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物流的全融合终端配送平台研究

2021-11-08 12:03吴杰华洪咸友杨素华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子系统管理层终端

吴杰华,洪咸友,熊 琦,杨素华

(1.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

0 引言

终端配送是供应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物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流通领域内价值得以最后兑现的“惊险一跳”环节。终端配送的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以及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效果。为了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本文将终端设定为最终消费者。

从需求侧来看,终端配送的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已由最初的餐饮扩展到了果蔬、商务票据、居家用品;终端配送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但增长率在逐步降低,反映出整个终端配送市场的绝对量在增加,但逐渐趋于饱和,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扩大,以下是2014-2019年度终端即时配送订单统计表。

表1 2014-2019年度终端即时配送订单统计表

从供给侧来看,目前终端配送较为典型的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衍生于网上零售的B2C或C2C,基本流程为由B端或C端起始,一般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运输,最终配送到消费者自取点或消费者手中;二是衍生于网上订购即时消费品,比如网上订餐、网上订购菜蔬和水果等生活消费品,以及商务用品配送等。基本流程为由消费者在订购平台上发起,由订购平台组织捡取消费品,并配送至消费者手中。这两种模型都有自营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两种情况,但在第一种模式中采用第三方物流配送所占的比重较大;在第二种模式中采用平台自行配送所占的比重较大。

1 终端配送子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黑色事件屡有发生,引起广大消费者担忧

随着终端配送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大量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也逐年增加,新闻媒体也多有报道。据ii Media Research2018年数据显示, 仅14.1%的消费者对外卖服务食品现状表示满意, 而41.9%的用户表示曾经历过外卖服务食品卫生安全问题[1];另外,配送过程中的暴力装卸、配送延迟等问题,也多为消费者所诟病,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1年1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0年12月份消费者快递服务满意度为78.2分,2021年1月份约为78.8分。终端配送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等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1.2 消费者权益受损后,引发的维权困难

终端配送有其特殊性,配送过程短暂,消费者一旦权益受损,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取证过程比较艰难。在此情况下,许多投诉无门的消费者自发地在网上建了一个“物流投诉吧”,以此聊以安慰。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21年1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0年12月份快递有效申诉率为百万分之0.101,2021年1月约为百万分之0.21。由此可见,终端配送引起的维权难已成为一大顽疾,也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消费者对供应链上游组织的满意度随之降低。

1.3 海量配送数据没有收集和利用,造成大量信息资源浪费

终端配送订单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正如表1所示。在此过程中将产生海量的终端配送信息,这些海量信息因其变化快、数量多、价值密度低,再加之以往信息处理手段有限,故而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事实上,终端配送信息是整条供应链上最真切的数据,其信息价值不仅可以应用于终端配送系统,也可延伸应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但目前这些海量数据要么处于流失状态,要么分散于各大平台和各个环节之中,从而阻断了通过管理信息来管理资源的有效途径。

2 终端配送子系统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大量终端配送功能处于附属地位,缺乏管理效能

当前,大量终端配送没有形成独立体系,各大网商平台仍以网络销售、代购代销等为主要功能,第三方物流平台也是把干线运输作为主要业务,对终端配送采取粗放式管理。对终端配送基本没有太多的管理制度,缺乏规范的培训、考核、激励、保障机制[2]。配送员上岗主要靠老员工带新员工;配送质量没有标准;对配送员没有制定职位上升通道;配送员的收益单纯的来自配送单量;配送员没有购买各类保险,在出现意外事故时没有保障;平台所建立的客户反馈机制弱化,大量的配送件没有签收或代签收,对于消费者的评价也没有运用到对配送员的绩效和薪酬管理中;配送员的流动率过高,在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及其他节假日等购物高峰期,平台大量雇佣临时配送员,高峰期过后,平台又大量裁减配送员;配送员对平台感情淡薄甚至冰冷[3]。正是由于管理的缺失导致了终端配送管理的效能低下。

2.2 线下运营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配送员终端配送的时点大量发生在白天,而白天正是消费者工作的时点,因此就会出现配送时间与接收时间上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了大量二次配送或配送费用和成本增加的情况。目前社区自提柜、代收网点等在部分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但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比如消费者在没有验货和签收的情况下就被默认为已收到货,延迟提货将加收管理费用等。在即时配送的模式下,平台调度管理粗放,往往将若干配送员进行分区域配置,当有配送订单后,再配发给配送员,而配送员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接受,这就导致了由于不顺路或配送困难较大的配送订单被推诿[3]。平台对于配送线路基本没有规划,配送网点也是采用加盟方式,缺乏统筹,导致各片区的终端配送负荷不均。

2.3 信息技术运用不充分,缺乏体系化和深度化信息管理

当前终端配送基本采用“平台调度接单+线下配送与接收+通信交流”的模式。在系统管理层面,信息系统功能单一而分散,缺乏闭环管理,不能支持共同配送;数据采集也仅限于订单数据,更没有对海量数据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价值挖掘和利用。在运营层面,缺乏配送路径优化;较成熟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数据挖掘技术、边缘计算、大数据等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前沿的信息技术,如区块链、物联网、智能机械、无人配送等还没有得到有益的尝试。

3 构建基于智慧物流的全融合终端配送平台的设想

随着供应链各结点的运行效率不断提升,各结点的专业化程度必然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对终端配送开展相对独立的研究。上文中所提关于终端配送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终端配送没有形成有效的独立体系化结构。为此,构建一个基于智慧物流的全融合终端配送平台,可以系统性地解决目前在终端配送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3.1 基于智慧物流的全融合终端配送平台的总体结构

基于智慧物流的全融合终端配送平台在数据感知处理模块的支持下,由顶层向底层分为三层体系结构,分别为:终端配送智能决策层、终端配送运营管理层和终端配送操作层。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智慧物流的全融合终端配送平台体系结构图

各模块和各层次又分别由不同的子模块和子系统构成。数据感知处理模块对三个层级提供支持并接受和传递各层次的反馈。终端配送运营管理层对终端配送操作层进行直接管理和指挥,终端配送智能决策层为终端运营管理层的各个子系统提供智能决策支持。终端配送操作层负责终端配送的具体实施、反馈和数据收集。

3.2 基于智慧物流的全融合终端配送平台的结构内容与达成效果

3.2.1 数据感知处理模块

数据感知处理模块集成了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定位、无线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各层级提供了信息技术、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功能协调等方面的支持功能,能够将操作层和运营管理层的数据进行一次价值抽取和分类,并传输存储于智能决策层中的数据库中,以供智能决策层二次信息处理。数据感知处理模块还提供智能决策层向运营管理层的反馈,以及智能决策层和运营管理层向操作层的反馈。数据感知处理模块起到了生物体中的循环系统作用。

3.2.2 终端配送智能决策层

终端配送智能决策层能够完成战略决策功能和支持运营管理层的决策。其核心子系统包括问题处理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方法库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知识库子系统。处理流程为:首先由运营管理层发起智能决策支持,通过问题处理子系统对问题进行区分,如果是结构化问题,则调用数据库子系统、方法子系统和模型库子系统,进行运算后将结果反馈给数据感知处理模块;如果是非结构化问题或半结构化问题,则调用数据库子系统、方法子系统和知识库子系统,进行运算后将结果反馈给数据感知处理模块;数据感知处理模块再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反馈给运营管理层中相应的子系统。终端配送智能决策层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了生物体中的首脑作用。

3.2.3 终端配送运营管理层

终端配送运营管理层核心子系统包括规划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调度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子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等。每个子系统根据所需完成功能的难易程度进行自运算或调用终端配送智能决策层完成解决方案运算。其中,规划管理子系统可以完成配送网点规划、配送线路规划、业务发展规划等功能;订单管理子系统可以实现与消费者或业务单位的双向无缝信息对接;调度管理子系统能够实现终端配送任务与操作单元的最佳匹配,并同时提供最优配送线路、配送方案等信息资源支持;实时追踪子系统可以实现对货物、设备和人员的动态掌握,确保过程可控;成本管理子系统能够实现运作效率和运作成本的最佳平衡,与调度管理子系统相结合,可以合理规划出共同配送、联合配送等科学配送方式[4];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能够科学地实现对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绩效、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管理。终端配送运营管理层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了生物体中整体协调和承上启下的中枢系统作用。

3.2.4 终端配送操作层

终端配送操作层能够圆满地实现每项具体的配送业务。其核心内容包括无人配送、人工配送、设备维修和保养、数据采集等功能模块。配送场景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可以采用无人卡车+无人配送车的模式,即无人卡车随车携带无人配送车协同开展配送任务,运作模式为:由调度管理子系统将所需配送的地址信息远程传达到无人卡车和无人配送车的接收器,在接收到所需配送的货物后,主干道的运输由无人卡车完成,小区内的配送由无人配送车协同完成,如果配合智能电梯系统,还可以完成送货到家的服务[5];二是采用无人卡车+人工配送的模式;三是采用无人卡车+无人机的模式,具体运作模式与第一种情形雷同;四是由无人机直配;五是由无人配送车直配等模式。目前,经多位专家和学者研究,认为较易实现和效益成本比较高的配送发展模式为第一种和第三种模式,但要完全实现还有待于相关技术的最终成熟[6];因此,第二种模式可以作为一种过渡模式先行发展。就当前实际运行来看,大量采用的仍然是全人工配送,在这种情形下,运营管理层需将派工指令、配送线路和配送要求发送到配送员的移动端,配送员需对实际配送信息进行采集、反馈,以完全闭环管理。终端配送操作层在整个体系中起到了生物体中的运动系统作用。

通过以上体系化的构建,能够实现对终端配送的智能化管理,既有技术上的支持,又有管理环境的保障,从而确保终端配送功能的有效展开。

4 结语

一方面,终端配送是物流管理的一项职能,但目前多以附属于其他物流职能的形式存在,影响了其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进而也会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价值兑现;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也决定了对终端配送必然要采取专业化的管理。为了能够更加专业化地研究终端配送,本文在系统管理、信息管理、运营管理等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构建一个由数据感知处理模块、终端配送智能决策层、终端配送运营管理层和终端配送操作层构成的基于智慧物流的全融合终端配送平台,每个模块和层次又分别由若干模块或子系统构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通过这种体系化的运行,能够提高终端配送各项职能发挥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子系统管理层终端
从电话到自媒体终端——信息的力量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吃人不吐骨头”的终端为王
团队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
光明乳业管理层激励探索
浅谈中职学校新型模块化机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