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浙江卷中“普—特”关系类试题的教学策略

2021-11-10 04:52汪宇飞
地理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普遍性特殊性教学策略

汪宇飞

摘 要:浙江卷中关于“特殊性”的考查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成为一大课题。本文对浙江卷中“普—特”关系类试题进行分类和归因,并结合长期教学实践,提出三大教学策略以破除学生思维定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普遍性;特殊性;试题分类;教学策略

地理学既是一门追求一般性的学科,也有强调独特性的一面。一般性体现在寻求共通的法则,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地方、特例、个体[1]。纵观浙江高考试题,其中一大特色就是注重对地理现象或地理原理“特殊性”的考查。哲学中也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以此类比,地理原理或地理现象也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平原地区是城市的理想发源地,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分布于沿海平原,这属于普遍性规律,但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却人烟稀少,这属于特殊性。引导学生对特殊地理现象进行探究,在学生高阶思維培养、核心素养提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

一、概念界定

何为“普—特”关系类试题?笔者认为,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但在某些试题情境中表现出与一般、普遍的规律不相符合的现象,称之为“特殊性”,在具体的地理试题情境中针对“特殊性”的考查,称之为“普—特”关系类试题。地理学科中“普—特”关系类试题不胜枚举,且关于“特殊性”的考查备受青睐,在浙江选考卷中屡见不鲜(表1)。

从表1来看,浙江卷中“普—特”关系类试题几无旁落,全国卷对“特殊性”考查也是司空见惯,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成因分析”、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通常,大河河口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2019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里海从淡水湖演化为咸水湖”等。由此可见,对“普—特”关系类试题的考查在高考地理能力的考查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目的是通过对“特殊性”的考查来判断学生对一般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及试题情境材料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二、分类与归因

对照表1,根据上述试题的特点,可以将上述“普—特”关系类试题分为四大类,即图表类、知识类、情境类和思维类。

1.图表类

地理图表的绘制往往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如图例符号具有统一的规范。在气候资料图中,最常见的就是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在2009年浙江文综卷中却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气温柱状—降水曲线图,令众考生猝不及防。再如,人们总是习惯于以山脊线作为山脉阴阳坡的分界线,以北温带为例,山脉的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2016年10月浙江选考第25题要求学生先在河谷剖面图中判断阴阳坡,并结合区域特点,判断两侧景观差异及成因。浙江卷的这种“创意”地图,打破了学生固有的认知,全方位考查了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对地理图表的解读能力。

2.知识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极其复杂的,这在气候、水文、地形、土壤和生物等要素中均有所体现。湘教版教材着重以地方性分异规律来阐述自然带、自然景观分布的“特殊性”。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日本海沿岸冬季的暴雪、五大湖的雪带、夏季索马里寒流、刚果河入海口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南方地区非地带性土壤水稻土、丹娘沙丘等都是属于考查“特殊性”的地理知识,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并能够举一反三。

3.情境类

这里的情境主要是指试题情境,在浙江卷某些试题中通过图文材料直截了当地告知学生“某区域”或“某时段”出现的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磴口的地上悬河、发达国家鼓励制造业回迁、末次冰期后里海逐渐演化为咸水湖等都是试题所提供的真实情景,需要学生挖掘材料信息,对这类“特殊”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4.思维类

这里的思维是指逆向思维,这种逆向思维是相对于学生日常频繁接触某类习题而形成的惯性思维而言的。例如,河流改道、辫状水系等需要特定的发生条件,属于“特殊性”现象,但由于这种“特殊性”为人们所关注,诸如此类的习题便大量涌现,学生练习的频率很高,对改道、分汊的成因也就耳熟能详,而浙江卷中的“黄河在21世纪以来河流没有发生摆动”成为新的“特殊性”。因此,这里的“特殊性”并非指地理现象的特殊性, 而是对学生经常练习某类试题所形成的思维惯性而言。

从高考阅卷信息与学生的答题反馈来看,“普—特”关系类试题的失分率普遍很高,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途径探究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点:①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因课时紧张、主抓基础等缘由,注重普遍规律的生成,忽视了对“特殊性”的点拨[2];②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质疑精神欠缺,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思考;③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对时政热点的关注不够,对一些真实的情境感到陌生,从而心生紧张,影响答题的心态;④学生的材料挖掘和分析能力不足,在遇到真实、复杂的情境时难以结合所给的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在惯性思维的驱动下,盲目套用所学知识(普遍规律)。总而言之,多数学生的地理能力水平、学科素养尚未达到高考要求,这也正是高考的筛选功能的体现。

三、教学策略

1.注重归纳整理,深挖特殊性的教学价值

袁孝亭教授提醒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设计问题时,应注意将“只发现在某些地方而为他处所无的地理现象”作为地理探究主题或者是作为问题设计的主导方向[3]。存在即合理,地理现象的特殊性蕴涵了不菲的教学价值。对这些教学素材的归纳整理,可以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通过对这些特殊性案例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质疑精神,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与思维习惯。表2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梳理的重要考点中涉及的“特殊性”探究专题,由于篇幅有限,主要专题各举一例。

2.剖析“普遍性”,解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互相转化。鉴于此,要解决好特殊性的地理试题,可以追本溯源,通过对普遍性、一般性的规律的深入剖析向“特殊性”要答案。以2015年10月浙江选考真题为例。

例1.(2015年10月浙江选考)表3为我国2007—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信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业转移规模(单位亿元)表。完成23~24题。

23.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

A.中部向西部地区        B.中、西部向东部地区

C.东北向中部地区        D.东部向其他三个地区

24.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成本                     B.自然资源

C.集群效应                     D.劳动力成本

参考答案:23.B   24.C

剖析与解构:本题的关键点有两个,其一是对表格中“负值”的理解,净转出为负,即为转入;其二,刨根问底,本题考查的是产业转移有关知识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个“陋习”,即关注规律而忽视规律的“适用范围”或“先决条件”。根据湘教版必修二教材第71页,世界制造业的一般路径重心转移轨迹为英国—德国、德国—美国、美国—日本,近三十年来逐渐向东亚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转移。学生记住了一般规律,却忽视了这一规律适用于“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这一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对普遍性的原理掌握到位,在审题过程中看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干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业”等字眼,势必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帮助选择,而不是忽视图表材料信息而盲目套用普遍规律。

3.对症下药,分类突破教学难点

根据前文所述,“普—特”关系类试题可以分为图表类、知识类、情境类和思维类,其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在突破该教学难点时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应差异化。图表类、情境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材料挖掘能力的培养,规范读图、审题、阅读材料的步骤,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知识类试题更多的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特殊性”知识的整理,先有“输入”,才有“输出”,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思维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打破定式思维和惯性思维,能够敏锐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逆向思维去解释一些“鲜有涉及”的地理现象。追本溯源,要突破“普—特”关系类试题,关键要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四大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处着手。

四、结语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给了我们教学、命题很大的启示,针对特殊性的考查往往成为学生考试中的拦路虎。真实陌生的情境、特殊的地理现象、创新的图表、不良的试题结构等,都在不断筛选、区分学生的能力素養水平。学生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中习得的。但是,只有当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特殊性”的育人价值,并有意识地去“授人以渔”,学生方能在考场乃至人生赛场上“以渔捕鱼”。▲

参考文献:

[1] 钟有长.地理“特殊性”现象的引导化解策略——以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特殊”水文现象为例[J].地理教学,2020(23):27-31.

[2] 郑红琴.通过“特殊”现象,探究地理本质——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与分析[J].地理教学,2017(19):25-27.

[3] 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蔡运龙,江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猜你喜欢
普遍性特殊性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关于“哲学方法”的思考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