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交界性心动过速一例

2021-11-06 00:57李花莲魏欣闻捷郑菲华涛
关键词:交界窦性心房室

李花莲 魏欣 闻捷 郑菲 华涛

患儿男,因“胎动减少、胎儿水肿、腹腔积液”在当地医院行急诊剖腹产娩出,胎龄38周,出生时羊水少,胎盘增厚,脐带绕颈一周,出生体重4.05 kg,APGAR 评分1,5 min均为8分,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唇周发绀,腹胀。治疗后患儿水肿消退。患儿于生后第6天突发面色苍白、唇周发绀,心率快、律不齐(230~260次/分),伴进奶差、反应差。次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交界性心律,宽QRS波心动过速伴室房分离”,交界性心率110次/分,宽QRS波心动过速考虑室性心动过速,频率205次/分(图1),予以普罗帕酮、利多卡因治疗后无明显改善,转入本院进一步治疗。

图1 患儿外院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示:窄QRS波心动过速,可见明显房室分离现象,考虑为交界性心动过速(JET)(图2);心脏超声示:卵圆孔未闭6.3 mm,房间隔分流8.3 mm,三尖瓣返流。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过如下:三磷酸腺苷5 mg静脉推注后无反应;静脉普罗帕酮5μg·kg-1·min-1维持,无改善;经食管超速抑制,给予S1S1刺激无效(图3);尝试胺碘酮药物复律,负荷量3~5 mg/kg 泵入后以5~25μg·kg-1·min-1维持,无改善;予以同步直流电复律仍无效(共3次2 J、4 J、8 J);12 h后心电图无明显改变,加用普奈洛尔2 mg口服,每6 h 1次。7 h后QRS波时限正常,呈室上性,节律较规则,室率145次/分,房率107次/分,室率>房率,可见窦性夺获(图4)。其后窦性夺获逐渐增多,3 h后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图5),一天后转为稳定的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院外继续口服普奈洛尔,2 周后随访心动过速未再发作。

图2 患儿入院时心电图

图3 患儿心动过速时经食管心脏调搏超速起搏干预

图4 患儿使用普萘洛尔后7 h的心电图

图5 患儿转复窦性心律的心电图

讨论 JET 又称房室结自律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起源于房室结及希氏束区的心律失常。常见于婴儿及儿童,可分为先天性和术后性JET[1]。JET 可能出生时就存在,心电图通常表现为窄QRS波心动过速,有房室(AV)分离或室-房逆传的P波,室内传导异常时也可表现为宽QRS心动过速,心室率范围在140~370次/分,平均230次/分,较难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相鉴别[2]。本例诊断交界性自律性心动过速的依据:①不同时间记录到的交界性节律的频率不一致,而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其发作的频率变化不大;②当出现窦性夺获时,窦性R 波与交界性节律的R 波之间的时距(即逸搏间期)与交界性节律的RR 间期相等。本例在治疗过程中食管调搏及电复律不能终止,多种药物亦不能终止,而只有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终止和预防其发生,亦进一步说明其发生为自律性机制。

在出生后前几周发病的JET 更有可能是持续性的,有较高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1-3]。大多数儿童需要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而胺碘酮是较为常见的[2]。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对JET 都无效,有时控制心室率是唯一可能达到的目标[1]。在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的情况下,首选药物是β受体阻滞剂,其次氟卡尼、普罗帕酮;在射血分数降低或对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建议使用胺碘酮[2]。

据Villain等[4]报道的多中心研究中,26例婴儿JET 中所有接受地高辛治疗患者均无明显疗效,普萘洛尔治疗16例,成功2例,1例治疗成功后死亡。11 例药物联合使用2例成功;14例接受胺碘酮治疗,8例成功,3例控制心室律未能复律;3例因药物治疗猝死(胺碘酮1例;心得安1例;胺碘酮加普萘洛尔1例)。本例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普萘洛尔复律有效,与其报道一致。

综合患儿发病特点及治疗经过,其持续时间长,难以复律与先天性JET 的临床特点相符合。该患儿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电复律治疗下,心动过速仍持续8天。心电图曾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治疗过程中出现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易误诊为室性心动过速),其后又为窄QRS波心动过速,伴室房传导阻滞,出现房室分离现象。此外食管电生理检查显示心房刺激不能诱导或终止,但快速频率心房起搏可暂时抑制心动过速。这些往往提示为自律性心动过速,应尽快使用β受体阻滞剂,此经验应为临床同道借鉴。

猜你喜欢
交界窦性心房室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大别山红旗28年不倒的军事地理和经济地理优势
哀伤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如何看懂体检报告中的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窦性心律,心跳应该是多少次
一例窦性心动过缓并交界性自主节律的两种心电散点图特征分析
一度I型房室阻滞偶伴房性早搏未下传1例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