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钢琴伴奏课程改革

2021-11-09 20:28林别嘉
艺苑 2021年4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改革

林别嘉

摘 要: 通过剖析当前钢琴职业人才培养过于强调单学科纵向深入与重技能、轻综合素质的问题,进而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从高职钢琴伴奏课程改革切入,提出应用为本、融合为基、和声为重、演奏为主、实训为证的钢琴教学理念,并通过强化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应用和声、编曲创作、钢琴弹唱的教学,提升即兴演奏、伴奏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模式;高职钢琴;伴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项目“艺术类高职钢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AS19617)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以应用型人才规模化培养为目标[1]1,高职钢琴应用型多功能人才与传统钢琴表演型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有根本的区别。而我国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目前仍未摆脱学科本位的束缚,忽视了多功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持续深化高职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高职钢琴教学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当前钢琴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一环。

一、高职钢琴人才培养的成效分析

(一)钢琴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文艺活动与器乐培训逐渐成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教育已从校园走进社会,并步入快速发展期。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钢琴人才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市场对钢琴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更为迫切地需要大量在第一线从事钢琴演奏、钢琴教育等的应用型人才。从现阶段市场对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

1.与音乐表演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如电视台、歌舞剧院(团)、文化馆、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的演奏、伴奏、合唱指挥、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中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2.以音乐培训为主线的工作岗位,除中小幼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外,社会音乐教育、乐器陪练工作的市场需求空间更为巨大,尤其是中小偏远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层单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参与艺术培训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5%,远低于发达国家20% 的渗透率。[2]

3.与由音乐衍生而出的新兴行业岗位,如人工智能音乐、音乐评论及自媒体运营、网络音乐制作、线上陪练、音乐治疗、音乐经纪人、录音等工作。

根据对福建高职院校音表专业钢琴演奏方向2018-202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发现,专业人才供给仍无法有效匹配市场需求。除去约6%的毕业生升入成人本科院校就读外,仅约4%的毕业生在音乐文化企业、艺术表演社团从事演奏及伴奏工作,约20%的毕业生在琴行从事钢琴教学和陪练教师工作,约10%的毕业生在幼儿园、私立艺术学校从事钢琴教学及陪练教学工作,而52%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且8%的毕业生待业观望。由此可见,艺术人才市场面临的供需矛盾已十分严峻。

(二)钢琴专业的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钢琴教学普遍采取单一化、重复性的教学形式,依照教学大纲与传统教学经验,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方面,大多沿着练习曲、复调、中小型乐曲以及大型乐曲四条主线循序渐进,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我国高职钢琴音乐表演专业的钢琴教学在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呈现职业应用技能单一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人才观存在距离。大部分学过钢琴的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只能固定弹奏一些练习过的曲子,无法灵活应用学过的技能进行钢琴演奏、声乐或器乐伴奏。同时,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实训环节仍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的不足[3]2,无法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也造成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艺术人才的多面性市场需求。

二、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转变钢琴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指明的方向持续推進改革,立足于服务文化市场、人民生活的需要。自2014年6月习总书记提出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教模式以来,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为核心育人机制的中国特色职教体系正逐步形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更进一步明确了对高等职业学校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钢琴教育应转变传统观念,避免单纯强调学术型或技能型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而着力于培养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特点的钢琴应用型专门人才,即能够适应一线工作需要,有一定专业演奏、伴奏能力,又有社会音乐教学能力的人才。[4]123

(二)人才培养的短板剖析

近年来,在我国文艺活动普及化的驱动下,市场对具备一定钢琴伴奏能力的人才需求激增,使这一领域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更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整体较低。与其他专业相比,由于艺术类专业更侧重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对其文化课成绩的要求相对有限,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较窄的问题,从而影响钢琴伴奏学习中跨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2.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艺术类专业提前批招生的特性常伴有以功利性应试为目的的突击性学习,往往导致学生音乐基础薄弱,难以为今后的专业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迫使教师放慢教学进度,难以兼顾钢琴伴奏教学效果。[5]1313师资队伍专业度难以保障教学质量。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对钢琴伴奏师资建设不够重视、投入有限,绝大多数高校未设立钢琴伴奏专业方向,从业教师难以兼顾演奏与伴奏教学,不仅专业技术划分不清,教学方法也十分有限。

(三)厘清钢琴教学基本思路

要提升所培养钢琴人才的市场适用性,就必须推动高职钢琴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3]1。而实现这样的转变,则需立足于“职教20条”政策导向及钢琴课本身的教学特点,在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推进艺术类高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高职钢琴教学的基本思路而言,应结合自身师资与生源的特点,运用新教改理念,尝试打破表演类和教育类等相关学科“各自为阵”的孤立发展格局,重构钢琴课程体系,引导传统学科教育由知识型向实践型、创造型转变,并采取“产教融合”的实习实训策略,创造性地实施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方案。[1]4

三、推进高职钢琴伴奏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钢琴伴奏课程架构

1.重构钢琴伴奏课程支持体系,加强“必修+选修”传统架构的开放性,适度提升专业选修课所占权重,改变“重必修、轻选修”的教学认知,丰富配套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及学术视野,力求多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重构的关键在于减少钢琴演奏技术课程,增加合作实践和艺术修养课程,尽可能发挥专业选修课对学生复合能力的拓展作用,具体操作上可将其可分为专业实践、专业理论、综合人文三大类。[6]57为提升钢琴伴奏教学的“协作”效果,专业实践类应在钢琴演奏、伴奏主课的基础上突出即兴伴奏和室内乐等合作实践类课程;专业理论类除总读谱法、视奏和移调等技术理论课程外,可视情况增设西方声乐(器乐)艺术史及文献研究、钢琴艺术史及文献研究等音乐理论课程;综合人文类则设置音乐美学和歌剧艺术鉴赏等课程。其中,室内乐课程主要训练钢琴在多声部关系中的具体应用,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合作类课程,对提升钢琴伴奏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室内乐一般指音乐风格雅致亲切的“家庭型”音乐,主要包括由钢琴担任独立声部的器乐重奏(如钢琴与小提琴、大提琴)、声乐曲中的艺术歌曲、浪漫曲等,其课程教学作品可重点选择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等作曲家的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在室内乐课程教学过程中,钢琴可能是主奏者、伴奏者或不分彼此的合奏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多变的声部关系,并通过合理协调声部关系的练习,提高音响的融合度。此外,钢琴伴奏教学还应充分重视培育视奏、移调等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对于注重实用性的视奏,教师应强调其与精确读谱的不同,要求学生在保证速度和节奏的前提下展现乐曲作品的整体框架;对于移调,则应训练学生大脑快速反应调性的转变及变奏。

2.改革钢琴伴奏课程教学模式,逐步由一对一师徒教学的传统模式向“一对多为主、高精尖为辅”的分层模式转变,以契合文化市场对钢琴人才的旺盛需求。从发展视角出发,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基础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以小课模式配置教学资源已无法满足院校扩招需求。高职钢琴采取小组、集体授课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也可以借助学生间的观摩交流、取长补短、竞争激励,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教学效果。而在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方面,钢琴教学的单人差异化辅导模式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具体推进高职钢琴教学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遵循“大课讲求普及,小课着重提升”的基本原则,可实现大小课优势互补,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与质量。声乐伴奏教学方面,可采取分段推进、结对学习的实施方案,即第一学年上学期主要了解学生的钢琴基础与声乐情况;第一学年下学期重点学习简单的伴奏织体应用及钢琴伴奏正副三和弦的和声运用;第二学年开始在综合考量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搭配固定弹唱组合,授课过程中彼此互弹伴奏,日常练习时则自弹自唱。教师可将声乐课选择的曲目列入钢琴伴奏的练习作业,并根据声乐作品的特点,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伴奏织体及和声。器乐伴奏教学方面,可采取专业协同、组合教学的实施方案,即依托室内乐课程,组成包括器乐演奏教师、音乐理论教师和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在内的教学团队,并将水平接近的不同专业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钢琴与器乐合奏的实践教学,实现音乐理论与作曲的有机结合。借助小组课提供的交流和讨论学习空间,既能增强钢琴伴奏中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共同完成多声部复杂作品的演奏,又可通过邀请不同专业的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并开展引导式教学,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教学资源。

3.创新钢琴伴奏课程授课形式,除保留传统的课堂面授,运用“互联网+”与平台化思维[3]4,搭建钢琴教学慕课平台,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加强资源获取与更新的便利度、自由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慕课教学形式既有助于学生自主把握学习进度、强度,通过反复研学教学视频攻关重点难点,借助即兴演奏、自行伴奏增强学习能动性;又有助于师生间形成互动教学小组,通过共享优质钢琴作品、交流理论技能问题,实时提升钢琴教学质效。[7]213同时,可进一步探索建设高职院校的校际钢琴学习平台,依托观摩公开课、在线学术交流等多样化形式,打通教学资源共享渠道。对钢琴伴奏教学而言,需要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协作意识。例如:在明确主次方面,授课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事先聆听、分析大师伴奏视频,提前认知乐曲作品中伴奏者在不同阶段所处的位置,以避免“喧宾夺主”;還可录制学生伴奏视频,指导学生事后观看分析,总结经验,理清问题。在强化合作练习方面,授课中可指导学生以两人一组联合学练,鼓励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针对复杂节奏、快速乐段的配合等难点片段积极提问、讨论,建立以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学练机制。

(二)丰富钢琴伴奏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职钢琴教学多沿用“学院派”方法,教学内容多采用“拜厄”“车尔尼”“汤普森”等训练钢琴技术的“练习曲、独奏曲”,实践证明这很难提升学生钢琴伴奏能力或帮助其从事基层钢琴教学工作。因此,对高职钢琴教学而言,确保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赵晓生教授认为,教学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两者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学习者有充分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和自由,而非由教师单向指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8]73按照多元化思路组织高职钢琴教学内容,则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相关音乐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大量运用应用钢琴的教学方法和练习特点,把钢琴演奏与基础乐理知识、作曲理论结合起来。其一,教学内容应具备足够的广度与通俗性,既包括世界名曲和练习曲的弹奏、单声部与四声部视唱曲的弹唱,也包含儿歌、民歌、流行歌曲的演奏和弹唱;其二,应融入移调与旋律创作训练,为即兴弹奏奠定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音乐素质;其三,应强化实用型的键盘和声教学,以熟练运用和声知识为旋律配和声、配伴奏为目标,提高学生对和声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高职钢琴教材选择方面,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与培养目标针对性施策, 对艺术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社会钢琴培训的主流教材兼收并蓄、优胜劣汰。具体而言,在了解钢琴演奏基本原理、弹奏简单作品的初级阶段,可选择《钢琴基础教程》,拜厄、布格缪勒、哈农钢琴练指法等;在练习弹奏通俗作品、为儿歌编配简易伴奏的中级阶段,可选择车尔尼作品 599、业余钢琴考级及钢琴即兴伴奏教材等;在练习演奏常见钢琴曲目、为独唱与合唱伴奏、训练儿童基础教学的高级阶段,可选择车尔尼作品 849、299及以上钢琴教学法等[4]276。练习曲目选择方面,声乐伴奏曲目可选择艺术歌曲、近现代歌曲、歌剧片段等,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歌剧《图兰朵》中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舒伯特的《春之梦》等,应结合每个学期的学练难度进行选择;器乐伴奏曲目通常以弦乐、木管乐器为主,每个学期重点攻关一种乐器以发挥针对性教学优势,如:第一学期以弦乐(小提琴、大提琴)曲目为主,第二学期以木管乐(长笛、单簧管)曲目为主,之后以铜管乐(小号、圆号)曲目为主等。

(三)优化钢琴伴奏评价体系

传统的高职钢琴教学评价主要依靠期中或期末考试的演奏,在缺乏科学考核标准的背景下,由教师凭借经验对学生事先选定的演奏曲目评分,很难客观反映教学质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钢琴伴奏课程的全方位、多元考核评价标准,围绕高职院校“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借助钢琴伴奏实践保障教学质量。

首先要对教学成果的数量进行评估。目前按照院校年度考核任務或职称评定条例要求评价的方式,很难从根本上促进高职钢琴伴奏教学创新。院校可在符合艺术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宗旨下,强化考核引导作用,尽可能激励教师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建设和多元素融合的钢琴伴奏教学实践。具体而言,以量化方式评价教学工作时,应赋予开创性钢琴伴奏教学案例以更高的考核权重。

其次要对教学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估。院校可采取设立考评专家组,制定与具体项目挂钩的积分标准,按学年或学期对钢琴伴奏教学活动与教学成果进行整体评估的方式推进考核。具体而言,分别对钢琴教师指导的涉及钢琴伴奏的社会公开音乐会、校内音乐会、声乐及管弦器乐习奏会(正谱伴奏部分)等艺术实践及其发表在各类期刊的学术论文设定高低不等的积分,并将积分与晋级等相对应的奖励适度挂钩。

(四)强化钢琴伴奏实践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注重钢琴教学的实训配套,以美国为例:孩子从学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自己的演奏会;专业学校的钢琴教学,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课程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包括社区演出与教学活动在内的各种课后实践活动。[9]109因此,要实现职教“学以致用”的无缝对接,我国高职钢琴伴奏教学离不开“内外兼修”的实训配套。即由院校主导完善学科实训平台的搭建,提升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钢琴教学应用性,引导增强学生职业技能与创业、就业的适用性,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校内实训配套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创造钢琴演出与公开课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大舞台”实践活动。一是配置、应用具备自动纠错功能的数码钢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声乐或管弦器乐考试伴奏活动。二是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小型钢琴即兴伴奏音乐会,选拔优秀学生登台献艺,为同学演唱伴奏、自行编配弹奏或自弹自唱等不拘一格。三是组织同年级或同专业学生以分组形式举办实践汇报音乐会,并由专业教师指导点评钢琴伴奏实践教学环节。四是增加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合作关系共同参与的钢琴伴奏活动或专业理论与伴奏实践内容相结合的讲座,为学生提供在校学习期间体验教师角色的实践机会。

校外实训配套方面,高职院校应紧跟“职教20条”指明的政策导向,不断拓宽校企联合、产学合作育人的渠道,在兼顾企业和学生双重需求的前提下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1]3一是主动寻求有意向的培训机构、琴行等专业对口单位,搭建实习桥梁或就业直通车,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外提前接受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内的求职教育。二是在校内建设准职教环境,将学校的部分课程“外包”给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突破单纯由学校教师为学生授课的传统模式。三是联合相关院校与培训机构,定期组织钢琴伴奏技能大赛,打造伴奏技能交流的第二课堂。四是借助学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长期社区义工,为老年文化活动、少儿文艺汇演提供钢琴伴奏服务,形成技能实践的第三课堂。

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钢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立足于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采取应用为本、融合为基、和声为重、演奏为主、实训为证的钢琴教学模式。目前,结合艺术类高职的钢琴人才培养目标及应用钢琴教学理念,对某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试行了部分钢琴伴奏课程改革方案,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借由学生习奏、习唱会的相互伴奏,培养钢琴伴奏能力;二是支持学生参与管弦、流行专业自组乐队,培养重奏、合奏能力;三是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弹唱,培养自弹自唱能力;四是借助电脑配乐编曲,培养学生逐步掌握作曲软件及合成器的操作;五是组织学生赴乡镇社区演出,积累各类表演及编排创作经验;六是走访艺术培训机构,通过教学实践锻炼,培养学生掌握钢琴伴奏速成教学能力;七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挖掘学生各自潜能。通过教学实证,改革方案有效提升了钢琴伴奏教学质效。在教学效果调查中,学生表示:“室内乐课程很有趣,大家边弹边聊,分享了表演经验和学习心得,再加上老师的点评辅导,感觉很有收获”“采用应用钢琴相关教材辅助指导后,弹奏简单的歌曲旋律配伴奏时不再碍于和声理论的固定要求,已经能够快速地使用简单的伴奏音型弹奏歌曲了”等。只有以学生创业、就业为根本,针对性地补足教育短板,通过传统学科教育由知识型向实践型、创造型的转变,推进关联学科间的跨界与融合[10]236,才能实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结构优化和模式转型升级,并支持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最终实现社会速成培训、幼小艺教、公开展演、传播推广等文化艺术产业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Z].教育部,2015-07-27.

[2]2016年中国艺术培训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EB/ OL].产业信息网.(2016-06-12).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1606/423141.html.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国务院,2019-01-24.

[4]严永福.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复合型钢琴教育模式释论[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8(5).

[5]崔硕.高职院校中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方音乐,2019(12).

[6]胡鹏.高职钢琴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3).

[7]杜佳倪.钢琴与钢琴伴奏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北方音乐,2020(24).

[8]黄静乐.赵晓生多元化钢琴教学思想解读[J].艺术教育,2014(7).

[9]莫恭莲.中美钢琴教学对比研究及课堂应用[J].文教资料,2019(20).

[10]邱秒秒.职业需求导向的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北方音乐,2019(5)7.

(责任编辑:林步艳)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