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21-11-11 14:14林建法
鸭绿江 2021年31期
关键词:当代作家人民出版社短篇小说

林建法

《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三十年前夕,几位朋友相约在常熟举办了一场座谈会,其中有的朋友几乎给《当代作家评论》写了三十年稿子。在这之前,我对是否办这样的活动颇为踌躇。我大学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几乎都是在以杂志为平台研究别人,现在突然由别人来讨论我主编的《当代作家评论》,感觉不适应。但转念之间,又觉得《当代作家评论》并非我个人的事业,换一个位置聆听朋友们的教诲,于我于杂志都大有裨益。出席座谈会的朋友有批评家、作家,再加上我这个编辑,形成了一个关于文学与批评杂志的对话空间。如果忽略那些对杂志和我的溢美之词,朋友们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其实并不局限于《当代作家评论》,还涉及批评与创作、杂志与作品的经典化等诸多问题,这本杂志以及我本人只是近三十年文学生产中的一个环节或者个案。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的时代,这个时代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留下了太深的印记。在文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期,1984年1月《当代作家评论》在辽宁创刊。其时,我在福建编辑另一本评论杂志《当代文艺探索》。两年以后,我从南方的福州来到北方的沈阳,成为《当代作家评论》的编辑,在这个编辑部度过了我的青年、中年时期,又在退休后延聘至今。某种意义上说,我最好的时光都是在杂志社度过的。尽管这么多年来有这样那样的艰辛和困难,但比起这本杂志的价值,这些都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说这个编辑部也曾经有这样那样的故事,而我则把自己的所有都编辑在这本杂志的字里行间。我1987年1月担任杂志副主编,2001年担任主编,协助其他主编或独立主编杂志。在《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三十年之际,我想起了为这本杂志做出过贡献的历任主编思基、陈言、张松魁、晓凡和陈巨昌几位先生,尤其怀念在晚年仍然关心杂志的陈言先生。用自己的生命和信仰呵护这本杂志,在我和我的前辈们是一以贯之的,虽然办刊的思路并不完全一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21世纪以来,文学和文学的语境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是文学不再处于中心位置,也即所谓的边缘化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消失甚至死亡,恰恰相反,文学一直以自身的方式生长,优秀的作品始终是一本批评杂志发展的基础。在这样的语境中,如何以新的办刊方式应对新的文化秩序,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另一个变化是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任何一家杂志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我不能说自己没有困惑和犹豫,特别是在受到一些人为的干扰时。但是,我觉得我和杂志的同仁方寸未乱。无论人事、语境等有了怎样的变化,文学、文学批评以及以此为中心的批评杂志,其意义就在于超越现实的困扰,坚持文学的理想,严格批评的尺度,坚守敬畏文字的立场。这几个方面把持住了,杂志就不会随波逐流。可以说,正是在应对新的危机中,《当代作家评论》完成了历史转型,既传承了曾经的特点,又更多地呈现了新的风貌,而我个人的办刊风格也在这个时期逐渐成熟。就像有许多人肯定我一样,不可避免地有另外一些人不赞成我的办刊风格,我觉得这都不重要。一份杂志不可能不留下主编的个人印记,但更重要的是,它留下了几代人观察和思考中国当代文学的痕迹。

在这次座谈会上,王尧兄建议我编辑一套《当代作家评论》三十年文选,以学术的方式纪念曾经的岁月。这是个非常好的建议。从2012年9月起,我便着手这一工作,几乎重读了三十年的《当代作家评论》。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套文选有十种:《百年中国文学纪事》收录的论文侧重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包括文学史著作的撰写等问题;《三十年三十部长篇》收录了关于三十部长篇小说的文论,以及讨论茅盾文学奖的文章;《小说家讲坛》以小说家在苏州大学的讲演为主,还收录了部分小说家的讲演或文论;《诗人讲坛》收录了关于诗歌研究的论文,诗歌研究是本刊近几年来重点编发的内容,试图改变目前以小说研究为中心的状况;《想象中国的方法》是关于作家、学者的谈话录,从中可以管窥作家、学者或批评家用写作想象中国的方法;《讲故事的人》是关于莫言研究的专辑,《当代作家评论》自创刊以来,发表研究莫言的论文一百余篇,这本书收录了小部分相关论文;《信仰是面不倒的旗》是研究贾平凹、张炜、张承志、韩少功、李锐、尤凤伟、王安忆、铁凝、范小青、阿城、刘恒、叶兆言、刘震云、王朔和史铁生的合集;《先锋的皈依》和前两卷一样,同样是收录了反映《当代作家评论》主要特征之一的作家论,涉及的作家有阎连科、余华、格非、阿来、残雪、林白、陈染、李洱、毕飞宇、孙甘露、北村、吕新、艾伟、劳马、马原、刁斗和王小波;重视辽宁和东北作家研究也是本刊的特色和使命,《新生活从这里开始》大致反映了当代辽宁作家的研究状况;《华语文学印象》侧重收录了研究港澳台作家及海外华人作家的论文。

所谓“挂一漏万”的说辞同样适合这套书。尽管有十卷的篇幅,但相对三十年《当代作家评论》发表的论文,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我以分类的方式来编选论文,难免疏漏掉一些无法归类的篇什。因此,这十本书虽然大致反映了《当代作家评论》三十年的面貌,但研究者不必受此限制。

在文选付梓之际,我要特别感谢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江同志。张江同志对处于困难中的《当代作家评论》如何办刊给予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并且给予了经费支持。张江同志爱文学、懂文学、重批评,给我和国内的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还要向出版文选的辽宁人民出版社、协助我编选的李桂玲以及关心文选出版的朋友致谢。

(本文写于2013年)

【小档案】

1950年11月7日出生于福建省连江县晓澳镇。

1970年,参军入伍,在江西赣州某部服役,当过重机枪兵、炮兵,后被调到团报道组,当通讯员写新闻报道。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针对部队编造虚假消息现象的泛滥而给中央军委写信,中央军委予以回复并派调查人员下部队了解情况。

1976年,在部队主动要求支援西藏,被分配到日喀则塔杰公社插队。在西藏期间,结识了后来的妻子傅任。

1977年,参加高考并获得了西藏地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

1982年,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几经波折,被分配到《福建文学》编辑部理论组做编辑,开启了此后的编辑生涯。

第一,依据现实存在的后果追溯前因。依据现实存在的后果追溯前因,便会因为有现实中的实物而让人相信确有此事。比如,有火山,但火山是怎么来的,近代科学才给出了地理学的解释,但在古代,人们说是太阳之子摔到地上,是一种任意因果的解释。

1983年,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以《艺术的本质是情感》为名,发表在1983年第12期《西湖》上,该文论点被《新华文摘》1984年第10期的《近年来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一文引用评介。

1984年,调至福建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参与创办《当代文艺探索》,任编辑。

1986年,调至辽宁省作家协会,在刚刚创刊两年半的《当代作家评论》做编辑。

1987年,任《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与管宁共同选编的《文学艺术家智能结构》一书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1991年,成为《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法人代表,以副主编身份主持全面工作。专著《寻找精灵——文学情感及其他》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与王景涛合编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撕碎·撕碎·撕碎了是拼接》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后来获东北三省优秀图书编辑奖;译文《边际与颠覆》刊发于《上海文学》1991年第2期,后获得首届辽宁文学翻译奖二等奖;论文《艺术的本质是情感》获首届辽宁优秀文学评论奖三等奖。

1992年,与赵拓合译的挪威陶丽·莫依的《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4年,从这一年开始,其主编的《当代作家评论》连年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并被评为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选编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再度漂流寻找家园融入野地》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5年,获辽宁省十佳编辑称号。

1996年,获东北三省优秀社科编辑称号。

2000年,被任命为《当代作家评论》主编。从这一年开始选编“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系列丛书的文学批评卷,每年一卷,一直持续到2010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1年起,成为春风文艺出版社特邀编审。

2002年,受邀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布老虎中篇小说”系列丛书直至2006年。与傅任共同选编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王尧共同主编“小说家讲坛”系列丛书7部,相继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3年,受聘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兼职教授。受聘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终审评委(2003—2009)。选编的《2002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02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徐连源共同主编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寻找文学的魂灵》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与王尧共同主编的“新人文对话录丛书”共10册,由苏州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

2004年,受聘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选编的《2003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03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徐连源共同主编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灵魂与灵魂的对话》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5年,受聘为渤海大学特聘教授。选编的《200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04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评论文章《创作与批评的双向反思》发表于《山花》2005年第6期,获第四届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与黄发有的对谈整理为《做一本杂志就像养一个孩子》,发表于《香港文学》2005年第6期、《作家》2005年第7期。

2006年,受聘为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与乔阳共同主编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汉语写作与世界文学》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选编的《2005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05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家》2006年第8期刊发“编辑家林建法小辑”。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7年,受聘为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受聘为《西部·华语文学》执行主编。受聘为《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选编的《2006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06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评论文章《回到问题,回到学理》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1期,《人民日报》(2007年2月8日)转载,《新华文摘》(2007年第8期)摘编了该文论点。获首届辽宁省期刊人奖,授获词为:“‘作家、批评家写文章是创作,编辑编刊物同样是创造性劳动,他的作品是刊物,一本好的文学刊物对时代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是终生想当编辑的,而且想做中国最好的编辑。’说这句话的人就是《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林建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惊人的毅力、勤奋扎实的态度实践着一名期刊人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当代作家评论》融入了他的生命,他为了刊物的生存而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在清贫的环境中固守着绚丽的精神家园。他将刊物打造成三大文学评论名刊,为自己赢得了中国当代文坛著名评论家、最好的文学作品编选家的声誉和地位。他是当之无愧的‘辽宁省期刊人奖’获得者。”

2008年,选编的《2007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07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为依托设立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

2009年,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选编的《2008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08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评论文章《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与批评》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人民日报》(2009年2月5日)全文转载,《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该文还被译成日文,发表于日本文艺杂志《火锅子》2009年夏季号(总第73期)。

2010年,受聘为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特聘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文学的自觉》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选编的《2009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09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评论文章《在新的转折点上》发表于《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1期,《光明日报》(2010年2月18日)全文转载,并被收入《2009中国当代文学年鉴》(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与王尧合著的评论文章《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发展与转型》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被译成英文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英文期刊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全文刊载。获第二届春申原创文学奖文学编辑成就奖,授奖词为:“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要办好一个文学批评刊物,其艰难人所共知。林建法几乎是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克服种种艰难,使《当代作家评论》在艰难中愈发生气勃勃,在艰难中愈发显示出其个性与价值。林建法令人感佩和尊敬,还不仅仅是他为这本刊物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劳作,更重要的是他把编辑工作拓展为创造性的文学实践活动,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个纯净而开放、特色鲜明而又丰富活泼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批评与创作的交流与交锋、批评家和作家的成长与成才是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现场极为生动的场景,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林建法30年的编辑生涯,也因此而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对鲁迅文学奖应该增设编辑奖的提议,经新华社内参报道后,引起中央相关部门重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对此建议给予批示。到退休年龄后被返聘,仍主持《当代作家评论》编辑工作。由常熟理工学院主办的《东吴学术》创刊,受邀任执行主编,6年后,该刊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2011年,选编的《2010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10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奖。接受《辽宁日报》专访,专访文章《杂志如何成为真正的批评平台》发表于该报2011年6月24日。评论文章《十年瞬间的意义累积》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1期,《人民日报》(2011年1月7日)以《文学批评的理论空间》为名全文转载。

2012年,选编的《2011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11中国最佳中篇小说》《2011中国最佳长篇小说·香火》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选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年选(2011卷)》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与王尧共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1949—2009)》(6卷)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受邀参加与瑞典学院终身院士、诺贝尔文学奖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见面会。应邀赴台湾参加由台湾新地文学季刊社、台湾艺文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

2013年,选编的《2012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12中国最佳中篇小说》《说莫言》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组织第二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颁奖典礼暨“作家作品的经典化与文学史研究的创新”高峰论坛,并以此项活动同时纪念《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三十周年。会议期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发来贺电,向获奖批评家表示祝贺,并肯定了《当代作家评论》创刊三十年来为发展中国文学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称《当代作家评论》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学术眼光得到了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尊重。是年,将个人8000余册藏书捐赠给常熟沙家浜国际写作中心,后来这批书转赠至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

2014年,选编的《2013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13中国最佳中篇小说》《说贾平凹》(上、下)以及主编的《〈当代作家评论〉30年文选(1984—2013)》(10卷)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与辽宁省作家协会解除聘用关系,离开《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受聘为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兼职教授。选编的《2014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14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与李森、宗仁发共同创办《学问》(中华文艺复兴论)季刊。

2016年,与林源共同选编的《2015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15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7年,与林源共同选编的《2016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16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8年,与林源共同选编的《2017中国最佳短篇小说》《2017中国最佳中篇小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获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资深文学编辑奖。

2019年至今,病中口述完成作家、批评家回忆录50余篇,通过家人的帮助,发布于微信公众号“林建法工作室”。

猜你喜欢
当代作家人民出版社短篇小说
当代作家老照片
当代作家老照片
当代作家老照片
当代作家老照片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抉择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人民出版社