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踝部开放性创伤的效果

2021-11-02 00:51黄德铨王山林陈寅钦骆新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20期
关键词:腓肠足踝小腿

黄 煊,黄德铨,王山林,陈寅钦,徐 颂,王 健,骆新波

(南方医院太和分院,广东 广州 510530)

足踝部开放性创伤患者受伤的部位包括足内踝、足外踝及足背等,其创面的类型包括电烧伤创面、热压创面及碾压创面等[1-2]。使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踝部开放性创伤时,使用的皮瓣是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及腓动脉穿支血管为供血基础的小腿后侧筋膜皮瓣,皮瓣旋转的轴点为外踝上方的腓动脉后外侧肌间隔穿支处[3]。本文主要是探讨使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踝部开放性创伤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20 年6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南方医院太和分院收治的50 例足踝部开放性创伤患者。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病情被确诊为足踝部开放性创伤。2)具有进行皮瓣修复术的指征。3)创面的大小为4 cm×6 cm ~15 cm×30 cm。4)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为:1)发生创面感染或全身感染。2)患有糖尿病足。3)患有免疫系统疾病。4)术前3 个月内服用过抗凝血药物。根据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n=24)和研究组(n=26)。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3 例(在本组患者中的占比为54.16%),女性患者11 例(在本组患者中的占比为45.83%);其年龄为20 ~38 岁,平均年龄为(30.13±1.45)岁。研究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例(在本组患者中的占比为53.85%),女性患者12 例(在本组患者中的占比为46.15%);其年龄为19 ~40 岁,平均年龄为(31.22±1.8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方法是:清除创面坏死的组织及异物。对患者进行小腿多普勒血流检测,明确其胫后动脉肌间隙皮支及腓动脉皮支的情况。将足踝上方7 cm 处作为皮瓣的旋转点。在患者小腿外侧或内侧皮瓣的后缘开始切开皮肤,切口深入深筋膜下的肌间隔。制作皮瓣,使皮瓣的面积小于10 cm×18 cm,皮瓣的蒂宽为4 cm。将皮瓣转移到创面上,吻合皮瓣与受区的血管。对供区进行植皮。为研究组患者使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方法是:清除创面坏死的组织及异物。对患者进行小腿多普勒血流检测,明确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的出发点。根据患者创面的大小和形状设计皮瓣。将足外踝上方3 ~10 cm 处作为皮瓣的旋转点。切开旋转点部位的皮肤,暴露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切开皮瓣两侧的皮肤至深筋膜。结扎腓肠神经、腓肠神经的供养血管及小隐静脉。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分离皮瓣,在蒂部保留1.5 ~2 cm 宽的皮下脂肪及深筋膜。将皮瓣转移到创面上,吻合皮瓣与受区的血管。对供区进行缝合或植皮。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术后不良事件的情况。术后不良事件包括植皮成活状况差、皮瓣远端坏死及切口开裂等。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

研究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h,± s)

表1 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h,± s)

组别 平均手术持续时间对照组(n=24) 2.38±0.17研究组(n=26) 1.45±0.21 t 值 21.770 P 值 <0.05

2.2 两组患者发生术后不良事件的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发生术后不良事件的情况[例(%)]

3 讨论

足踝部开放性创伤患者受创的部位主要是软组织。足踝部的解剖结构及血运情况复杂。足踝部开放性创伤患者的创面易发生感染及骨外露,从而导致其创面难以愈合[4-5]。足踝部开放性创伤患者的创面在愈合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瘢痕,进而影响其创面及创面周围组织的血运。部分存在骨组织损伤的患者可发生骨膜增生,阻断其局部组织的血运,不利于其创面的愈合[6-7]。过去临床上常使用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踝部开放性创伤。但使用该手术治疗足踝部开放性创伤的效果一般。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是一种能改善患者局部血运的皮瓣修复术。使用该手术治疗足踝部开放性创伤可改善患者患处的血液循环状态,清除血运状况较差的组织,促进创面修复,降低其创面感染的发生率[8]。腓肠神经由腘窝内腓总神经发出的腓肠外侧皮神经和发自胫神经的腓肠内皮神经汇合而成,分布在小腿后侧的区域。腓肠神经属于皮神经。为腓肠神经供养的血管同时也向周围的皮肤供养。早期临床上认为腓肠神经的供养血管仅为腓肠神经的伴行血管,忽视了小隐静脉的作用[9-10]。使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踝部开放性创伤时,对患者皮瓣神经和血管(尤其是小隐静脉)的处理方式更为科学。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使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的平均手术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使用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P<0.05。这可能是因为,与使用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术相比,使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踝部开放性创伤时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分离皮瓣,不易对血管及神经造成创伤,手术操作更简单。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可能是因为,与使用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术相比,使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踝部开放性创伤时,皮瓣的灵活度、利用度及与创面的吻合度更高,对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更小。

综上所述,与使用小腿内外侧皮瓣修复术相比,使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踝部开放性创伤的手术持续时间更短,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

猜你喜欢
腓肠足踝小腿
双侧腓肠神经变异1例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外固定支架结合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治疗足跟软组织缺损
我的朋友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体会
关节粘连松解术在足踝部损伤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