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2021-11-08 05:38王卫兵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

王卫兵

摘 要:脱贫攻坚精神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是新时代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脱贫攻坚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涵养大学生的为民情怀。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从目标、内容、方法和实践教学等维度实现深度融合,助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任务的完成,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伟大斗争既取得了物质上的巨大成就,也取得了精神上的丰硕成果,尤其是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乡村振兴重大任务的接续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光荣使命。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对传承弘扬中国精神、培育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本质特征

精神源于实践。脱贫攻坚精神生成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脱贫攻坚实践孕育了脱贫攻坚伟大精神。从2013年党中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圆满收官,8年中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缔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辉煌成就。总结与弘扬脱贫攻坚斗争中呈现出来的伟大精神,有助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鼓舞。

(一)“上下一心、尽锐出战”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上下一心、尽锐出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具体体现和现实应用。“上下一心”是在开展脱贫攻坚斗争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任务的集中统一领导,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发挥和调动全社会人员的积极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筑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尽锐出战”是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党中央统筹谋划、协调安排下,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精锐力量开展脱贫攻坚斗争。广泛的社会动员推进资金、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形成了东西部协作扶贫、省市县结对帮扶、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优势行业专业扶贫等诸多宝贵的扶贫经验,在脱贫攻坚生动实践中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精准务实、开拓创新”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精准务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求真务实、笃行实干、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精准扶贫战略,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扶持,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实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拔穷根”。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开拓创新”,呼应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准扶贫坚持“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制止“大水漫灌”,运用开发式扶贫方式,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使发展成为消除贫困的一剂“良药”。在精准扶贫创新性实践中,赓续和传承中国精神。

(三)“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領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胸怀宗旨意识,敢于并善于斗争,这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应具备的精神品质。“攻坚克难”是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迸发出的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敢于与贫穷做斗争的精神气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奋斗精神。“不负人民”是党员干部开展脱贫攻坚的价值追求,是党的宗旨意识在脱贫攻坚斗争中的根本体现。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中心,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小康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扶贫工作,使农村贫困群众摆脱贫穷,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担当。

二、脱贫攻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脱贫攻坚精神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精神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能动作用”。重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品质,是支撑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内在力量。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进取、克坚攻难的精神气质。脱贫攻坚精神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脱贫攻坚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打赢脱贫攻坚战,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任自由的社会制度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围绕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与长远问题制定规划,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集中国家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这种制度优势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够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延续性,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办事效率、增强社会治理效能。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将这种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认同,提升制度自信,可以促进大学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脱贫攻坚精神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大学生能否承担起这种重任,与其自身综合素养的高低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的人。脱贫攻坚过程中展现出的“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等精神品质,是涵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三)脱贫攻坚精神涵养青年大学生的为民情怀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引导和栽培。在价值观形成的人生关键节点,青年大学生群体往往会出现思想上的困惑和精神上的迷茫,容易陷入价值观选择的苦恼中。受全球社会思潮及网络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如果不加干预和引导,大学生极易产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影响自身积极健康发展。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端正大学生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为民情怀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通过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的历程,使大学生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解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职业选择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是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取得的伟大业绩为生动鲜活教学素材的思政课。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脱贫攻坚实践的精神总结,是思政课最鲜活、最生动的教学资源。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从目标、内容、方法和实践教学等维度实现深度融合,突显脱贫攻坚精神的育人功能,助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导引中融入脱贫攻坚精神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遵循。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就是将脱贫攻坚的精神内核融入并体现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使传承与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成为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导引。高校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大学生学习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领悟脱贫攻坚精神的思想实质,认识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脱贫攻坚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脱贫攻坚精神为依托,培育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鼓舞大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积极应对挑战,在奋斗中不断创造价值、服务人民。

(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设置中融入脱贫攻坚精神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依托五门思政课程而设置,高校要根据每门思政课程的特点,选取最恰当的切入点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将脱贫攻坚精神与中国精神、理想信念、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学内容相融合,从理论上揭示脱贫攻坚精神的社会价值和动力机制,从实践上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脱贫攻坚精神。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设置脱贫攻坚精神专题教学,在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中传播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要将脱贫攻坚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重点阐释脱贫攻坚精神在党的治国理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四史”专题教学,在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脱贫攻坚斗争历程中传播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中融入脱贫攻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增强脱贫攻坚精神的教育实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坚持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讲述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黄文秀、张桂梅等,以体现和增强脱贫攻坚精神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同时,采用探究式教学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采用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除了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课后研讨、社会调研等课外教学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助力脱贫攻坚精神入脑入心。

(四)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中融入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生成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实践性是脱贫攻坚精神的内在属性,依靠实践教学的手段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是其内在要求。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是让青年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农村基层,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直观感受农村基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切身体会脱贫攻坚过程带来的心灵震撼,深刻感悟脱贫攻坚精神的强大力量。“引进来”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是邀请脱贫攻坚楷模走进课堂,现身说法,生动形象地讲述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的故事,宣扬脱贫攻坚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和激励大学生。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青年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也是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的要求。实现脱贫攻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需要把握好融入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增强融入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协调性。高校思政课通过多维教学素材的择取、吸纳和运用,既让大学生明白什么是脱贫攻坚精神,深入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又让大学生深刻感悟到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弘扬和践行脱贫攻坚精神,激发他们下沉基层、立足基层、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斗志,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增添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國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

[2]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杜尚泽.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
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
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支撑
发扬女排精神 礼赞女排气质
中国精神的弘扬研究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