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归因理论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实证研究

2021-11-04 07:2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归因学习动机学困生

刘 望

(湖南省东安县树德中学 湖南·永州 425909)

0 引言

我国教育界针对各个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从多个维度入手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适应自主探究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初中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不能适应这种改革逐渐对英语学习丧失了兴趣,且英语成绩也越来越低于自己的期望值,进而一步步沦为了学困生。国内学者杜志强认为,学困生就是那些由于智力、心理障碍、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引起的,无法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的学生[1]。就其狭义意义而言,教育学家钱在森认为,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就是学困生:第一,由于心理障碍等因素造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潜力之间不平衡;第二,无法达到全班、全校、全镇乃至全国规定的同龄人应该达到的平均成绩。第三,即使智力和身体健康也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2]。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初中英语学困生,通过筛查,本次研究从某中学七年级两个教学班98名学生中选取了40名英语学困生进行了现状调查,了解了他们对自身英语学习落后的归因,提出了合理的转化建议。

1 归因理论定义及影响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作为归因理论的先锋,美国的韦纳(B.Weiner)将人们的成败归类为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即:

在韦纳看来,对于个人,无论一件事情成功与否,对其进行成败归因会对一个人的后续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倾向于将个人成败归因于内部原因的人认为事情的成败由自身的努力程度,能力大小等内部因素决定。具有这种内控型归因方式的人在取得成功时,会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且自身的能力也达到了成功的预期[3];外控型归因方式的个人习惯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机遇等不可控的外部因素,认为事情的成功达成是由于自己运气好,抓住了机遇;而当他们遭受失败时,则容易放弃自己的主观努力,一味地寄希望于碰运气,在经历屡次失败后,他们的自信心将遭受重创[4]。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要求,所以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更要深入了解造成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5]。

2 实证调查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2.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本人所任教的某中学七年级两个教学班9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该中学七年级的英语成绩平均分为65.5分,此研究所选取的两个班的英语平均分为65.3分,因此,该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的英语成绩具有代表性。根据上述对学困生的三项筛选条件:(1)智力正常;(2)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初中生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3)连续三次英语测试成绩低于60分。本研究将40名符合条件的学困生作为研究对象。

2.2 调查工具及其方法

本研究基于归因理论,制定了一项包含了内因和外因的《英语学习归因调查表》,同时通过与英语教师进行交流、学生访谈、翻阅图书、运用office软件等方法,调查40名学困生英语学习的归因。

2.3 调查问卷的制定

学习活动是一项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由于本研究对贫困生的定义中将智力反常的学生排除在外,故本研究主要考虑非智力因素对学困生的形成的影响大小。根据与其他英语老师进行交流以及学生访谈的结论,大部分学困生将影响自身英语学习的原因归结为英语学习的动机、兴趣、方法、习惯等内因以及教学方法、家庭对孩子的期望、英语学习关注度等外因,归因调查表详见表2。

表1:归因的三维度、六因素模式

表2:英语学困生的归因情况调查

2.4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2.4.1 形成英语学困生的内因

(1)学习动机不明确。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在推进学习活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你为什么学习英语”时,25%的学困生认为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就业,40%的学困生为了升学而学习英语,仅有12.5%的学困生学习英语是出于自己的喜好,甚至还有22.5%的学困生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英语。由此可见,在被调查的40名学困生中,仅有12.5%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也只有这部分学生才能感受到英语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大部分学困生将英语学习当成谋生手段以及升学要求,甚至还有一部分学困生完全没有学习动机。因此,要想完成学困生的转化,教师首先必须要帮助学困生明确学习动机。

(2)学习兴趣不高。针对“你喜欢英语吗”这一问题,仅有15%表示喜欢英语;52%的学困生对英语的喜爱程度一般;12.5%的学困生偶尔喜欢英语;20%的学困生讨厌英语。这些数据表明,部分喜欢英语的学困生的英语成绩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运用不恰当,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在保持他们英语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学习方法。而针对那些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学困生,教师则需要在课堂创新等方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方法不恰当。恰当的学习方法能使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而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在则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询问学困生获取学习方法的途径时,没有学习方法的同学竟然达到了50%。正是由于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感觉非常吃力,且随着英语学习的难度不断增加,这部分学生慢慢就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沦为了学困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习方法的传授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2.4.2 形成英语学困生的外因

(1)与教师的沟通不够。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没办法照顾到每位学生的想法,这导致了许多学困生认为教师只关注平时成绩好或积极回答问题的那部分学生[6]。在调查“你的英语老师在课后会与你进行交流吗”时,仅有12.5%的学生认为课后英语老师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而高达20%的学困生认为英语老师从未在课后与他们进行交流。正是由于课后交流不够,这部分认为教师课后从未与他们进行过交流的学困生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冷遇,进而使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弱。

(2)教师的评价方法不当。在调查“当你问题回答正确时,英语老师会怎么做”时,35%的学困生认为自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高达52.5%的学困生认为老师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在督促学困生取得更好成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3)父母对学习的关注度不够。在调查家长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关注度时,仅有20%的学困生表示他们的父母非常关注他们的英语学习。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事情,还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参与。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而对学生的学习不闻不问,这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英语学困生的转化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3 转化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对策

3.1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内因转化对策

3.1.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具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7-8]。因此,针对学习动机较强的学困生,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完成预期内任务时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以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3.1.2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感兴趣这一前提条件下,学生才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从而真正做到自主学习[9]。要想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必须让课堂活动丰富起来。相对于复杂、难度较大的语法知识点,具有趣味性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逸闻趣事、模仿配音等与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3.1.3 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法

与其他科目的学习一样,英语学习是一个复杂、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10]。如果学习英语的方法得当,那么将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英语要教授学困生一些实用的英语学习方法。由于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综合素质的锻炼。因此,教师可以让学困生在进行听力训练时,进行复述;通过配音等方式锻炼他们口语能力;通过跳读、略读等方式进行阅读训练;通过思维导图等方法提高学困生的写作能力。

3.2 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外因转化对策

3.2.1 增强师生间的交流

学困生由于自身英语成绩较同班其他学生偏低,故他们容易产生被老师忽略的心理感受。而老师由于教学任务重,所以也不可能每天在课后跟每位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可以借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来增加对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关注度。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拓展,还能有效地缓解许多学困生不敢与老师面对面进行交流的胆怯心理。

3.2.2 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故教师在对全班同学进行嘉奖时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有所差异。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可以适当地提出对他们后续学习的期待。而对于基础偏弱、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学困生,教师应该看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3.2.3 提高父母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

伟大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离不开父母的参与。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相一致,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从上述调查问卷可知,许多家长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不关注。且从与学生的访谈得知,许多家长由于很久没有接触过英语,所以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辅导不知从何下手,久而久之就减少了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关注度。

猜你喜欢
归因学习动机学困生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