笔记;(5)写作品评介;(6)与他人分享。

课标不仅为教师落实学术论著整本书阅读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给予了明确定位。教学提示明确指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经验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归结起来,本单元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确立目标”,对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引导,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分享、参与,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进行解答、发现、支持。因此,总体上看《乡土中国》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是以资深阅读者的身份来组织、指导促进学生阅读整本书,并做出总结和评价。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是如何阅读学术论著。它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用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基于理解目的的学术论著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第二层次是进阶的,面向优秀学生的,基于不同目的的学术论著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作为一部阐释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社会学著作,学生要把握《乡土中国》一书的论述逻辑,并在此過程中掌握阅读方法,至少需要完成三个步骤的学习:

第一,梳理基本概念。如果把学术著作比作一座大厦,概念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不读概念或读不懂概念,就无法读懂学术著作。该书提到有一系列概念,如乡村社会、文化传递、差序格局、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等等。这些概念之间,重要性有所不同,比如“差序格局”,它和一般概念不同,属于核心概念,全书先用三章的篇幅作铺垫,先讨论乡下人如何划分“群己”“人我”的界限,以及由此形成的农村社会格外重视人伦关系的基本结构。到第四章才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国社会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把“整本书‘定住了,是费孝通的独特发现,是他的理论建树,后来成为社会学界广泛认可的‘定论”。(温儒敏,年轻时有意识读些“深”点的书——《乡土中国》导读发表于名作欣赏2019年第34期由此可见,所谓梳理概念,一方面要关注定义本身,另一方面也要研究概念表述的语境,在前后勾连中明确这个概念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理解基本命题。命题是对事物的判断,是作者对基本概念进行逻辑组织,表述自己对事物与现行的观点或看法。《乡土中国》一书中有大量概念基础上形成的命题,需要读者细细梳理。比如第一篇《乡土本色》,是立足于“乡土”这一概念生发推导出的一系列观点,形成了一组连贯的命题:“土”具有流动性特征——“不流动”因此孤立、隔膜——从而形成“熟悉社会”——“熟悉社会”必然成为“礼俗社会”。

第三,把握论述框架和理论体系。若干概念和命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最终构架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论述系统,这个系统就是作者思想观点的论述框架或理论体系。《乡土中国》一书由14篇文章组成,各篇之間并非孤立,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全书的有机整体。如有老师把该书14篇文章概括为四大主题:乡土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特征“差序格局”的内涵;作为事业团体的家族,以及这种家族体制之下的婚姻和爱情;乡土社会秩序靠什么来维护;乡土中国未来何去何从。这四个主题涵盖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结构特征、家庭文化、社会秩序、权力关系等几个方面。

做完这三步,学生就自然可梳理出该书的一些基本观点:从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认为就是“愚”;乡土社会中家的功能显然不止于生育,而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礼治”而不是“法治”;乡土社会血缘大于地缘。同时,学生也初步建构了阅读这类学术论著的一般方法和门径。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对于学术类“整本书阅读”过程的规划与阅读策略的选择,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的“阅读指导”部分给出了提示: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根据提示,我们规划《乡土中国》的阅读过程为“通读(框架梳理)——局部细读(概念辨析)——总结归纳(知识应用)”,具体操作时或有循环和交错。

1.通读安排

这个环节由学生课外完成。在学生自主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结合通读过程中的摘录、简答、辨析、辩论、演讲、制图、写作等阅读任务,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引发深入的思考。

2.阅读指导

这个环节在课内教师指导下完成,共需7课时。

引读课1课时:在阅读序言、后记和目录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本书框架,了解成书概况和作者经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助读课1课时:以第1篇《乡土本色》为例,引导学生突破学术论著阅读的障碍,初步了解学术论著的读法。

研读课4课时:结合通读过程中阅读任务,完成其中4篇文章的重点研读,具体安排为:研读第4篇《差序格局》(1课时);研读第6篇《家族》(1课时);研读第8篇《礼治秩序》和第12篇《血缘和地缘》(1课时);研读全书的学术框架(1课时)。

评读课2课时:结合第2篇《文字下乡》、第3篇《再论文字下乡》的阅读,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与全书框架的内在联系,结合《无讼》的阅读,分享写作的成果和心得(1课时);结合当下,反思在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乡土中国”的出路与归途(1课时)。

3.资源提供

相关论文:(1)《〈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刘志琴,《河北学刊》2006年第1期);(2)《如何引导中学生研读学术论著》(林忠港,《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31期)

影像资料:纪录片《社会学大师费孝通》

猜你喜欢
论著整本书乡土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RBAP96 Mediates Radio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CellsviaInteractingwithRetinoblastoma Protein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