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城区中水利用现状分析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2021-11-10 12:23吴伟伟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水晋中市处理厂

吴伟伟 孟 佩 胥 涛

(晋中市水利局,山西 晋中 030600)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本资源,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短缺、失衡与污染已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最主要瓶颈之一。以晋中市为例,晋中市是一座典型的北方缺水型城市,2019年水资源总量96580万m3,人均仅287m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夏季降水量占到全年60%,还多以强降雨出现。而晋中市城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则更为突出,年均用水量4300万m3,其中有1300万m3来自地下水,形成了85km2的榆次区小型裂隙水超采区,还有1500万m3来自外调水,均接近饱和。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循环经济城市水资源管理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即建立水循环经济型城市,把城市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利用的闭路循环经济。中水利用无疑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对降低水污染,缓解水资源矛盾,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意义非凡。

1 城区概述

晋中市城区古称“魏榆”,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14mm,年均气温9.8℃,年日照时数2662小时,无霜期186天,年均蒸发量2068mm。城区面积85km2,是晋中市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势平坦、南北高、中部低。城南有潇河,其河床较城区高,北边有黑河和涧河,3条河流汇入汾河。城区排水为自北向南,自东向西,最终排入城西的榆太东退水渠,最后流入汾河,设计排水流量30m3/s。城区建有2座污水处理厂,目前第一污水处理厂停产,由第二污水处理厂全面负责处理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15万m3,中水一部分利用,其余排入榆太东退水渠。2019年城区用水总量4300万m3,其中第二、三产业1950万m3,生活用水1900万m3,生态用水450万m3。按类型分:地表水1500万m3,地下水1300万m3,外调水1500万m3。

2 中水工程及利用现状

2.1 中水工程概述

晋中市城区中水工程为“两心、四轴”的布置,见图1,两心指两座污水处理厂,四轴指四条干管,覆盖了城区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总供水能力9.5万m3/d,达到目前污水处理能力的57%,工程已初具规模。

图1 晋中市城区中水工程现状图

a.两心即两座污水处理厂。第一污水处理厂,2002年投入运营,日处理能力3万m3,厂区位于蕴华西街,随着城市发展厂区位置被包裹在城市中,无法完全处理城市退水,目前停产闲置;第二污水处理厂,2014年投入运营,日处理能力15万m3,厂区位于榆次张庆乡东贾村,主体工艺采用预处理+污水生化处理+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经处理后的污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目前运行良好,负责全城区的污水处理,2019年污水处理量4307万m3,中水产生量3446万m3,是中水工程的中心枢纽。

b.四轴即四条干管,分别为城中干管、西北干管、西南干管、科创园区干管。干支管总长度112.1km。各干管基本情况如下:

ⓐ城中干管,起于第一污水处理厂,全长12km,管径500mm,日供水能力2.5万m3,支管1条东北二号干管(5km)到新能源区,主要负责蕴华街沿线区、新能源区、百草坡植物园供水。ⓑ西北干管,起于第二污水处理厂,全长26.6km,两条并行管道,管径450mm,末端到瑞光热电厂,日供水能力4万m3,支管两条分别到高校园区(7.2km)和晋商公园(5.2km),主要负责龙城大街区、高校园区供水。ⓒ西南干管,起于第二污水处理厂,全长21.5km,管径400mm,末端到国电榆次热电厂,日供水能力1.5万m3,支管1条到潇河国家湿地公园上游(5km),主要负责潇河产业园和潇河国家湿地公园供水。ⓓ科创园区干管,起于第二污水处理厂,全长3km,管径500mm,日供水能力2.5万m3,主要负责科创园区供水。

2.2 中水利用现状

目前,城区中水利用分三大块: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环卫用水。中水工程已投入运营的是西北干管和西南干管,2019年中水回用量539万m3,回用比15.6%。瑞光热电厂和国电榆次热电厂是主要客户源,2019年用水量246万m3,占到45.6%;其次是11所高校园区绿化冲厕用水,年用水量273万m3,占到50.7%;最后是环卫用水,年用水量20万m3,占到3.7%。

未投入运营的是城中干管和科创园区干管,科创园区目前管道铺设还不完善,科创园区干管还未有效对接到用水企业,城中干管由于与第二污水处理厂有5km未接通,而第一污水处理厂停产,致管道处于停运状态。

3 取得的实效

3.1 工程规模初成,扩容高潜力大

从2002年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以来,城区中水工程已拥有2座污水处理厂、4条干管和112km供水管网,污水处理能力达15万m3/日,供水能力9.5万m3/日,工程已初具规模。目前主要用户群体是热电厂和高校,用水量大且稳定,保障了污水处理厂的良性运行状态。从管网布局看,覆盖了城北、城南两个关键地区和城中、城东、城西三个潜在用户区,既优先保障了工业区和生活区用水,让企业能活下来,又考虑了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为下一步扩大用水群体提供了工程条件。潜在的用户群体有科创园区、龙城大街区、蕴华街沿线区、新能源区、百草坡植物园、潇河国家湿地公园、潇河产业园以及潇河灌区,工程布局可扩容度高、潜力巨大,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3.2 污水大幅减少,入汾水质改善

经第二污水处理厂水质统计,2020年CODCr进水415mg/L,出水20.2mg/L,进水是出水的20倍;NH3-N进水42mg/L,出水0.3mg/L,进水是出水的140倍;BOD5进水174mg/L,出水3.3mg/L,进水是出水的53倍;SS进水294mg/L,出水4mg/L,进水是出水的74倍;TP进水6.56mg/L,出水0.15mg/L,进水是出水的44倍;TN进水52mg/L,出水10mg/L,进水是出水的5倍;重金属多数未检出,可以看出城市污水经处理后水质得到大幅改善。由于晋中市城区退水最后要流入汾河,高品质的中水大大提高了入汾水质,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还为拓展用户群提供了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持了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3 再生水资源化,构建海绵城市

构建生态海绵城市是晋中市未来发展的目标,而良好的水生态和水循环是关键核心,中水工程让晋中市城区水循环得到可持续发展,建立了水安全格局,为渗、滞、蓄、净、用、排提供了工程支撑。目前,晋中市城区中水工程雏形已成,每年利用量稳定在540万m3左右,如果中水利用率达到90%,将达到3100万m3,不仅能够彻底消除对外调水的依赖,还能大幅减少地下水开采,根治城区地下水超采的问题,可以说是治标又治本,节省下来的水可以发展高新经济产业、修复潇河流域生态和发展精品农业。

4 存在的不足

4.1 中心区管道少,与城市规划不同步

从图1我们可以看到,城区中心区中水管道分散且数量不足,只有城中干管1条,且还未正式利用,说明中水工程与城市规划发展并不同步,在城市规划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中水工程,而在城区定型后很难再建设中水工程。由于中水管道布置不均,严重限制了中水在中心区的利用,中心区绿化、生产、生活中可以利用中水的潜在群体仍然只能使用自来水,加剧了城区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从设计角度来看,中心区至少应有3条干管,在安宁街和顺城街新增2条干管,形成网状结构,才能有效提高中水利用量。

4.2 资金投资不足,管网覆盖率低

资金投资不足是中水工程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投资回报率低、地方财力有限,中水工程更多是依赖社会融资,这就造成了工程在整体布局上不够科学,管道走线更多的倾向于短而不是覆盖更多的地区。例如西北干管在线路上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中心区中水管道稀少,西南干管和西北干管管径偏小,均体现出资金投入的不足;支管很少也反映出用户群不多,管网覆盖率低、投资不足等问题。虽然地方政府已非常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但对于庞大的城市来说,资金仍远远不足,不能够与城市同步发展,很多区域已很难再发展中水工程了,这也是不小的遗憾。

4.3 供水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力低

市场化运作下,中水工程的运行成本是非常高的,远无法与自来水和自备井竞争,加之自来水和机井水质更好,这导致了企业对使用中水积极性很低,主动使用再生水意愿不强,阻碍了中水工程的融资和建设进程。污水处理厂需要生存,城市需要健康发展,政府的干预和帮扶是必要的,但是从目前看来,政策支持多而资金支持少,城市规划发展没有将中水工程建设作为首要内容。中水回用率仅15.6%,其中潇河湿地公园和城市环卫用水中中水的用量更不足4%,也从侧面说明了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4.4 城中干管未通,限制东区用水

城中干管是中心区唯一一条管道,但是第一污水处理厂已停产,一直闲置未利用,城中干管西端与第二污水处理厂仍有5km的距离,严重限制了中水回用。不仅中心区未利用上,还影响到新能源区、东区百草坡植物园和潇河灌区用水。新能源区是工业用水,用水潜力巨大,效益高。百草坡植物园是生态用水,可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结余出更多的自来水。潇河灌区是农业用水,用水需求巨大,灌区渠首源涡大坝离城中干管东端不足4km。因此,城中干管贯通非常重要,且第一污水处理厂还可作为调蓄设施,省去了很大一笔投资。

4.5 雨污未能分离,城市排洪能力低

晋中市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城区排水系统老旧,多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成,老城区排水未实现雨污分离。榆太东退是晋中市城区总退水渠,随着城区扩张,东面和北面大片面积成为集雨场,集雨效率高、产流快,排水面积已达300km2,但是经过多轮改造后,榆太东退退水能力仍仅有30m3/s,远远无法满足退水要求,每年雨季来临时都会造成城西、城南和周边农田被淹,生活污水、垃圾、化肥等污染物被冲刷入汾河,给汾河带来很大的面源污染,加之雨污未能实现分离,加大了污水处理厂处理难度和工作效率,两者叠加成为汾河治理的一大难题。

4.6 集雨设施稀少,调蓄能力低下

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洪管理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其与中水工程结合才能实现水的“渗、蓄、净、用、排”,然而晋中市城区的集雨设施和缓洪设施并不多,仅有8处,北边涧河4处、黑河2处,南边淳湖、潇河2处,均以湿地形式存在,总蓄水能力接近300万m3,城北防洪能力略强,而城东几乎没有防洪缓洪设施,城南潇河一级支流涂河也没有调蓄水库,这就造成了城区雨季内涝、旱季用水极紧张等问题。集雨设施与中水工程并未连通也使城区调控能力低下,水循环系统还未真正形成。

5 资源化措施建议

5.1 统筹规划设计,有序分步实施

中水工程是水安全格局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环节,建议相关部门联合组织编制中水回用专项规划,务必要与城市国土空间发展规划、城市供水排水规划、河道综合治理规划、城区防洪工程规划、城市各景观规划相配套,尤其注重中水工程与城区给排水、公园湿地、集雨设施、防洪设施、潇河灌区相结合。在分析了城市规划布局和给排水管道的基础上,研究了一套城区中水工程规划设计概念图,见图2,并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希望能使城市发展多一份参考。此设计的特点是:ⓐ将供水区划分为十个区域,明确用水群体,利于有序分步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新增了支管,多沿街道布置,降低了施工难度;ⓒ生产、生活、生态、农业用水全部考虑到了,有效提高了中水利用率,增强了水资源调度能力;ⓓ在城区周边规划了必要的缓洪池,一为增强城市防洪能力,二为调蓄雨洪和中水,提高利用率和调控力;ⓔ中水管道形成网状结构,对干管进行了连通,提高了保证率,增强了供水效率和供水保证率。

5.2 优先发展工业区,实现工程良性运行

城区主要工业区有四个,分别是科创城核心区、新能源区、榆次工业园区、潇河产业园。现行中水工业水价3.0元/m3,低于自来水工业水价6.7元/m3,配合免收污水处理费等激励政策和雨污分离提高水质等措施,企业积极性会很高,甚至愿意承担部分工程建设投资,这将大大减轻政府和污水处理厂的负担。预计初期年新增中水用量就可达到230万m3,此举是污水处理厂扭亏为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应优先发展。具体思路是:ⓐ通过西南干管在潇河产业园东西两处建分水口实现覆盖,东区需要建设加压泵站;ⓑ科创园区干管南北两处建分干管实现覆盖,根据企业意愿分批铺设支管;ⓒ西北干管分干——东北1号干管向东延伸至新能源区实现覆盖,需要建设加压泵站,并与东北2号干管相连,用于干管间、缓洪池间、园区间水资源相互调配;ⓓ城中干管向西连通第二污水处理厂,距离大概5km,沿途设分水口,实现榆次工业区覆盖。

5.3 拓展学校用户群,实现回用量稳定增长

能够使用中水的学校主要分布在高校园区和城区中心区,这里有近20所中小学和高等院校,潜力巨大。

工业生产淡旺季用水量差异大,而学校用水量常年稳定,主要用途是绿化、冲厕,如果供水保证率高、服务质量好,中水用量会稳定且提高,但此群体配套工程需要由政府投资或者污水处理厂出资。目前高校园区年用水量已达273万m3,由于末端压力不足学校间用水量差异很大,如果加以改造配套的话,年可新增中水用量100万m3以上。具体思路是:ⓐ在高校支管上铺设直达各高校的管道,更新原有泵站,由于用水量大,高处需建调蓄池,保障各高校水压稳定;ⓑ在城中干管上铺设支管到各中小学校,更新第一污水处理厂泵站,改造生化池为调蓄池,以保障中心区东部稳定供水。

5.4 注重生态景观用水,政府财政补贴水价

榆次是山西的园林城市,公园湿地景观众多,主要有城北高校园区的晋商公园、城区中心区的六七座公园、城南的潇河国家湿地公园、城东百草坡植物园等,由于这些公园均是公益性质的,建议政府进行水价财政补贴,中水工程接通后可置换出大量自来水,不仅能发展经济,还能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实现海绵城市的生态效应,年可新增中水用量660万m3。具体思路是:ⓐ城区中心区公园通过在城中干管上铺设支管连接,东部高处依托第一污水处理厂的泵站加压供水;ⓑ百草坡植物园通过在东北二号管上铺设支管连接,依托东外环新建泵站加压供水;③潇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晋商公园干管均已铺设,需要完善公园内部管网,人工湖不建议用中水。中水用于生态景观能够结余出大量的自来水用于生产,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5.5 南干连潇河灌区,探索农业灌溉利用

潇河灌区属大型自流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3.24万亩,渠首源涡大坝在潇河国家湿地公园的上游处,近年来潇河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激增,农业用水大幅减少,年用水量已降低到不足1300万m3,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威胁粮食安全。由于中水水质良好,重金属元素极少,并且水中富含氮磷钾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因此建议中水与河水混合或交叉进行灌溉,在将土壤污染减至最低的同时提高农业灌溉面积,预计年可新增中水用量1000万m3。具体思路是:ⓐ城中干管在东外环新建泵站,延伸干管至源涡大坝;ⓑ建议扩容源涡大坝蓄水能力至70万m3;ⓒ调整灌溉制度以适应长流水的供水方式;ⓓ中水灌溉比例不宜高于30%以满足农田的自然净化能力,并联合高校做好土壤和水质监测。

5.6 政策全方位支持,落实水价补贴

中水利用是晋中市城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中水利用离不开政策的全方位支持。目前晋中市政府已经出台了《晋中市城区中水回用实施方案》,不可谓不重视,政策方面建议如下:ⓐ修订完善《晋中市城区中水回用管理办法》,让中水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向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迈进;ⓑ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公益性的和农业灌溉的需要财政进行补贴,企事业单位用水建议推行政府指导价,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强化水权分配;ⓒ中水工程必须列入城市新建和改造项目中,同步设计、施工和运行;ⓓ与太原市签订合作协议,为太原城南提供用水。

6 结 语

综上所述,晋中市城区的中水利用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污水处理厂也处于高效运行期,出厂水质较好,要进一步提高供水保证率、扩大用户群、提供优质服务,需要有长远的、科学的专业规划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建议优先供给稳定的客户,在寻求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加大覆盖范围,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铺摊过大。相信在未来,晋中市城区的中水利用会成为中国北方城市水效管理的典范。

猜你喜欢
中水晋中市处理厂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晋中市祁县:倾力打造中国茶文化旅游第一城
2019—2020年晋中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分析及建议
在建污水处理厂机械设备现场安装应注意的问题
挑好“金扁担” 阔步奔小康——晋中市第二届现代农业博览会开幕
污水处理厂的环保节能问题及对策
乏燃料后处理厂建应提上日程
浅谈城市道路工程中水稳碎石施工质量控制
中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水?
某污水处理厂一体化综合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