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11-10 00:03何芳
文学天地 2021年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摘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对社会生态价值观树立的影响是意义非凡的。因此,这就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本文通过探讨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从而分析生态文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找出融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直接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发展紧密联系。党的十九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总体布局”的高度,本世纪中叶将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也由此成为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而不可或缺的五大特征之一,“美丽中国”的建成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

一、生态文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界定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995年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认为生态文明是随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新文明状态。在我国,叶谦吉最早使用“生态文明”一词并对其内涵进行界定:“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通过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研究,究其内涵大致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狭义的生态文明从横向角度上看,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著重强调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所达到的文明程度;而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从纵向维度上看,是经过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它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还注重在此基础上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实现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媒介,把社会主导思想积极传授于受教育者,根据国家全面性人才的需要,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国务院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重点,道德规范教育是基础,全面发展教育是目标。这四点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二、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最根本指导,为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两者密切相关。生态文明思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宣传和推广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途径。

(一)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解决时代面临的难题,只有通过教育,转化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才是根本。生态文明是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反思和总结,一向以“人类为中心”的错误生态价值观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生态价值观转变,这对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是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立德树人”是高校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立生态伦理道德不可小觑。教育者要抓住高校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最次,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把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生态文明思想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相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外,当然也包括生态文明思想。高校教育使命是“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性质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生态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学习,把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生态人。其次,两者本质上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把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还可以把党关于生态文明最新的理论成果,通过教育者传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形成自觉地生态行为。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将生态意识转化为生态行为,引导社会实践,带动身边其他人对生态的关注与参与,这对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自身生态意识的缺失,生态行为执行力度不够,生态法治意识较为薄弱等问题的存在,也为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从相关文献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其他学科涉及生态知识相对较少。根据调研结果,在问题“你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吗?如果了解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的呢?” 中 ,10.19%的学生回答没有了解;24.68%的学生回答了解,通过学校教育;4.88%的学生回答了解,通过家庭教育;5.45%的学生回答了解,通过社区标语和宣传活动;54.81%的学生回答了解,通过电视、互联网、手机。说明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电视、互联网、手机和学校教育,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通过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能更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价值引导。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

从调查问卷分析来看,生态文明思想已受到学校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在问题“学校有没有专门开设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活动或课程”中有 46.63%的学生选择了偶尔开设,22.24%的学生选择经常开设,没有开设和没听说过分别占比为 13.92%、17.22%,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善。另外,据研究调查发现,在其他非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生态文明的教育体现并不明显。在课程的设置中,虽然在某些专业上增加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学科交叉,但实际上取得的成效并不突出,再加上在课程的目标、计划和实施上存在问题,比如目标不明确不详细,计划性不强,课程实施不到位等,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

(三)部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通过调查文献资料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对目前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的严重表示担忧,在生态认知上也积极赞同和支持国家政策方针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但是,部分大学生在生态意识方面仍存在--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生态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态实践行为的践行。虽然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重要性认知度是有所提高,但对生态文明的知识概念认知则缺乏深入理解,对日常生活联系不够密切的生态知识也相对缺乏。如作者对四川工商学院的抽样调查中,考察学生有没有责任关心环境保护问题的情况。93.26%的学生表示有责任关心环境保护问题,4.16%的学生表示没有责任关心环境保护问题,2.58%的学生对是否有责任关心环境保护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大部分学生具有生态规律意识、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但是还需要提高。

(四)大学生生态行为与生态认知脱节

“知行合一是認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也就是把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与改变世界、改变自己、造就自己,统一起来。”知与行的合一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过程,需要长期知识的积累,转化为个人的认识,带动行动的发展。但通过理论学习发现知行合一往往很难达到,因此在当代大学生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知与行的协调配合、知行合一是一件及其不易的事情。如问“当你需要丢垃圾,而四周无垃圾桶时你会怎么做?”,2.3%的学生选择没人看见就扔掉,93.83%的学生先自己拿着,等有垃圾桶再扔掉,1.29%学生会随手扔掉,2.58%的学生如果周围环境整洁就带着,否则就扔掉。 说明学生的行为自觉性不够,知行不统一,参与生态保护的主人翁意识亟待加强,虽然知道垃圾不能乱扔,但还有学生随手扔掉或是没人看见就扔掉,生态行为意识淡薄。

四、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究

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树立大学生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生态价值观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学习,使学生的生态思维常态化,在实践中积极践行生态行为。

(一)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高校思政课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任务,它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和地位。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过程中,应优化“融入”过程,力避融入内容零散、融入方式单一的问题,在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以切实增强“融入”的实效性。因此,培养一支政治立场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想政治教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这就需要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学习研究能力,积极对教学过程中与生态有关的问题展开学术研究,再把学术研究成果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科研与教学有机统一。

(二)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高校作为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要落实好学校各部门加强对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日常事务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教师队伍负责,辅导员教师队伍是一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教学兼管理工作者,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进行最新的生态文明思想培训和学习,提高辅导员教师队伍的生态理论知识,使辅导员教师队伍真信真学真懂,有利于把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贯穿到学生工作中,把生态文明意识传达给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三)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教育除了以正面教育为主外,也要在隐形教育方面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共同渲染校园生态氛围。对校园绿化环境的维护和校园文化的设计可以将生态元素融入到其中,让大学生在内外因素的熏陶下把生态文明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实践。关于对校园绿化环境的建设。校园设计本身属于高校建设的一部分,在设计校园规划时,可以把学校的校训和精神融入到校园设计中,以简单大方的设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行走在校园里能感受到学校的人文情怀、学校的建设目标,激励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性信。合理设计学校道路边上的石碑和长廊,贴上一些与生态有关的标语,

(四)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保。一方面是要鼓励大学生养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大学生对生态环保的监督作用。大学生的参与不仅能直接产生生态环保效应,还能促进生产方式转型。一是要加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加大环境新闻报道力度,采取灵活生动的形式,在各级学校加强环境教育。通过各类公共文化载体,传播生态文明。二是鼓励和引导绿色消费行为。可通过讲解阶梯电价、阶梯水价等政策,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消费习惯。三是积极发挥大学生群体在生态环保中的监督作用。例如,设立有奖举报基金等措施,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在生态环保中的监督作用。

(五)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社会、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高校的责任,同时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首先,抓学校主阵地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理论认知水平。加强高校教师的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学生生态有机思维的养成,帮助其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其次,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习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观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要不断营造家庭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生态保护观念从娃娃抓起,扣好人生成长中的扣子。最后,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大学生积极践行生态意识转化为生态行为实践提供场所。学校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生态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加强自身对生态思想的理解。

项目基金:本文是2021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生态文明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CSZ21059。

作者简介:何芳,女,汉族,1991年3月出生,四川宜宾人,四川工商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