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对银行不良率的影响研究

2021-10-31 04:21张凤贤
海南金融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绿色信贷外部环境

张凤贤

摘   要:绿色信贷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在总结了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14家代表性商业银行2012—2018年的相关指标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设定研究假设、引入多个模型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重点讨论了在外部市场环境影响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对其不良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引入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并控制了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利润、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等经营绩效指标的情况下,发展绿色信贷可以助力商业银行改善资产质量和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最后,本文从政策引导、科技运用、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资产质量;外部环境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1.10.009

中图分类号: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1)10-0080-08

绿色信贷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银行而言,发展绿色信贷,不仅体现在业务层面的创新和信贷结构的调整上,而且体现在其风险管理的优化完善上,通过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融入到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使得银行的风险偏好更加符合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同时,可以更好防范信贷项目的环境风险,助力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改善。近年来,在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下,发展绿色信贷对于银行防范化解信贷资金风险,更显其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从理论、实证等多个角度开展了相应的研究,本文拟结合前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外部市场环境、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及其不良率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与假设提出

(一)制度背景

我国在绿色信贷领域的探索早在2007年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中有所体现,而后,2012年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2016年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相继颁布,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强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推动绿色信贷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依据。

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绿色信贷,通过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强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控、优化调整信贷结构等,持续提升服务绿色发展的效能,适应外部市场环境需要。

(二)文献综述

在新的外部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善自身的不良率等经营绩效?许多学者从理论、实证等多角度开展研究。陈科(2019)构建了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参与的博弈模型,用以分析绿色信贷市场中各相关主体的博弈结果,结果表明,采取行政引导、市场为主的方式,通过提高企业污染的处罚力度,降低企业的治污成本,可以更好地引导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发挥绿色信贷对经济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宋亚伟(2019)从序贯博弈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而其基于13家全国性商业银行2010—2016年相关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发展绿色信贷,有助于其降低信贷风险,提升财务绩效。

邵传林等(2020)基于国内60家商业银行2005—2017年面板数据的研究显示,环境治理与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在短期上存在矛盾,但从长期来看,银行发展绿色信贷有利于促进企业绿色转型,进而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何凌云等(2018)基于9家上市银行2008—2016年的实证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开展绿色可以在总体上促进其竞争力的提升。张琳等(2019)基于我国29家商业银行2007—2016年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绿色信贷对银行的当期财务绩效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而滞后期的绿色信贷则会对银行的财务绩效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王建琼等(2019)基于12家银行2010—2017年的数据研究表明,绿色信贷规模增长有助于改善大型國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而对于中小股份制银行而言,绿色信贷规模与资产质量间呈倒U型关系,不良率随着绿色信贷规模的扩大,先增后减。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基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拟重点关注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及其不良率之间的联系,即在新的外部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其信贷资产质量以及提升其经营管理绩效?因此,本文将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发展情况、外部市场环境变量、商业银行的相关经营管理能力指标等作为解释变量,并根据前述相关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与其不良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或占比的提升,其信贷资产不良率将随之降低。

随着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领域的执法力度日趋强化和严格,企业在环保领域不达标,就面临停业整顿、损害赔偿等相应的行政处罚乃至司法制裁,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而可能导致其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一方面通过环境与社会风险防控融入其风险管理体系中,有效识别信贷客户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从而加以规避;另一方面通过绿色信贷,引导银行信贷资源向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领域的信贷项目倾斜,从而有效降低信贷资产所面临的环境风险。因此,本文的研究假设认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有助于其改善信贷资产质量。

研究假设2: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其不良率的传导存在时滞,即滞后一期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状况对其不良率的影响更加显著。

提出这一研究假设的基础,一方面,前述的相关实证研究已经指出了绿色信贷与银行绩效间的时滞关系;另一方面,从理论上看,由于当期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发展状况更多地表现为其当期的风险管控及信贷结构调整努力,因此,其效应该更多体现在下一期的不良率上。

研究假设3: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利润等与其不良率负相关。

选取上述指标主要在于,前述的相关实证研究中,也主要将上述的资产、利润、资本、盈利等指标引入到其模型进行分析。越大的资产规模、利润,越强的盈利能力,越高的资本充足率,意味着更高的银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财务绩效和更强的经营管理,在信贷风险管理和不良管控等方面也会有着更好的表现。因此,本文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利润等指标作为研究的解释变量,用以体现不同银行主体间的经营指标差异对银行不良率的影响。此外,随着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态势的加剧,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机构间的业务差异已趋于模糊,而且商业银行的相关经营指标也已体现了不同类型银行间在规模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商业银行相关经营指标的角度讨论,不再进行对不同类型银行进行分组研究。

研究假设4: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不良率有着显著影响。

之所以将外部市场环境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解释变量进行讨论,是因为前述的相关研究都重点关注了商业银行经营指标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但对于外部市场环境因素的研究分析相对较少。将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而宏观经济的增速等外部市场环境因素无疑将会对银行不良率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文将体现外部市场环境的相关变量纳入到讨论中。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

本文选取了数据披露状况相对较好的14家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上述对象中包括了主要的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体现了较高的代表性。

在数据来源方面,本文选取了上述银行公开披露的年度报告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相关数据,出于数据可比等方面的考虑,相关数据选取的时段为2012至2018年。

在变量设置方面,本文将商业银行在年报中披露的年度不良率(NPL)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占比(GC)、总资产(TA)、净利润(PF)、资本充足率(CAR)、总资产收益率(ROA)等作为解释变量,同时引入我国年度的GDP增长率(GDP)作为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的表征作为解释变量(见表1)。

(二)模型设定

在模型(2)、模型(3)、模型(4)的回归分析中,同样引入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回归,并进行hausman检验,以便比较相应模型的准确性。

三、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整理的相关数据,得出本文讨论所需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情况见表2。

(二)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根据前述模型设定进行回归分析,相关结果见表3。

1.在考虑了外部市场环境因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占比越高,其不良率越低。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因素(GDP)的模型(3)、模型(4)中,无论是当期还是滞后期的绿色信贷余额占比指标(GC)的参数均不显著;而在考虑了外部市场环境因素(GDP)的模型(1)、模型(2)中,(GC)的参数均显著为负。因此,可以认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益处应更多地结合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加以考虑,正是有了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才使得在GDP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得以通过发展绿色信贷,强化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减少高污染、高排放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将信贷资源向绿色环保领域倾斜,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要求的同时,有效助力其资产质量的管控,实现了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占比对其不良率的影响在时间传导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但这一效应并不明显。通过对比考虑了绿色信贷时滞效应的模型(1)和未考虑绿色信贷时滞效应的模型(2),可以看到,两个模型的绿色信貸余额占比指标GC参数显著性差异不大,但滞后一期的GC参数(-1.240)小于当期的GC参数(-1.142),表明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对于后续不良率的影响大于对当期不良率的影响,但从数值和参数显著性上看,这一时滞效应并不明显。这一回归结果表明,发展绿色信贷,不仅是一个短期上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行为,而是商业银行在推动绿色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转型,其通过引导信贷投向、强化风险管理,在长期上促进了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

3.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等与其不良率负相关,但利润与不良率正相关。模型(1)至(4)大部分的回归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TA)越大、总资产收益率(ROA)越高、资本充足率(CAR)越高,其不良率越低,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本文前述提出的相关假设,即越大的资产规模,越强的盈利能力,越高的资本充足率,意味着该商业银行有着更好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水平,因此其不良率也会相对较低。但4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净利润(PF)与其不良率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即在商业银行净利润增加时,其不良率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考虑到商业银行在核销处置不良贷款、压降不良率时,会冲减其利润,因此,商业银行的利润与不良率间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体现在数量上即表现为不良率下降时,银行利润也会冲减,商业银行不良率与其利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在本文的讨论中,这种数量上正相关关系的影响超过了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体现出来的对其不良管控方面的促进作用(在数量上体现为利润与不良率呈现负相关关系),使得净利润(PF)的回归参数为正。

4.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影响显著。在未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因素(GDP)的模型(3)、模型(4)中,Hausman检验的结果显示,应当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而在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因素的模型(1)、模型(2)中,Hausman检验的结果显示,应当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同时,在模型(1)、模型(2)的回归结果中,外部市场环境因素(GDP)的参数均显著为负。上述的结果表明,外部市场环境因素(GDP)与商业银行不良率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在討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及其不良率等经营绩效时,需要将外部市场环境因素纳入到讨论范围中,才能更好的评估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在新的外部市场环境下,发展绿色信贷已成为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改善资产质量、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展绿色信贷不仅体现着商业银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的社会责任,更是其在防范化解信贷资产环境风险、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绿色产业、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利润、盈利能力、资本充足率等经营绩效指标的基础上,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可以在短期和长期上助力其改善资产质量,这一效应尤其在考虑了外部市场环境的情况下会更加显著。因此,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相统一。

从与相关研究的比较来看,本文的结果与前述的研究成果均显示了发展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绩效的促进作用,但本文还关注了以下的分析差异:一是关注了外部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绿色信贷对经营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中,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影响显著,因此,在模型设定时,既要考虑到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等指标,也要考虑外部市场因素指标,有助于提升模型分析的全面性。二是比较了发展绿色信贷的当期影响和滞后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在当期和后续都会促进其改善资产质量。

(二)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一方面,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政府资金及社会资本流向生态环保、绿色节能领域,保障绿色环保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降低商业银行绿色资产的风险,同时,通过强化环保执法监管,加大环境领域行政处罚力度,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进一步拉大商业银行非绿色资产和绿色资产间的风险溢价水平,以外部市场产业政策的间接引导,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强化环境风险评估。另一方面,探索运用降低银行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绿色信贷资产利息收入税收减免等监管政策措施,对绿色信贷发展得好、创新活跃的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激励措施,依托监管政策的引导,推动商业银行的绿色转型。

2.加强科技运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科技的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通过强化金融科技运用,依托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推出了线上办理、便捷操作的互联网大数据融资产品,同时通过采集联通行内行外相关数据源,实现了对信贷客户从贷前风险核查准入到贷后风险监测预警的全流程风险管控。顺应市场的发展变化,需要在科技运用方面加强推进,通过搭建环保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发布绿色产业项目的相关清单目录,引导银行精准主动对接绿色产业融资需求,提升绿色信贷服务能力;将环境行政许可、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与商业银行进行互联互通,让银行更加便捷地掌握信贷客户的环境风险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3.加强产品创新。绿色信贷仅是绿色金融的众多产品服务之一,从产品层面看,商业银行通过运用其金融牌照优势,可以拓展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包括了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项目股权投资基金等。要鼓励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培育碳交易所等绿色金融交易场所和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融资新模式。通过搭建绿色金融的多层次融资体系,推进绿色产业项目更好地通过绿色金融市场实现价值发现,进而实现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通过产品创新,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地运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绿色产业项目的金融需求。

(责任编辑:夏凡)

参考文献:

[1]刘桂平.努力做绿色金融发展的排头兵[J].中国金融,2020(14):9-12.

[2]马骏.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J].中国金融,2018,(20):46-47.

[3]饶淑玲,陈迎,马骏,等.纵深发展绿色金融[J].中国金融,2018(18):55-56.

[4]蓝虹.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生态文明,2017(5):28-30.

[5]陈科.绿色信贷市场中的主体行为选择[J].上海金融,2019(11):80-82,87.

[6]高晓燕,王远,赵晓卉等.绿色金融发展对我国水资源节约的影响研究[J].环境保护,2019(20):43-45.

[7]何凌云,吴晨,钟章奇,祝婧然等.绿色信贷、内外部政策及商业银行竞争力[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8(1):91-103.

[8]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研究课题组.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研究[R].华盛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5年年会.

[9]邵传林,闫永生等.绿色金融之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是“双刃剑”吗[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1):68-77.

[10]宋亚伟.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机制分析[J].新金融,2019(9):42-47.

[11]王建琼,董可等.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4):52-60.

[12]谢婷婷,刘锦华等.绿色信贷如何影响中国绿色经济增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9):83-90.

[13]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编写组.寓义于利——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

[14]颜廷峰,徐旭初,任森春,等.绿色信贷与银行财务绩效[J].江西社会科学,2019(7):63-72.

[15]张琳,廉永辉,赵海涛等.绿色信贷和银行财务绩效的动态交互影响关系[J].上海金融,2019(4):31-39,16.

猜你喜欢
绿色信贷外部环境
环保企业发展中政策支持问题研究
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中潜能生帮扶方法
电网企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NG模型分析
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相关问题分析
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法律制度体系的措施
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探究
基金定投品种的选择
互联网金融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优势与路径
战略人力资本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外部环境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