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

2021-11-06 08:16王霄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7期
关键词:胆总管胆道胆囊

王霄龙

(朝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辽宁 朝阳 122000)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急腹症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患者的病情发展比较复杂,患者患病后右上腹会出现疼痛,且疼痛度较为强烈,若不能及时治疗那么会增加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而手术作为现阶段治疗该疾病最为有效的方式,其能快速改善患者临床表现,最终使疾病康复[3-4]。而随着现阶段医疗技术的发展与提升,手术方式也逐渐增加,而为了提升我院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效果,本次主要就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情况,以及临床差异展开研究,以期提升手术安全性,并改善患者预后质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研究两组。对照组男女比例31∶29,年龄24~61岁,平均(41.20±2.19)岁;病程3~11个月,平均(5.65±1.28)个月。研究组男女比例33∶27,年龄27~64岁,平均(41.26±2.15)岁;病程3~12个月,平均(5.64±1.2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符合研究标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WHO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诊断标准相符[5]。②签署知情文件。③沟通及依从性良好。④病史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合并手术禁忌证者。②合并肿瘤疾病者。③合并血液疾病者。④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⑤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者。⑥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⑦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⑧年龄≤18岁者。⑨对研究麻醉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手术治疗中实施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在其右肋缘下部位置做切斜口,对患者胆囊进行切除,完成后将胆总管切开,全面探查患者结石情况,如发现结石后及时将结石取出,取石效果满意后将引流管(T管)进行放置,术毕。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应用到研究组患者治疗中,手术治疗中实施全身麻醉,患者保持仰卧位进行手术,麻醉起效之后进行腹壁4孔穿刺法进行手术,首先在脐下1 cm位置做穿刺点,以此作为手术观察孔,另在剑突下方1 cm位置做进行穿刺,以此位置作为主要操作孔,另在肋缘下右锁骨中线以及有腋前线做一0.5 cm的穿刺点,作为辅助操作孔。将手术操作器械自操作孔置入患者腹腔内,在腹腔镜的观察下对胆囊动脉和胆囊管进行分离,完成后使用可吸收的生物夹进行夹闭处理,暂不对胆囊进行处理,以便于对对胆管的切除。分离胆总管前壁浆膜之后按照胆总管的纵轴方向将胆总管剪开,剪开长度约为1 cm左右,通过此切口将剑突下操作孔的胆道镜置入胆管内部,同时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以确保胆总管的充盈以及胆道镜的操作,通过胆道镜详细观察患者胆总管内的结石情况,明确截石位置、结石数量以及结石大小,根据实际观察的情况进行结石清扫和取出,如结石块较大,较明显可使用取石钳夹出,如结石较小,则可通过冲洗泵处理,确保胆总管内结石的全面清除。结实彻底清除之后需要选择相适合的T管置入,并对胆总管切口进行缝合,通过注水方式检查胆总管的密封性。胆总管处理完成后方可进行胆囊切除,之后将引流管放置在小网膜孔位置进行引流处理。手术完成后6周,如患者未出现任何异常情况或者残留结石,即可将T管拔出。

1.4 观察指标 ①详细统计120例患者治疗效果[6],患者治疗后右上腹绞痛、黄疸等症状完全消失,心率、血压以及血氧等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胆囊以及胆总管内结石完全清除无残留为治疗痊愈,患者治疗后右上腹绞痛、黄疸等症状完全消失,心率、血压以及血氧等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胆囊以及胆总管内结石清除效果较好,存在小块残留为治疗有效,患者治疗后右上腹绞痛、黄疸等症状未有明显改善,心率、血压以及血氧等均未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胆囊以及胆总管内结石未完全清除存在大块或者多个结石残留为治疗无效,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60×100%。②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切口大小,手术中出血总量与手术操作、肛门排气以及住院时间。③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种类及例数,并计算发生率同时展开组间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用SPSS20.0分析,计数、计量资料分别用[n(%)]、()表示,检验分别用χ2、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组对比120例患者治疗效果 研究组60例患者治疗后痊愈45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例数为57例,治疗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60例患者治疗后痊愈29例,好转19例,无效12例,治疗有效例数为48例,治疗有效率为80.00%;治疗有效率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切口大小,手术中出血总量与手术操作、肛门排气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更少,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少,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胆囊结石以及胆总管结石均是肝胆外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尤其在50~60岁人群中较为常见,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在各类肝胆外科疾病中的发病率能够达到15%[7-8],部分患病严重患者会存在两种疾病联合发作的情况,患者患病后上腹部会出现持续性且逐渐加重的疼痛感受,疼痛严重,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健康[9-11]。并且对着近年来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以及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导致发病率显著提升。因此,需要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展开及时有效的治疗,以纠正疾病预后质量。

现阶段临床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将患者胆总管结石取出,并对胆囊组织进行切除,治疗效果较好[12-13],开腹手术是其治疗中应用时间较长的一种治疗措施,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较好,且手术后需要对T管放置进行术后引流,降低胆漏情况的发生,同时为再次取石预留通道。但是传统开腹手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14-16],手术时间比较长,手术切口比较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风险性相对较大,患者对手术的接受能力和耐受性也比较差,尤其是高龄患者手术风险性更高[17-19]。因此,如何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也成了众多医疗学者的研究重要课题之一。

而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有效推广,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微创手术的优势,治疗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小[20-21]。并且在双镜联合下可以更加清楚地显示胆管,结石的形态、部位及胆管本身病变,进而显著提升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可显著的减少结石的残留,进而提升手术成功率。同时手术治疗操作时间更短,且手术中能够避免腹腔内器官及组织细胞在空气中的显露,从而减少术中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此外,也在一定意义上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以及相关感染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预后质量来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依从性提升[22-27]。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右上腹绞痛以及黄疸等症状,全面清除患者胆总管的结石,提升胆囊切除效果,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研究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切口,减少手术中出血量,提升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尽早进行肛门排气,缩短手术后住院时间,提升术后康复速度。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中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应用,不仅可以确保手术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提升手术治疗安全性,对患者术后舒适度及康复速度的提升均有积极意义。此外,在微创手术的应用下还可以提升患者对手术以及手术后护理干预的认可和配合,积极按照医嘱要求配合各项术后康复训练,确保手术指标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治疗中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优化各项手术指标,降低患者痛苦,提升术后康复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胆总管胆道胆囊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术式比较
无痛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梗阻
胆道术后残余结石261例诊疗体会
二孔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