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施行心理行为护理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11-06 08:16王春菊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7期
关键词:障碍差异心理

王春菊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慢性精神分裂是一类重性精神疾病,高发人群主要是青壮年,但病因尚不明确,诸如:外部社会环境、个体心理易感等,大多广泛涉及多方面障碍,甚至导致患者的精神活动不协调[1]。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甚至会发展成一种精神残疾,让患者完全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会出现幻听、幻视等感官障碍,既而会发展成认知功能的障碍,如:情感淡漠、思维方式障碍等[2]。一般只是机械的使用精神类药物,很难到达治疗目的,随着后续的研究表明,如果配以合适的心理行为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融入社会生存[3]。因此,本文以选取的130例慢性精神分裂患者为例,分析研究了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施行心理行为护理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130例,分为两组,各65例。试验组中,男32例,女33例;年龄在21~61岁,平均(39.59±7.87)岁;病程在7个月到2年,平均(1.67±0.98)年。对照组中,男30例,女35例;年龄在23~60岁,平均(38.54±7.14)岁;病程在9个月到2年,平均(1.87±0.45)年。两组患者都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参加此次试验的全部过程,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4]。对比所有患者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如及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并与其交流沟通,细心叮嘱患者定时服药;此外,再对患者普及慢性精神分裂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一系列护理小贴士等[5]。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行为护理。①普及健康教育:让患者全面知道疾病发病原因和后续的护理方法,从而放下戒心,配合治疗;此外,还需要解答他们自身的疑惑,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意见,目的是为了帮助患者主动的和家人交谈并积极融入社会[6]。②引导心理不良情绪:专业的护理人员要时刻与患者保持交流,一旦发现了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开导和讲解,耐心倾听他们的苦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乐观面对疾病,消除内心的恐惧[7]。③进行行为训练:首先要告诉患者正视疾病本身,不骄不躁,以及如何正确的区分现实和产生的幻觉,及时的将病态思想观念扭转过来;然后,配合一定的行为训练,比如有计划的培养患者的简单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一系列必备的社交能力等[8]。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后PANSS评分的变化情况,包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9]。②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MoCA评分情况,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认知能力越好[10]。

1.4 统计学指标 数据用SPSS 18.0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无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ANSS评分变化情况的比较 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PAN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ANSS评分的变化情况(分,)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ANSS评分的变化情况(分,)

2.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MoCA评分的变化 护理干预前,对比两组患者的MoCA评分,差异较小(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的MoCA评分均有所增加,且试验组的增加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oCA评分的变化情况(分,)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oCA评分的变化情况(分,)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科疾病之一,临床症状主要为思维、情感、知觉等方面出现严重障碍或是不协调,严重危害患者的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功能,甚至会引起认知功能的损害以及思维障碍等神经系统病变[11]。慢性精神分裂发病的初期不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智力,患者大多时候都处于有意识状态,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后,会逐渐威胁患者的认知功能,如记忆力、注意力、思维障碍等,最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导致患者智力低下,逐渐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2]。慢性精神分裂患者在社会功能方面的缺失,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因为此类疾病会对周围事物感知度下降,因而产生冷漠感[13]。此时,十分需要对此类消极心理进行评价分析,有针对性地给出治疗措施,如对患者实施心理行为护理,有利于形成友善的医患关系,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起与现实生活的感官,帮助患者适应家人、通入社会,并把握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从而改善疾病的护理效果[14]。本次研究表明,护理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ANSS及MoCA评分,均差异较小(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组的PANSS及MoCA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这一结论和金凤姝[15]研究一致。说明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采用心理行为护理,临床效果较好,既能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又能改善患者慢性精神分裂的症状。

综上所述,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采用心理行为护理,其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障碍差异心理
相似与差异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心理感受
找句子差异
跟踪导练(四)2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