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11-10 21:37崔秋莹
科学与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培养模式

崔秋莹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实施,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高师音乐教育也进入到了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新课标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需要将培养实践应用型的高师音乐人才作为核心目标,让广大毕业生能够在就业当中赢得优势,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本文针对高师院校音乐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和探究,并指出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培养音乐人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

关键词:高师院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涌现了一批新的教材,加大了师资培训力度,有些学校还特别设置了独立课程。这些都非常有利于这一学科的发展。笔者对于现今人才培养模式下有自身的思考和建议,期望在此与同行们交流学习。

1高师院校音乐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探究

1.1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单一的,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特殊性的要求,也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文化传播方式。这一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学校并没有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正确定位少数民族音乐,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或者设置的课程没有特色;另一方面,现行的音乐教育体系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倾向,是根据培养西方音乐人才的需要进行设计与实施的,较少或者基本没有涉及本民族声乐的基本训练。这与培养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的现实需要,满足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民族性与特殊性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正如学者指出的,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下,少数民族声乐人才脱离本民族母体文化的趋势日渐加剧,演唱方法和表演特色逐渐被洋化或汉化的现象日益普遍,本该五彩缤纷、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声乐园地,在高校的校园里也难以幸免地被推向了学院派所谓“规范化”的发展之路。最后,在具体少数民族声乐人才教学方式上,目前还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听习训练为主被动式教学方式为主,走向田野、走向民族音乐原生地的观摩教学,将少数民族历史、少数民族音乐历史、音乐创造背景与声乐表演艺术融合的综合教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师生角色互换互补的“翻转”教学等多样化教学形式的运用还显得不够。因此,仅靠这样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自然不利于有针对性、凸显特殊性的培养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不利于传承与保护珍贵的少数民族音乐,更不利于将中国的少数民族声乐表演推向世界,展现艺术的中国特质。

1.2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

培养高素质人才,有赖于科学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构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提高课程体系的综合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促进各类精品课程与专业课程结构的融合和课程体系的优化。目前,课程体系虽经过多次改革,但基本上是音乐表演专业与师范教育理论课程的简单融合。在课时的安排上难以平衡,这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上也基本上处于走马观花的层面,虽然看似包罗万象,但对其人才的培养并没有形成更大的协同效应。

1.3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新形势下,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师资力量不强的问题,这也是影响我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部分艺术学校缺乏高水平的民族声乐教师,而且许多教师缺乏民族声乐表演的经验,这就导致其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不能在民族声乐表演方面给予学生比较专业的指导,因此教学效果无法获得有效保证。另外,民族声乐表演教师没有充足的机会与外界的一些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以及相关研究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并且教师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关注,这就限制了民族声乐教师自身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部分民族声乐教师存在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这就导致其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传统,不能在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影响了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也有一些民族声乐教师毕业之后就直接参加工作,缺乏民族声乐教学的工作经验,并且无法找到有效的途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因此民族声乐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2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

高师院校要想在音乐人才的培养当中提高针对性,体现出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精准的教育定位就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到高师音乐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而提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队伍。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明确以下几项人才培养目标:第一,培养实践型人才目标。高师音乐人才是未来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他们除了要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必须拥有极高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将自身所学应用到实践当中。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当中需要将实践应用型人才教育作为核心思想,保证培养方案的设置凸显出实践性的特征。第二,培養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完善学生职业能力。高师音乐教育应该将职业规划和职业能力的教育贯穿于教学全程,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和市场观念,让广大学生能够自觉完善个人的综合素养,为个人的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2.2完善音乐教学资源设施

从长远角度出发,完备的音乐教学资源设施和教具是改善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要区别中小学学校,寻找改善音乐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的途径。钢琴教室、舞蹈室、多媒体音乐教室是高校重要的基础设施。学校需要配置各项齐全的教学设备,加强管理,请专业人员定期维护,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增强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影响我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必须对其予以充分的重视。首先,学校应当积极邀请一些高水平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担任民族声乐教师,他们拥有丰富的民族声乐表演经验,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可以给予学生比较专业的指导,尤其在民族声乐表演方面更是如此。其次,学校应当给民族声乐教师创造机会,使其能够与一些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以及相关研究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并且还能拓宽教师在民族声乐方面的视野,从而提升民族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民族声乐教师应当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观念,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来丰富民族声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民族声乐教学水平。最后,针对那些缺乏民族声乐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学校应当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并且鼓励教师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从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音乐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具备扎实的演唱基本功,而且还需要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使听众清晰得知“诉说”的内容与情感。因此,想要提升声乐专业学生的演唱水平,就需要教师从上述两个大方面为着手点,加强基本功训练,如气息、发声技巧、咬字吐字、共鸣腔体间的配合等,并引导学生注重演唱过程中“情”与“声”的融合,从而使其能够更完美地将音乐作品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炼,郑艺.艺术院校“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137-142.

[2]邓晓彬.关于四川师范大学舞蹈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的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培养模式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中反思的现状与对策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