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2021-11-08 12:22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康洋鸣
区域治理 2021年38期
关键词:郑州市发展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康洋鸣

一、区域产业结构

2018年郑州市三产比重为1.4:44:54.7,呈“三二一”型结构,且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过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郑州市三产占比高出全国水平2.52%,郑州市二产占比高出全国水平3.23%,郑州市一产比重低于全国水平5.75%,表现出更为明显的“三二一”型结构。与全国7.19:40.65:52.16的产业结构相比,郑州市具有更加稳固的二产、三产基础。与河南省8.93:45.85:45.22的产业结构相比,郑州市已基本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了从“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的转变(见表1)。

表1 2018年全国、河南省、郑州市产业结构情况对比

郑州市产业结构以2015年为分水岭,2015年之前为“二三一”结构,2016年及以后发展成为“三二一”结构。郑州市一产占比逐年下降,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对经济总量影响较小;二产占比逐年下降,三产占比稳步提升,始终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由2010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到2018年高于全国水平2.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于郑州市整体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强化(见图1)。

图1 2010-2018年郑州市产业结构变化图

二、郑州市产业发展概况

(一)第一产业

种植业空间布局具有集聚特征。2017年,粮食生产面积占耕地面积的近3/4,蔬菜及油料作物占比也较大,其他地类占比较低。荥阳、中牟、新密、新郑、登封、巩义等郊区县市生产面积均超过4万亩,是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载体,航空港区目前还保留面积超过3万亩的农地,其他各区生产规模均在1万亩以下。

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范围有一定影响力。郑州市拥有120多家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位于城市及近郊工业用地范围,重点集中于航空港区及主城区外围若干城区。培育的以三全和思念为核心的速冻食品集群、以好想你为核心的枣制品集群、以白象和金苑为核心的面制品加工集群在全国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

(二)第二产业

郑州拥有全国41个行业大类中的38个,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生物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培育出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两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生物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6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2019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6.6%,有力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三)第三产业

2018年,郑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545.5亿元,增长11.8%。新常态下,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经济展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金融业规模持续扩张。2018年,郑州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145.8亿元,占GDP比重也达到11.3%。商贸物流业发展迅猛。郑州市以二七商圈为基础,积极打造郑东新商圈,以连锁经营、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促进商贸业持续发展,市场主体多样化、投资主体来源多元化的态势愈发明显。电子商务业发展持续加快,线上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培育打造二七区百年德化大型购物休闲特色街区、金水区农科路酒吧休闲一条街、管城区商都民俗和美食特色街区、高新区木兰里传统文化特色街区等一批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消费集聚效应显著的高品质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推进都市旅游发展。

三、郑州市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体量依然偏小

2018年,全国GDP超过万亿元的城市已达17个。郑州市2018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143.3亿元,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14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但从总量来看,依然偏小,仅是成都的66%、武汉的68%。郑州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21%,也低于武汉(36%)、成都(37%)、西安(34%)、杭州(24%)。

(二)发展质量仍然不高

产业发展层次总体不高,工业大而不强,附加值较高、居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少,龙头企业较为缺乏,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铝工业、耐火材料等六大高载能行业比重仍占30%以上。部分集群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部分产业仍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明显,2018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4.7%,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但较杭州(63.9%)、西安(61.9%)、南京(61.0%)仍有明显差距。

(三)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郑州市2018年专利申请量为70128件,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比为1.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26位、省会城市第20位;企业对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比例仍较低,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效果仍然偏弱,高端创新人才及创新团队仍需大力招引。

以下一代通信技术、新能源、设施农业、智慧医疗等为代表的 “新经济”尚未形成有效增长动力。

(四)产业生态有待提升

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对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的吸引效果不彰。政策性担保公司、风险补偿基金、财政贴息等各类风险缓释和分担体系的不完善,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进一步破解。现有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专业园区等产业载体不足以支撑郑州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不足50%,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土地要素供给不足,土地资源紧张与重点企业新增土地需求矛盾逐步凸显。

四、对策建议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产业培育的第一动力,在现有工业基础上瞄准市场先进技术产品,保证技术创新经费投入,重视技术创新对工业整体崛起的关键作用,尽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充分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开区、高新区“四梁八柱”作用,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试点,在国家利好政策引导下促进产业发展与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

加强人才引进。大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招才引智大会影响作用,加强对科技攻关、重大研发课题的支持力度,打造郑州市专业性强、素质一流、数量足够、敢于突破的人才队伍,为郑州市产业发展提供高端智库服务作用。积极引导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技攻关、承担重大课题等活动,打造一支专业完备、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开放带动。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加快建立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开展跨区域交流合作,推进优质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突出“五区联动”“四路协同”,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引导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与基地共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升郑州市相关产业的国际产业竞争力。

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积极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接轨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市场共建、资源共享、企业互动、产业互融、要素互补的合作机制。

猜你喜欢
郑州市发展
小蒜苗成长记
How Do Flowering Plants Make New Plants?
Intensive Training of Maths (4A)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贠红松作品选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