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以“三进三知”专题实践活动为例

2021-11-09 06:40郭建管明清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体系

文/郭建 管明清(.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

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理念中全员育人体现了主体性和主导性要求,全过程育人体现了时间性和持续性要求,全方位育人体现了空间性和保障性要求。“三全育人”是人、时、空、功效的辩证统一。新时代推进“三全育人”向内涵式、体系化建设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面临的新情况

(一)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场域发生变化

随着“三全育人”向内涵式发展,新时代高校育人场域也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首先是育人受众的发展引起空间场域的延伸。高校新生从高中“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的学习生活中过渡到高校半开放、包容的环境下,育人空间从单一转变为多元。育人受众的学习、生活、思想在发展的空间场域中的变化下引起了其身心等多方面的变化;高校毕业生从高校包容、综合发展的环境进入更加开放、复杂的职场环境,育人空间从多元转变成复杂。其次是科技快速发展引起的育人场域的延伸。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育人空间场域从传统的“面对面”场域延伸到虚拟网络空间的“键对键”。

(二)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时间的变化

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时间朝着全时段、适时介入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育人时段的有效耦合衔接。新媒体、多媒体融合等技术将育人时段与非育人时段的有效衔接,强化育人的连贯性,提升育人实效,避免假期育人链条断裂、育人环节脱钩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全员参与和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填补寒假、暑假等中、长期假期育人空白,增强育人实效[1]。

(三)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力量的变化

新时代高校育人的主体更加丰富,参与度进一步提高。一方面高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的数量有所增加,并且教师的业务水平、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工勤人员服务质量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学生教育受众与教育主体的双重身份更加凸显,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参与使得育人朝着更加友好、更加交互的方向发展,促进教育环节的闭环形成。再者高校各部门、各二级单位育人的参与度、积极性都得到提升,同时家庭、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高校育人实践和合作的需求进一步释放[2]。

(四)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受众状态的变化

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受众状态更加复杂。在思想方面,学生信仰从马克思主义单一信仰转变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多元化信仰,更加崇尚自由,着眼于自我发展、推崇自我价值的实现[2]。在行为方面,学生伴随数字媒体、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出生,生活、学习、交际等依赖于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扩展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和视野,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也对学生的习惯、性格、心理等方面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

二、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的必然性

(一)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 。新时代高校育人将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需要推进高校育人体系的系统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国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更丰富的前沿知识、更多的智库担当[3]。系统地推进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是提升育人质量,增加人才储备数量的必由之路,是发挥好高校五大基础职能的实践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高校育人层面上的表现主要是教育与受教育过程中的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具体表现在育人资源的分配与育人需求的不平衡、育人成效与育人目标的不匹配等方面。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将教育主体的工作、资源、力量进行整合协同,打破高校育人孤岛效应。是将高校育人环节延伸到中学教育与职场教育,保证育人环节的连贯性,促进育人成效与育人目标的匹配,避免高校育人滞后社会需求的情况发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培养出合格的“四有”建设者。

(二)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是政治性保障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关键环节。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是将高校人才培养功能与党的宗旨、党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鲜明地展现高校育人环节的政治性、阶级性。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增强育人队伍党性的客观要求。高校的主要群体是教师与学生,全员育人中的员不仅包含教师、管理人员,也包含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学生。发挥育人队伍密切联系学生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校党政的群众意识、宗旨意识,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是高校育人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范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要求高等教育的实践主体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质量观念。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实践的主体单位,承担育人的主要职能,“三全育人”体系将育人人力资源、空间场域资源、技术资源等有效的整合,进一步优化高校组织架构,增强组织扁平化管理水平,打破高校部门、院系、教师、学生之间的边界,进一步融合家庭、社会资源参与到高校育人的环节中,形成高校上下联动的反馈路径和机制,全面提升高校治理与育人的能力。

(四)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育人的核心在人,关键在育,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将育人的环节回归人的本位,立足培养身心健康的自然人、合格的社会人、可持续发展的接班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新时代的学生追求自我的发展,推崇自我价值的实现,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发展育人主体的素质,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推动高校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全员育人整合高校现有人力资源,利用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方式将社会优质资源引入高校育人队伍中,既发挥高校原有育人队伍的主体性和主导性,也发挥企业、研究院所、家庭的辅助作用,补齐全员育人人员角色缺失的短板。

三、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模型

新时代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能更加凸显,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育人的政治性提升到历史的新高度,构建系统的育人体系关乎全局。立足“三全育人”理念,结合育人实践需求构建如图1所示的育人体系模型。学生宿舍是学生思想交流、学习互动、生活交流最为频繁和最为密切的空间,食堂是情感、行为呈现的自然、本真世界最有情境化、存在感的空间,而课堂一直是育人的主阵地,是构建教育和受教育关系的基本空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空间已经从传统的物理位置的空间衍生到虚拟环境的空间。“三进”不仅仅是进宿舍、进课堂、进食堂的简单参与,而是以进宿舍、进课堂、进食堂、进社团、进教研室、进实验室、进网络的泛在“三进”。“三进”是“三知”的价值手段,更是全员育人主动参与育人环节的姿态,而以知思想、知学习、知生活的“三知”是深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道德实践、学习信念与学习目标、生活诉求与个性化追求的“三知”价值目标[4]。

图1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三进三知”专题实践活动育人体系模型

构建基于“三进三知”育人实践模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作用,运用系统思维,构建一个整体性好、协同性好、动态性好、可迁移性强、扩展性强、自我完善能力强的育人体系。体系中“三全育人”是核心,培养致知、致行、致远的“三致”人才是方向和目标,“三进三知”是实践途径。制度建设、研究建设、队伍建设是硬件要素,制度建设是育人体系有序实践的保障,研究建设是进一步完善育人体系的革新动力,队伍建设是补全全员育人中角色缺位,增加队伍扩展性的有效机制。环境建设、实践践行是软件要素,在安全教育、资助帮扶、心理建康教育为基础保障下,利用全媒体矩阵平台建设校园文化育人的正能量场,使场内的师生在校园文化场力线的作用下,形成育人优化的动力和育人劣化的阻力,增强育人实践的实效。

四、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实践路径

(一)坚持制度创新,规范育人环节

高校党委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从顶层对育人各环节进行设计,既要重建设,也要抓管理,更要强化反馈。在 “三进三知”专题实践活动中引入考评与监督机制,构建制度层的闭环反馈环节,增强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协同机制的自我完善能力。从形势把控、制度完善、协同创新上推动“三全育人”体系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二)深挖教育内涵,突出研究引领

从“三全育人”的内涵为切入点,以“三进三知”专题实践活动为着力点,将理论研究与体系实践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高校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学生成长规律,充分挖掘“三全育人”的内涵,探究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等方面路径,推动“三进三知”专题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环境熏陶,推进教育柔性化

首先以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帮扶为切入点,满足学生身心安全的需求,形成物质有保障、校园安定有序、心理轻松愉悦的校园基础氛围。高校是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场所,充分挖掘以大学章程、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文化载体的理念文化,以校园建筑、场所、功能区等物化形态的环境文化,以学校行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的行为文化的校园文化内涵,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校校园文化产品,繁荣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自信。再者,梳理高校新媒体平台,整合校内传统媒体资源,形成深度融合的全媒体矩阵平台[5],打造校园文化宣传阵地,传播正能量。

(四)优化育人队伍,增强育人向心力

在高校原有行政建制下,提出第二班主任概念。第二班主任主要遴选高校各部门主要党政领导,并延伸到政府、企业、研究院所等组织中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校友和家长等人员。第二班主任不同于辅导员、班主任的角色,主要承担着政治上引领、思想上引导,价值上引航的作用,从而要求第二班主任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第二班主任的提出丰富了全员育人中员的角色,进而增强“三全育人”体系的扩展性,形成以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第二班主任为主的育人第一梯队,以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为辅的育人第二梯队的人员格局。利用制度化建设规范赋权,明晰各育人人员的岗位权责和权力边界,确立一个能在工作上契合、资源上整合、力量上联合的育人共同体。

(五)拓展育人半径,聚力实践践行

育人体系以主题教育、校内外实践基地实践教育、专题项目教育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强化高校各二级单位协同与联合,形成横向育人、育德的集团效应;利用好校外资源,聚力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育人力量,形成纵向育人、育才、育德的辐射效应。以专题项目教育活动为平台,充分发挥项目化管理的优势,增加优质项目的数量,提升实践平台的扩展性,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促进体系的内部完善,形成纵横联合育人的合力。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