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道—法—术—器”理论框架

2021-11-10 04:52刘承良李源
地理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刘承良 李源

摘 要:当中国和平崛起面临全球百年变局,加强世界地理教育、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恰逢其时。然而,当前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仍有较大突破空间,为了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合国内外世界地理及相近学科先进教学经验,对当前世界地理类课程进行思政化改造,构建了“道—法—术—器”教学理论框架。“道”即以德业双修为理念;“法”即以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达成为目标;“术”即以师引导、生主导和组辅导为教学方法;“器”即以知识链、能力阶和大思政为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将该理论框架應用于世界地理类课程教学之中,可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功能,为中国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同时亦可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世界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世界地理类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区域分析和综合分析有重要的作用[1]。世界地理类课程体系主要涵盖世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世界经济地理、全球交通地理、全球文化地理、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等理论课程,同时还包括“一带一路”实习等实践课程。各门课程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角度介绍全球、区域、国家、地区等多尺度的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相互作用关系。此外,由于世界地理类课程具备与全球时事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的学科特性,是学生全面、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其可以成为面向各层次学生的通识课,服务于学生的通识教育和德育教育。

一、当前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仍有突破空间

得益于世界地理的学科特性,世界地理类课程内容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趋势下,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富矿”。

为了进一步适应全球变局和中国发展对世界地理类课程提出的育人新要求,充分发挥世界地理的思政功能,全国高校世界地理类课程专家学者在科学研判当前各方对世界地理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世界地理及相近学科先进教育经验,对世界地理类课程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在教材建设方面,杜德斌主编的《世界经济地理》紧密与时事热点相关联,着重突出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从全球篇、产业篇和区域篇三大部分搭建全书框架[2],并在内容的选取、区域的划分和理论的应用等方面有一定创新[3]。在教学模式方面,刘承良等创造性地提出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教学宗旨;奉行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以知识、能力和思政的综合达成为教学目标;着力实施理论课程群体化、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内容时代化和教学手段多元化四大建设举措并服务“一带一路”的世界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4]。在思政元素融入方面,梅惠等探究了在教学中体现世界地理课程素质教育价值、应用价值和科学发展价值的方法[5];王勇等则分别从科学哲学层面、课程作用层面和课程功能层面探讨了将思政元素融入世界地理教学之中的途径[6]。

当前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同时,世界地理类课程还存在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生学习诉求对接不足;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不足;思政元素与教学过程结合不足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道—法—术—器”理论框架,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期为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人才,同时为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提供经验借鉴。

二、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道—法—术—器”理论框架构建

在世界变局与中国发展的双重时代背景以及“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改革的双重课改背景下,世界地理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对当今国际形势和教育形势的研判,综合考虑国家和学生等多方需求,借鉴中国经典的“道、法、术、器”思想,从理念、目标、方法和手段四个方面对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提出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道—法—术—器”理论框架(图1)。“道”即以德业双修为教学理念;“法”即以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综合达成为教学目标;“术”即以师引导、生主导和组辅导为教学方法;“器”即以知识链、能力阶和大思政为教学手段。

1.“道”以明向——德业双修,德才兼备

所谓“道”,即是方向、指导思想,在世界地理类课程教学中,即为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活动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明确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达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教学活动均应将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放在首位。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和战略思维的卓越人才,是大变局时代赋予世界地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使命。然而,在中国崛起和世界变局时代,许多学生世界地理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世界眼光,不能较好地对接国家发展需求。此外,在课程思政和“三全”育人背景下,不仅要求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充分融入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此,提出立德树人与通识教育深度融合的“德业双修”作为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具有专业的世界地理知识,并拥有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远大的理想、良好的修为,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品德的综合提升。如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世界地理、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全球交通地理等世界地理类课程,均在教学理念上严格遵循德业双修、德才兼备的教学理念(图2)。

2.“法”以立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一体

所谓“法”,指制度、方法论,在世界地理类课程教学中,引申为教学目标。

教学理念是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教学目标是对于教学理念的细化。教学目标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关键问题,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一方面需要面向国家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个人的成长需求。当前,世界地理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多注重知识的培养,轻价值引领,亟须引入思政目标。

为此,面向世界大变局时代的中国发展需求及学生发展诉求,以立德树人为基本遵循,注重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品德修养、知识见识、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等全方位的培养。同时,突出课程育人功能和大思政理念,在传统知识、能力和思政“三位一体”课程目标基础上[4],创造性地将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统筹到价值引领维度,优化建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一体”的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图3)。具体而言,通过教研相长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科学理解世界政治经济地理复杂形势,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全球问题的批判创新能力,建立经世致用的人生观。

在“三观一体”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知识创获、品性陶熔、能力创新三阶段全过程育人新策略。其中,在知识创获阶段,主要讲授世界地理专业知识,同时引入当前全球重大时事热点话题,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在品性陶熔阶段,主要讲授当前中国的全球发展政策,介绍中国在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中所做的突出贡献,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能力创新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当前全球发展的问题之中,创新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将课程目标融入全过程育人之中,使教师时刻铭记课程目标,更好地指导课程讲授。

3.“术”以立策——“师指导、生主导、组辅导”三导结合

所谓“术”,指方式、技巧,在世界地理类课程教学中,即为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贯穿教师达成教育目的全过程,是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最直观表现[7],教学方法是知识流动的桥梁,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实现各项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世界地理类课程均有其独特的课程特性,同时,不同教师有独特的授课风格,不同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与学习需求,因此,教学方法的选取既要考虑课程的特殊性,又要照顾教师的风格和学生的习惯与需求。当前,世界地理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向授课型教学为主,“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足,以致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

为此,探索出“系统性—隐蔽性”融合的课程思政环境渗透教学法,创造性地提炼了“师引导、生主导、组辅导”为一体的全员育人新方法模式(图4)。综合大思政和隐性思政理念,创设了集趣味性、隐蔽性、系统性的环境渗透式思政教学法。融合主题讲座、实践教学、线上教学、课外组会、小组研讨、案例研讨、翻转课堂等多元化教学法,实现课堂讲授与翻转课堂有机融合,提出了基于任务、项目和案例的研究型教学法,从而讲清世界变局,丰富学生世界地理知识;讲好中国故事,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讲懂中国理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现“三导一体”的教、学、研全员育人。具体而言,一是尊重教师的主体性,通过专题讲授,集成国际专家学者及本教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为学生梳理世界地理发展的前沿知识。二是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围绕国家全球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小组讲座、案例研讨等翻转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强调师生的互动性,对学生进行分组,配备研究生助教,组织学生围绕中国发展方略开展小组研讨,形成研究思考并纳入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

以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课程的“全球海运”章节为例,采用教师讲授的形式讲解世界海运地理四个高度集中、中国全球发展形势的四个高度依赖。然后从美国控制、大国博弈、地区局势等六大威胁陈述了中国海上通道的安全风险。以学生主导的形式分组介绍全球主要海上运输通道的概况及对全球海运格局的影响。以小组辅导的形式组织学生重点围绕破解马六甲海峡困局展开对策研讨。此外,还辅以室外课堂的认知实习,从而实现“三导一体”的教学研全员育人。

4.“器”以成事——“知识链、能力阶、大思政”三位一体

所谓“器”,则是工具、手段,在世界地理类课程教学中,即指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作为师生间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对能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擅长知识的传授,而传统教学手段更容易使教师对学生产生思想、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熏陶。通过多种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不同手段的教学优势,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此,提出“DHL链式知识—3H实践能力—SHI思政引领于一体的课程思政Anywhere全方位育人”教学手段(图5)。重塑了“Distribution+Connection+Location”为主线的DCL链式教学手段,提炼从世界地理前沿理论到中国全球化发展实践,从世界变局(运用前沿理论回答世界如何变化)到中国方案(探索中国如何服务世界)的能力培养方案。探索出“知其然(Where)—知其所以然(Why)—知其如何然(How)”的渐进式3H教学手段。一是知其然(Where),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世界地理规律,拓展全球视野。二是知其所以然(Why),启发学生运用世界地理理论综合分析复杂世界变局,提升经世致用能力。三是知其如何然(How),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全球发展成就和挑战,提出应对措施,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提出系统思政和隐性思政理念,探索“服务社会Service—家国情怀Homeland—全球视野International”的课程SHI价值引领教学手段。

在“知识链—能力阶—大思政”三位一体的教学手段基础上,打造了室内、室外和线上一体的立体化课堂,提出了“知识—能力—德育”一体的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新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即通过专题讲授、案例研讨、学生讲座和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实现传统室内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依托微信、钉钉群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实时在线交流、问题解答和意见征询,实现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有机结合。在线上教学基础上,组织室外教学和田野考察,打造室内、室外和线上课堂一体,第一和第二课堂融合的立体化课堂。通过这种方式,培育学生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品德修养、知识见识、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课程育人目标。

以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为例,在教学手段使用方面,应用DCL链式知识模式、3H创新能力模式和SHI价值引领模式,实现从全球变局到中国方案的教学流程。在线上课堂方面,依托微信群、腾讯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分享优质文章及视频资源,供有兴趣的同学阅读,同时借助微信群全天候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组织学生暑期参与“一带一路”野外实习,到上海港、虹桥枢纽等地参观学习,进而实现“三位一体”三课堂全方位育人。

三、结论与讨论

在大变局时代与课程思政改革的多重背景下,本文以世界地理类课程为例做出了一系列探索,提出了适用于世界地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道—法—术—器”理论框架,并在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世界地理、世界政治地理、世界经济地理、全球交通地理等多门世界地理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事实上,本理论框架不仅适用于世界地理类课程,也可经过适当调整应用于其他课程教学之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梅惠,李娟文,赵沂.论高校《世界地理》课程发展[J].地理教育,2013(09):59-60.

[2] 杜德斌.世界经济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杜德斌.《世界經济地理》编写中的几个问题[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1):172-175.

[4] 刘承良,杜德斌,李源.服务“一带一路”的世界地理课程思政“金字塔”教学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4):873-881.

[5] 梅惠,韩忠,杜小初.高校世界地理课程的价值与教学体现[J].地理教育,2014(05):60-61.

[6] 王勇,熊玲.高校核心课程“世界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思考[J].地理教学,2020(22):8-11.

[7] 钟启泉.教学方法:概念的诠释[J].教育研究,2017,38(1):95-105.

猜你喜欢
教学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后方法”教学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分析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