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进校园的创新途径研究

2021-11-08 05:38王欢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9期
关键词:创新途径进校园新时代

王欢

摘 要:高校要多渠道多举措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联动教育主客体、创新学“习”载体、健全保障机制来引导学生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和要义的理解与认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

关键词:新时代;进校园;创新途径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又是高校培养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需要,还是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要求,又在内容上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完善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高校铸魂育人的使命要求

2018年,陈宝生强调:“广大任课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探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的创新途径,用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导学生在树立理想时将个人小我与国家大我密切结合,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性分析社会热点事件,科学认识国际和国家形势,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大学时期不仅是大学生增长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专业技能本领的时期,也是塑造优秀道德品质和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变局之大,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大学生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发展和批判的眼光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端正态度、清醒认识,自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己任。

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的现状

十九大以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成为各大高校的共识。高校从不同角度创新渠道和方法深化对习近平新思想的传播和学习,但从实效性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差异

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对新思想认识的不足和理论知识的缺乏,对新思想的学习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是停留在任务式的学习和理论解读,不能深层次领会其内容内涵及重要性,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容易产生新思想与学习生活脱节的问题。

(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不足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差别较大,不同专业和学历的教师讲授和理解的内容有差异,个别教师甚至直接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理论基础较为深厚,但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缺少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课堂授课更像是“自导自演”,导致課堂抬头率低等现象频繁发生。

(三)常态化联动保障机制缺乏

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高校存在不同部门“各守一片责任田”的现象,教学和管理工作脱离。比如,教师教学工作与学工处、团委工作关联不大,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各自为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等等,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学保障机制不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推进新思想进校园的力度和效果。

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的具体举措

(一)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当前,一些大学生对新思想的理论学习还有一种任务式的思维,在开展新思想的学习时还存在“热潮一过,学习就弱”“考前一冲,考后就松”等现象,原因就在于学校没有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的过程成为“一阵风”,或是成为学生眼中的“高大上”。这就需要科学引导和推进,要聚焦大学生的关注点,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的过程中不搞“烦琐哲学”“假大空虚”,关键是要让大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学思践悟,把大道理与个人前途命运相结合;要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要重视用大学生自己的语言、听得进去的话,做好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通俗化解读,让高大上的理论走进学生的内心,化为自觉行动;要注重用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时代的大学生,鼓励他们走上讲台,挖掘和使用蕴含在他们之中的教育资源,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把新思想讲得有活力、有朝气、有力量,充分调动学习的自觉性。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学生的获得感、满意度;要打通宿舍学“习”的“最后一公里”,宿舍作为学生课后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空间,以宿舍为单位成立学“习”小组,设小组长,通过宿舍里的故事分享、交流讨论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最终通过文明宿舍评比、宿舍文化节等活动选出优秀学习代表,营造宿舍学“习”氛围。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有手机、电脑等终端,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的教师要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要将新思想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并深度融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探索新式教学法,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的话语来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如情景模拟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话题讨论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同时,教师要注重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结合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APP、微信等网络平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比如,教师课堂教学可结合线上学习平台,引入与新思想相关的主题讨论、图片、短视频等,提高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力求得到学生感性和理性认同,并在日常行为中自觉践行新思想的要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铸魂育人功能。

(三)在劳动实践教育中学“习”

实践出真知,实践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巨大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传,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学校学生处、团委、社科部等部门协同参与,引导学生以班级、社团、宿舍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中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认识到幸福生活是要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关爱留守儿童、助老助残、支农支教、雷锋活动月、“青春绿丝带”关注环保等活动,以“社工+志愿者”“结对+接力”的形式在附近社区、敬老院等地长期开展服务,也可组织红色实践研学活动,发动学生拍摄与新思想相关的照片、短视频或微电影等,或由图书馆开展“研读红色经典”活动,让学生分享读后感,并在校园内对优秀作品进行汇报表演或展播,进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学习活动中来。

(四)完善教师奖惩机制。

高校要鼓励教师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解读,争做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六要”好教师,用深厚的理论学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获得学生感性和理性上的认同。高校要在合理范围内制定科学的奖惩措施,考评奖惩机制的制定要全面、科学、客观,既要有督促和激励效果,又要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發展和进步。这就要求高校在制定措施时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细化奖惩工作办法,根据不同教育主体的工作性质各有侧重,把工作是否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与年终考核奖、职称评定、提拔任用相挂钩,对在新思想进校园的工作中表现优秀的给予肯定和嘉奖。同时,形成常态化的制度,在校园内形成互学互进、互相监督的局面,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的各项工作稳步落实。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迫切现实需要,也是高校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引。做好这项工作,既要高校尊重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也需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需要高校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的有效配合、协同发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成长成才环境,努力造就一大批用新思想武装起来的坚定信仰者、躬身实践者。

参考文献:

[1]陈宝生.扎实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头脑[N].光明日报,2018-07-24.

[2]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责编:文 竹

猜你喜欢
创新途径进校园新时代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烟草企业物流模式创新研究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