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对楚剧唱腔的几点感悟

2021-11-10 07:08汤艳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7期
关键词:声腔唱腔艺术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1926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等地,是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楚剧的声腔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取得了新的成就,形成了以迓腔为主的板腔类、小调类、高腔类三大腔系。声腔曲调、板式变化、演唱技巧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增强了剧种的艺术表现力。下面谈谈我对楚剧唱腔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行腔过程讲究以气传情

梅兰芳先生曾经说过“唱戏要心平气和的唱”,强调的就是保持自然的呼吸状态。奚啸伯先生认为唱法的最高标准是“唱似说,说似唱”。不能让观众感觉演员在使劲地唱,而是要在呼吸松弛的状态下,把气息、共鸣、旋律、节奏、感情等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四功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一呼一吸,一张一弛,在戏曲基本功的作用是全方位的。演员的学习是为了借鉴,更难能可贵在对戏曲作品有独特的、符合艺术规律的创造,演员要有“思想”,扮出来的角色才有艺术感染力,然而唱腔韵味的形成与发展是要经过好几代艺术家承袭、提炼、融汇、优化、升华而不断精益求精才可能取得的。

演员必须凭借自身的天资、理解能力(悟性)与钻研精神,将业师传授的唱腔学会融通,再结合自己的贮音资质去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完善行腔韵味。只有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不断的探索、调整、改进,才能做到“字清、板正、腔纯谐”。遵循楚剧语言,“黄汉结合”的唱腔原则,“依字行腔”,字领腔行的演唱特点,运用语气、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吐字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所在,藏气足、出气省、换气快。在行腔的过程中,气与神协调一致,声靠气推,气靠神支配。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正是我的老师张巧珍先生的强项,在气息的运用上,她通过对气息的自如控制,能把观众带到特定的情景中。在《许四姑娘的命运》中“天昏昏,地沉沉”唱段的散板开头部分,利用漏气与叹气的方法,表达四姑娘当时虚脱倒在雪地里时,有气无力,又绝望的情感。这种唱腔表现力是能够深刻地抓住观众神,引领观众情感与角色共鸣。

二、唱腔注重与剧情发展结合

唱腔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艺术手段,演员只有把剧情与演唱技巧统一起来,才能创造出角色所需要的音乐形象。我在饰演《小包公》中嫂娘唱腔时,既注意科学发声,使声音控制强弱有序,高低衔接自如流畅,也注重声、腔、意、气的运气,高亮而不贮,低音厚而不闷,用气足而不浊,咬字清而不僵,行腔畅而不平,苍劲挺拔,浑厚有力,豪迈大气。该剧已成为黄陂区楚剧团的“保留剧目”和“打炮戏”,久演不衰,受到广大观众和戏迷朋友的一致好评。戏剧人有“七分念白三分唱和唱四两、说半斤”之说,对待戏剧中的念白,我非常注重,并能把握好念白的字头,颈、腹、尾、神、声、韵、调。如我在“《宝莲灯》”—剧“审堂”(饰王桂英)中,念道“儿呀,你逃出外去,见着你那生身之母,将为娘舍子之事对她言明,待为娘百年之后,买得一抹纸钱,到娘的坟台烧化,也不枉为娘养儿一场,话已说完,来也在儿,不来也在儿……啊”此段念白,我处理由慢到快,由轻到重,越说越气,并加以动作相配,神容相伴,泪如雨下,演出时观众叫好,达到了演出要求效果,更达到了人物的情感高潮,从而也推动剧情的发展。通过演出实践,我体会到演员表演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从面部表情传达出来,就是所谓的神容表演。当角色情感激动时,不仅要靠面容,还需要形体配合需要激情爆发力。神容表演的形与神“容”是外壳,“神”是内在,“容”“靠”“神”来贯通,无“神”之“容”是难以生动感人的。

三、唱腔注重与人物类型相结合

在根据不同性格类型、不同年龄层次的角色来塑造独具特色的声腔形象上要数张巧珍先生最为突出。用张巧珍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多为青年观众着想,既要新曲老唱保持剧种特色,更要老曲新唱开拓创新。吸收姊妹剧种唱腔的精华,以美化楚剧声腔”。她那种根据不同性格类型、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物,塑造迥然不同的声音的艺术天赋,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如《赶会》中的二妹是天真可爱的清纯少女,张巧珍使声音轻快甜美、脆嫩娇媚在演唱江姐时声音刚劲厚实,以表现革命者的成熟稳健。

张巧珍老师长期在声腔上执着追求,使楚剧女生唱腔无论是发声方法、咬字技巧、气息应用和旋律变化等方面,都有着独到的建树。在学演张巧珍先生《打金枝》一剧中的皇娘一角时,把黄陂方言和武汉方言有机揉合在一起,使之获得了最佳的效果,用悠扬的贮音及声腔艺术集中一点,就是要在“情”字上下功夫。发声要讲究科学的“三松”(頭、颈、胸)“一紧”(腹),讲究音色的变化,音量的控制,使贮音经久不衰。我演出的《打金枝》之皇娘尽显优雅之韵,笃实之情,戏迷们夸赞颇有“张巧珍之神韵”。这是离不开对黄娘这一角色的理解和认识。

新世纪以来,楚剧音乐发展呈现出了越来越好的趋势,丰富多彩使人眼花缭乱。唱腔的科学化带动了各个方面的同时进步与发展,楚剧人也更注重多方面塑造音乐人物的形象并更加精炼主题音乐使之贯穿整个剧本。与湖北民歌的结合,也使得楚剧声腔更具楚地特色和韵味剧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紧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楚剧声腔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楚剧人以更加积极、开放、包容的心态来继承、汲取和创新。

作者简介

汤艳平,女,1962年9月,湖北武汉,汉族,国家二级演员(副高),武汉市黄陂区楚剧团。

猜你喜欢
声腔唱腔艺术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纸的艺术
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
浅析梆子声腔的当代发展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